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云南山地区域乡村人居环境状况落后,已影响城乡均衡发展,加快其建设是山地乡村发展的迫切要求。阐述了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传统模式的特点及现实影响,并从山地自然环境特点和当前山地乡村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变革与人居环境建设模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最后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云南山地区域乡村人居环境状况落后,已影响城乡均衡发展,加快其建设是山地乡村发展的迫切要求。阐述了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传统模式的特点及现实影响,并从山地自然环境特点和当前山地乡村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变革与人居环境建设模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最后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龙宏 《室内设计》2013,28(5):23-28
人居环境空间艺术涉及建筑学和美术学两大学科领域,因此,“空间环境”与“空间艺术”是理解城市空间艺术的关键,而“空间”则是概念的起点或元概念。本文有意强调以往空间概念所忽略的虚拟想象空间,即“意象”或“意境”空间,通过对“空间”概念的界定以及在不同语境下对空间构成的阐释,力图建立起山地人居环境这一特定空间艺术的基本构成。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发展的同时,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也在稳步进行,产生了许多的示范乡村,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景观资源未被充分规划利用”等.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山地型乡村——梁家坪村为研究对象,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其人居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梁家坪村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从乡村设施配套、生态环境、建筑风貌、产业发展、山地景观等方面提出适宜的...  相似文献   

5.
山地建筑设计与城市人居环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地建筑的几个方面的探讨,可以对建筑设计在山地环境中的运用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有许多空间形式、组织,地形利用的方式方法可以运用,还可以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山地特点进行创作,探索是无止境的,目的都是一个:为了让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城市形态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6.
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具有人地矛盾突出、资源配置分散、生态环境脆弱等特征,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难点地区。以西藏昌都为例,基于人居环境系统与韧性理论,建立“自然—产业—社会—居住—支撑”的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测度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诊断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解析系统韧性及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机制,并提出不同要素驱动下各类村庄的系统韧性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昌都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普遍呈现低韧性水平,韧性高值区与高耦合协调区均集中于城区周边与河谷地带,总体呈现“点群式”分布特征;(2)居住条件与产业发展是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及其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3)针对“失调衰退型、转型提升型、协调发展型”村庄特征提出单系统驱动提升与多系统协调优化策略,为山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赵挺雄  夏鸿玲  沈涛 《城市住宅》2021,28(1):140-141
传统乡村空间存在多样性和地域性,一直以来缺少科学的规划,空间形成多取决于当地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有乡村公共空间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生活需求,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改善和优化已成为我国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围绕湖南省乡村公共空间改善,...  相似文献   

8.
郑曦 《风景园林》2022,29(3):8-9
尽管全球正在经历普遍的、广泛的城市化,乡村依然是人类聚居的基本环境类型.2020年全球总人口达76亿,其中有约34亿人居住在乡村.相比于高度人工化的城市地区,全球乡村面积更为广阔,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乡村聚落及所依附的农耕、渔业、林业等蕴含着丰富的传统营建智慧和本土景观特色,同时乡村人居环境的统筹发展是国...  相似文献   

9.
评价内蒙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分 析空间格局分异特征,对厘清地域差异化 结构、因地制宜的提升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 7个盟市、11个旗县、25个乡村、278个村民 样本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研获得一手数 据基础上,以盟市域为单位测度乡村人居环 境质量,旨在剖析不同区域乡村人居环境的 空间格局分异特征。研究发现内蒙古乡村人 居环境质量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 格局;根据区域主导产业划分,乡村人居环 境质量呈现农区优于林区、林区优于牧区的 空间格局特征;不同区域间的物质供给条件 存在明显“两级分化”现象,社会支撑力度 小、居民满意度低、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普遍 存在。  相似文献   

10.
龙潭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之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潭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课题的研究,包括古镇建成环境的调查、保护与发展的规划及建筑空间的整合三个方面。该文在总结该课题的基础上,阐明了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应是古镇山水格局、建筑空间形态和民俗生活风情等方面的全方位保护;新时期古镇的发展应立足于地域文化的再造人居环境的建设两个方面;同时,认为古镇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是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 聚落的研究进展,将我国乡村聚落研究划 分为复兴、发展、多元化3个阶段,乡村聚 落研究经历了由简单向综合、从定性描述 到定量分析、由空间分析向人文社会范式 的转变。但是目前我国乡村聚落研究现状仍 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是研究内容缺乏创 新,原创理论相对较少;第二是研究对象较 偏传统,普适性研究不够;第三是学科交叉 研究不足,研究视角有待拓宽。最后提出了 我国乡村聚落研究今后发展的趋势:以人为 主体的微观视角下乡村聚落研究;乡村转型 发展背景下乡村聚落发展与重构研究;对我 国东、中、西乡村聚落和传统村落的研究; 多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应用GIS空间分析,构建云南乡村 聚落斑块的空间数据量化模型,梳理乡村聚 落的人居环境,分析乡村聚落的空间特征 及影响因素;面对快速发展变化,对民族聚 落的空间转型重构的矛盾与冲突成因进行剖 析;面对整体性认识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探 讨传统民族聚落空间重构的系统方法。分析 认为,快速发展的民族聚落应从发展模式转 型,挖掘生态环境和文化地理等传统人居智 慧方面,重构民族聚落空间等方面探讨整体 系统性重构民族聚落空间的路线方法。  相似文献   

13.
依托人居环境科学,选取中国古 代都城为案例,对其空间形态结构、空间组 合模式以及人居环境视角的空间模式进行 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形态结构,由分散式 的“团块结构”逐步向集中式“嵌套结构”演 化,由不规则向规则而后向不规则演变;空 间组合模式,节点要素的数量不断丰富,路径 系统由单一向多层级演化且成为城市形态的 发展轴线,空间区域由简单的区域分块向综 合性的空间组合模式演变;人居视角的城市 空间模式,秦汉人居建设中运用轴线法则, 魏晋南北朝“规划图”的出现标志着都城人 居环境建设新水平,隋唐人居营建范式成为 经典,“里坊”成为居住功能区,宋元街巷代 替里坊,夜市使得中国开始了全日制的人居生 活,明清“合院”单元、胡同体系、街道系统、 “轴线”城市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最 完善的人居环境营建系统。  相似文献   

14.
空间生产为城市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空间发展和城市规划的视角。基于这一视角,以溧阳市天目湖地区为例对风景名胜地区的城乡空间发展进行了研究。发现以天目湖地区为代表的风景名胜地区带动城乡空间发展的过程是典型的中国式资本城市化过程。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分权化、市场化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地方政府的公司主义特征日益凸显,市场资本在政府的有效诱导下逐渐进入空间开发建设领域。在这一过程中,资本本身循环累积,进一步加速了城乡空间本身的分异,更多的空间类型被生产出来,更多的空间消费被引发出来,从而使得资本城市化的规模不断扩大、能级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5.
贺文敏  王军 《华中建筑》2014,(1):146-149
陕北山地地区是我国生态极为脆弱的地区,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对于陕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陕北山地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人居环境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对陕北山地地区乡村聚落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之亦带来了很多现实的问题。乡村的产业模式、农业生产方式、第三产业、景观、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亦带来了乡村聚落的更新与重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陕北山地地区的乡村如何营建并适应新条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村镇聚落形态测度及体系识别是村镇 转型与重构的基础与前提,基于全国土地调查 数据及统计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 法,从空间分布及形态分异两个维度测度识别 宜城市村镇聚落形态格局,并运用聚类分析方 法将宜城市形态类型划分为“小规模高密度岗 地散点散布型”和“大规模低密度平原团块集聚 型”两类。在形态类型划分的基础上,选取南营 街道和板桥店镇作为典型案例,从功能关系— 场所关系两个维度分析村镇聚落空间体系结 构,分析认为主要可以分为“弱中心网状路网团 块集聚型”和“单核心枝状路网散点散布型”两 类,并从形态格局及体系结构两方面分别提出 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程慧  任春悦 《室内设计》2023,38(3):60-66
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 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以长江经济带人居 环境研究为基础,运用综合评价模型、空间自 相关、重心模型和标准差椭圆对该区域2010— 2019年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进 行分析,并借用灰色关联度模型进一步探究其 主要驱动因素。结果显示: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 的四大准则层均低于0.150,总体水平偏低,除 经济环境外,其他三大准则层均呈小幅度上升态 势;长江经济带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 平缓上升态势,各省份之间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全局莫兰指数均通过 1%的相关性检验,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特 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心一直集中在湖北境 内,并向西南方向偏移;标准差椭圆主要分布于中下游地区;污水年排放量、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人口密度、社会消费平零售总额等对长江 经济带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较大,且各省份驱动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 出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定量分析绿地结构及其模式对夏 日室外温湿度、风速的影响,综合运用三维非静 力模式ENVI-met对住宅区绿地改造前后进行 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NVI-met模拟结果与实 况接近,能较好反映温湿度变化情况;“中心+ 宅间”绿地模式中,增加高大乔木及场地树阴, 改造后温度平均降幅0.2~1.13 ℃;改造后相对 湿度提升1.61%~5.87%,且上午较下午显著; 改造后由于缺失通风廊道而导致风速降低。 UTCI结果显示改造后的居住区热舒适下午改 善效果较上午明显,平均降幅0.72 ℃。因此,基 于现有场地约束性条件对小区内现存绿地的布 局、形态结构、植被搭配及通风廊道的营造,是 现阶段针对老旧小区人居热舒适提升的可行性 方法。  相似文献   

19.
黄勇  刘浩然  李旭  陈欣婧  李放 《室内设计》2023,38(6):115-121
乡村聚落的发展受到区域城镇发展的巨大影响。我国现阶段主要在县域范围优化村镇聚落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因此把握县域范围村镇聚落体系的空间演变规律与驱动因素是乡村规划的关键环节。文章从城乡互动的视角,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基于人地关系与用地转化测度建设用地演变的特征,探讨了城乡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发展演变过程分析驱动力,揭示城乡互动发展背景下村镇聚落的演变机制。结果显示城区主要为紧凑型增长,城区边缘及近郊村镇则为伴随着乡村城镇化的外延型增长,远郊村镇大部分为收缩型,有少量空心型。地理探测器的分析显示出乡村与城镇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明显差异:自然条件主导了乡村的发展;区位、社会经济条件则是城镇发展的主导因素。同时乡村发展又与城镇密不可分,产业协同与转型、人口迁移以及道路港口的建设是永川乡村就地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增减挂钩的相关土地政策则是城乡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应根据村镇聚落发展规律,分区分类精准施策;可构建与城镇产业协同互补的乡村现代农业产业链,培育多元发展引擎;并通过制度改革促进资本、人力、土地在城乡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名列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东风堰,在过去360余年里,为夹江的农业发展、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改善产生了巨大效益。基于灌区人居景观体系理论、罗西类型学、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及K-Means聚类算法对东风堰灌区人居景观体系格局特征与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首先依据人居景观体系理论甄别出潜在三大研究要素“水系—农田—村落”,对相关数据筛选、清理和整合后,运用类型学理论和皮尔逊相关系数证明了三大要素的承载关系具有高度相关性和耦合性。进而,较为创新地运用计算机无监督学习K-Means聚类算法解析现代灌区人居景观体系:以灌区内的行政村①为基本单元,选择村域内水系数、灌溉农田面积和承载人口数为三组数据指标,对灌区“水系—农田—村落”景观体系的关系迭代计算归类,得到三类村落的聚类阈值。进一步量化村落聚类关系,运用景观生态学及图底关系理论分析各类村落异质性特征及验证其水资源安全及农业生产模式的合理性,并给出各类村落的人均拥水量评估标准建议,总结出灌区城乡建设应遵循“以水定产,以产定人”的规划原则,同时提出了不同水资源条件下的产业模式策略。为东风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传承提出保护建议、灌区村落未来发展提供相关参考值,并为其他同类型灌区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典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