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三年四月六日至十一日,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三届模式识别及机器智能和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学会第一届模式识别学术会议在沪联合召开。来自全国近百个单位的代表共二百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主席常週教授主持。杨嘉墀教授、张钟俊教授和胡汝鼎教授出席了会议。会上共宣读论文百余篇,其中有关模式识别理论、方法三十六篇,图象处理和模式识别系统及设备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学会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于1991年5月28~31日在天津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矿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共220余人。本届会议的学术论文分七个专题,共收集论文146篇(表1)。论文的内容,涉及新的诊断理论与方法、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对于信号处理、模式识别、趋势分析、报警标准等,都有  相似文献   

3.
戴汝为 《机器人》1982,4(6):13-17
笔者于1980年初至1982年初,在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电机系作为访问学者做模式识别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间有机会参加了1980年12月在Florida州Miami举行的第5届国际模式识别会议,并应邀出席了1981年6月在New York州Saratoga Spring的第一次结构与句法模式识别专题会议,同年8月参加了在Texas州Dallas的1981年模式识别与图象处理会议.  相似文献   

4.
华中工学院万发贯教授,清华大学常(同辶)教授,复旦大学汪凯仁付教授组成了教育部选派的代表团出席了于1980年12月1日~4日在美国迈阿密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模式识别会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胡启恒付研究员也参加了我国代表团。会议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国家会员参加了国际模式识别协会,受到了与会者六百多人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5.
受中国自动化学会委托,由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系朱学峰教授等组织筹办的中国自动化学会第四届过程控制科学报告会于1991年5月8日至10日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举行。 广州市副市长刘念祖十分关心这次会议,在百忙之中抽空前来参加开幕式并讲了话,他的讲话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并博得阵阵掌声。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李伯天教授代表华南理工大学讲了话,并对全体代表表示热烈欢迎。 参加会议的代表共170人,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所、设计院和工厂企业。会议收到征文250篇,经审查录用190篇,实际参加会议并在分会上宣读的160篇。会议还安排  相似文献   

6.
第三届亚洲机器人学术会议于1997年10月29—30日在日本东京举行。大会共收到论64篇,其中中国提交的论为20篇。此次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代表共60余人,我国有8人参加了会议。大会由执行主席山黎大学教授牧野洋先生主持,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于1980年10月16日至22日,在桂林阳朔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疏松桂同志主持了会议.来自65个单位的137位代表参加了学术交流.学术交流分线性系统;随机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分布参数、非线性及其它等四组进行.会议共宣读论文107篇,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在代表们共同努力下,会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大家反映,这次会议比第一届会议的论文水平有所提高,数量有所增加,应用文章也增加了。说明一年多来,我国控制理论及应用研究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会议期间,学术气氛十分浓厚,发扬学术民主、畅所欲言.代表们认为,在加强控制理论的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把现代控制理论中较成熟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我国工业生产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去;要从实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遥感学会于1987年3月26—28日在兰州召开第二届学术年会。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4人,省科协副主席魏庆冈、省计委以及甘肃省的土地学会、地质学会、地理学会、土壤学会、沙漠学会、气象学会、测绘学会的代表参加了开幕式。会议期间,第一届理事会做了工作报告,讨论修改了学会会章,选举了第二届理事会,  相似文献   

9.
1987年中南五省(区)自动化技术交流会暨学会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广东省广州市领导的关怀下,在参加会议的各省(区)市自动化学会的大力支持协助下,在到会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三天的会期,于11月11日下午胜利闭幕。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共143人,其中河南  相似文献   

10.
’98中国控制会议于1998年9月15日至20日在浙江宁波举行.会议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自动化学会旅英分会、IEEE北京分部协办,宁波大学承办.参加会议人数共120余人,其中来自香港的代表2名、法国的2名、美国的卫名.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席裕庚教授参加了会议,并对会议给予指导,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徐孝涵教授也参加了会议.9月16日上午8:00举行’98中国控制会议开幕式.开幕式由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秦化淑研究员主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郭雷研究员致开幕词,并代表专业委员会向参加’98中国控制…  相似文献   

11.
《传感器世界》2004,10(4):40-40
三月二十四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装备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人大常委会议厅举行。本次博览会组委会官员、国内外相关企业代表以及媒体记者共三百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2.
《传感器世界》2004,10(4):40-40
三月二十四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装备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人大常委会议厅举行。本次博览会组委会官员、国内外相关企业代表以及媒体记者共三百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3.
模式识别是当代信息科学的一个前沿分支,受到各国科技界的重视。为了交流这门新兴技术科学的研究结果,国际模式识别学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会议。1986年10月28日至31日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了第八届国际模式识别会议。世界各国有八百多位学者参加。大会接纳了正规论文237篇,作为大字报张贴的论文138篇。我国学者向会议  相似文献   

14.
第十届国际容错计算会议(简称FTC-10)已于1980年10月1—3日在日本京都召开。参加人员共244人,多数来自日本、美国和法国.我国有七名代表参加. 这次会议共收到寄自17个国家的188篇论文,经过294位评论员评审,选出了73篇,共分18个方面,分别在21个小组内报告.我国陕西微电子学研究所杨樱华同志作了  相似文献   

15.
首届气动技术及仪表学术交流会于一九八五年四月一日至五日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各地五十六个单位,共六十六人。会议宣读和交流的学术论文共二十一篇。会议期间开展了大会交流、专题讨论、行业座谈、代表互访等多项活动,交流了学术问题,互通了科研、教学和生产信息,分析了近年来气动仪表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建议,并就气动技术及仪表的若  相似文献   

16.
学术动态     
国防科工委“并行算法研讨会”于1987年11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协和国防科工委科技委领导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共55人,分别来自我国各科研系统单位和各高等院校,遍及全国卅多个单位。 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78篇,录用65篇,分别安排为大会报告、分组报告和书面交流,代表们听取了武汉大学康立山教授、中国科学院李国杰副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李晓梅副教授、清华大学金兰教授、石油部物探局研究院王宏琳  相似文献   

17.
<正> 1981年5月20日~25日全国第二次微型计算机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国内从事微型机开发和应用的代表296人。大会共收到222篇文章,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 2 2届中国控制会议于 2 0 0 3年 8月 11日至 14日在美丽的水电旅游城市宜昌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三峡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承办 .这届中国控制会议是在新一届控制理论专业委员的组织下召开的 ,本次会议共收到投稿 2 31篇 ,录用论文 186篇 ,会议论文集由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参加会议的代表 177人 ,其中来自国外 ,包括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利比亚的代表 12人 ,香港地区代表 8人 ,两者合计占代表总数的 11.3% .会议开幕式于 2 0 0 3年 8月 11日上午在三峡大学学术…  相似文献   

19.
1963年7月8日至13日,中国自动化学会在北京召开了模拟技术及远动技术两个专业的联合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从事这两个专业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及教学工作者共90人.北京地区有关方面的科学技术人员160人列席了会议.此外,还有450人次旁听了有关报告.这次会议共宣读了论文30篇,其中模拟技术方面的13篇,远动技术方面的17篇.在这些论文中,一般都提出了报告人自己的见解,理论分析和实验工作都做得比较完整细致,反映出最近两三年来我国在这两个专业的科学领域中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首届机器人学全国青年学术交流会于今年8月19日至23日在大连召开。本次会议共有来自全国三十多个单位102位代表参加。会议期间共宣读65篇论文。本届会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由青年人筹备,青年人主持。会议开得紧张、活泼。代表们针对我国目前机器人研究的状况和发展前途进行了热烈、认真的讨论,会议论文反映了国内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在机器人学前沿研究领域的水平和现状,是对我国从事机器人技术研究的后备力量的一次检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