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目的】三生融合是乡村景观空间的基本格局,识别生态格局、优化生境网络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乡村生态环境的基本途径。【方法】基于土地覆被类型遥感解译,识别乡村三生空间及生境类型分布;依托MSPA方法识别生态斑块,采用InVEST模型评价斑块的生境质量,并结合三生空间类型提取生态源地;综合运用ArcGIS的栅格计算器及Linkage Mapper工具箱进行生态廊道、夹点、障碍点的识别。【结果】进一步整合出江宁区四片区-五组团-多廊道-多节点的多层级复合式生境网络格局,将其作为构建区域乡村生态本底的基础。【结论】在尊重三生空间融合的前提下,基于定量及空间定位与定性研究,初步形成乡村生境优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分析乡村景观区域性、被动性、生态性的三大特征,以区域尺度、城乡联动的意识与生态观点作为乡村景观分析研究与规划设计的出发点,提出主导生态因子修正分析法。该方法主要通过区域生态因子的识别、生态因子相关性分析、分析框架、最终模型与生态分析结论、景观生态时间过程的分析和面向区域景观生态战略的规划来实现,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绿地生态网络的研究现状入手,梳理近年来生态源地识别,生态网络构建、评价及优化的常用方法,发现现状生态网络规划方法存在源地提取主观性较强、忽略结构性景观要素、连通性的分析方法存在局限性、阻力面构建依据不够科学等问题。而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路径法的生态网络构建框架综合了现有结构性景观要素识别、连通性分析以及潜在廊道网络构建等方法,以连通性水平作为网络构建的主要依据,为景观格局分析、生态源地的识别与结构性廊道的提取、斑块廊道重要性的定量分析及阻力面构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MSPA的生态规划的研究方向,包括MSPA对于尺度敏感性问题的研究、边缘宽度值的设定对于不同物种生态规划的意义、基于MSPA和连通性分析的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评估及基于MSPA的生态网络规划对于不同绿地类型生态建设的差异性指导及可操作性探讨,为基于MSPA的生态网络规划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李翅  吴培阳 《风景园林》2017,24(4):41-49
论文从产业发展类型和乡村景观建设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并指出:需要寻找两者之间的融合,才有利于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对北京市海淀区温泉村的自然地貌环境以及现状不同产业类型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乡村景观风貌塑造的四大基本策略:1)基于生态保护的产业结构优化;2)构建整体风貌协调的三个景观层次;3)划定四个相应的景观风貌控制片区;4)连接城镇化地区通向自然地区的生态廊道。从而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的】乡村旅游地的突出矛盾是人类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景观规划时需要权衡游憩功能与生态功能。探究乡村生态-游憩景观安全格局(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LSP)重构路径,旨在促进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旅游地景观规划提供参考思路。【方法】以江苏省无锡市马山为例,综合运用InVEST、ArcSWAT、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CR)多模型,分别模拟生态、游憩空间格局以及生态、游憩廊道,并划分景观单元;基于“权衡矩阵法”,比较各单元生态、游憩功能重要性,实现景观功能分区,识别权衡问题突出的区域及战略点,进而为各类景观功能区提出针对性的规划、建设及管控策略。【结果】将马山景观功能区划分为生态核心区、生态重要区、生态-游憩重点权衡区、生态-游憩次级权衡区、游憩核心区、游憩重要区、游憩协调区及弹性发展区8类,构建生态-游憩景观网络并识别出32处战略点。【结论】重构乡村生态-游憩LSP有利于区分不同类型景观功能区的建设侧重点与优先级,科学、精细化地管理、利用乡村景观资源,促进多功能景观的协调与增...  相似文献   

6.
平原农业区的生产和土地利用方式严重影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利用融合多学科的景观空间规划构建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格局优化模式以实现多样化的生境保护和恢复,提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首先梳理了平原农业区对于生物多样性威胁的机制和研究的框架;其次识别平原农业区的特殊生境类型,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和In 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评价构建多尺度生境质量评价机制;同时使用基于图论和电路理论的LinkageMapper软件,识别和分级空间中的重要生态源地、潜在廊道及廊道上的关键夹点区域。结果显示,农业景观中空间异质性和连接性影响生物多样性;研究区有主要生境23类,整体生境质量较差,农田面积较大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识别出核心斑块33个,重要廊道34条,通过与卫星图比照,廊道位置与线性生境重合;关键夹点区域位于靠近农村居民点的自然生境上,故营造人类干扰与生态平衡农村居住区是空间规划的重点;同时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多尺度的空间规划途径,为平原农业区生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态空间管控是中国国土空间管控的核心内容。以莆田城区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基于生态系统综合服务价值、水土流失—水源涵养敏感性评估定量识别重要生态源地,依据地物类型构建生态阻力面,应用最小阻力模型识别潜在生态廊道,构建研究区生态空间网络;基于土壤、地貌、土地利用类型三类关键因素认知区域景观特征类型及单元特征,并以认知结果为原型与基础,提出生态空间结构及本体类型、组合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重要性分级中极重要和重要区域面积为907 km2,占40.53%,识别出10个一级生态源地和5个二级生态源地;(2)构建出呈“C”形的一级生态廊道和网状二级廊道;(3)识别出10种景观特征类型,并总结关键景观特征单元的要素及空间组合特征;(4)从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生态斑块建设及生态廊道建设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期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敏感性—景观特征认知框架来进行的生态空间网络构建及优化的方法能有助于提升区域生态空间质量,强化地域特色景观。  相似文献   

8.
景观特征评价是识别乡村景观内在特征和外在表现的重要工具,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乡村景观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生态景观化设计可以提升和改善受损功能。以典型南方水田区域长沙市乔口镇为案例,通过基于室内分类和野外调研的景观特征评价,以及景观问题和措施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分析,进行了镇域生态网络规划和典型景观的生态景观管护和提升模式设计。研究表明,景观特征评价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很好地指导小尺度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9.
科学识别生态源地、合理构建绿色基础设施(GI)网 络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重要措 施。基于区域差异化视角,以大庆市主城区为例,通过景观指 数法与风险“源(source)-汇(sink)”法的协同使用,识别出 大同区、红岗区、龙凤区、让胡路区和萨尔图区的区域生态源 地。基于多层级网络构建原则,使用最小成本路径(LCP)方法 生成城市生态廊道,整合多级廊道的空间结构,优化大庆市主 城区的GI网络布局。结果表明,区域差异化源地筛选耦合多层 级网络构建的研  相似文献   

10.
乡村景观资源特征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科学指导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从分类与评价两方面,构建一套乡村景观资源特征指标体系.首先,以价值中立为导向,基于尊重文脉地脉的人地关系理论,从自然地理区划与文化地理学视角出发制定体系构建原则,筛选景观特征要素,根据不同尺度的乡村景观拟定针对性方法范式,构建多尺度多层级嵌套式的乡村景观资源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剖析当前西北农村社区建设风貌城市化、特色消弭、生态与人文环境等问题,提出西部农村社区人文生态化营建策略。从村落文化景观、公共空间和街巷邻里三方面建设文化空间;从景观生态格局、可再生资源利用和生态民居探讨社区生态化策略。只有从技术上追求生态化,文化上传承地域文化,农村社区的建设才会有长足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晋梁  高巍 《华中建筑》2014,(10):14-18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能源消耗也越来越大,因此迫切需要在农村提倡生态住宅,虽然国家进行了部分农村生态住宅试点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该文从平面布局、建筑材料、围护结构等节能角度以及供电、水制取及循环、供暖等能源获取角度出发,对国外"自维持住宅"单体和社区的两个案例与我国农村生态住宅案例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它们的各自特点和设计思路,找出彼此之间在节能和能源获取上的异同点并从中得到启示,以期对我国农村生态住宅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崔超  夏宜平 《华中建筑》2009,27(10):93-96
该文介绍了瑞典大地景观的历史和自然成因,分析了大地景观的形成受人类历史活动和自然环境演变的双重影响。即一方面体现了农业社会对景观的影响,诠释了农耕者和决策者如何利用和管理上千年来传承下来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也融入了自然界中各种因素所产生的生态效应。以此为鉴,景观设计应尊重自然,大地景观的营造是人类活动适应自然而非改造自然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Landscape Research》2013,38(3):345-353

Ecological networks for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international to sub-regional) are being defined and realized throughout Europe. Historically they have been focused on nature conservation, but they may offer a mechanism whereby a holistic, integrated and long-term approach to regional and sub-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be promoted.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perate at different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presenting challenges to those wishing to develop an ecological network.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 ecological network for Cheshire, a sub-region of the European Region-North West (UK), demonstrates how environmental issues might be integrated with social and economic drivers of change. A framework for an ecological network is proposed by combining an outline model of the socio-ecological system within Cheshire with a checklist that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a landscape.  相似文献   

15.
山区高环境空间异质性对于生物多样 性维持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生物多样性是乡村 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生态振兴是山区乡 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中生物多样性保育与 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途径。西 南武陵山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丰富而 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为武陵山区乡村生态振兴奠 定了良好基础。本文以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市 石柱县桥头镇为例,基于其“林—草—湿”一体 化的优良生态本底和丰富独特的山地生物多样 性资源,针对山区立体环境特征、生态资源禀赋 和生物多样性现状,在探讨其山地生物多样性 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物多样性保育的乡村生态振兴目标、策略及模式,为山地区域从多空间维度、多时空尺度、多产业层次实现乡村生态 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Recent studies tend to indicate that no longer all presently agricultural land in The Netherlands is required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part from various urban uses and some projects turning agricultural land into nature reserves or giving it a secondary function, like national landscape parks or drinking water supply area, it is not easy to find alternative users for the land presently managed by farmers. At the same time, many urban companies or families are vainly looking for building lots away from our ‘compact urban areas’. This paper explores a way to bring this supply and demand together in a landscape-wise more than acceptable manner: the planning concept and experiment of ‘new rural lifestyle estates’.  相似文献   

17.
Ecological networks for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international to sub-regional) are being defined and realized throughout Europe. Historically they have been focused on nature conservation, but they may offer a mechanism whereby a holistic, integrated and long-term approach to regional and sub-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be promoted.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perate at different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presenting challenges to those wishing to develop an ecological network.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 ecological network for Cheshire, a sub-region of the European Region-North West (UK), demonstrates how environmental issues might be integrated with social and economic drivers of change. A framework for an ecological network is proposed by combining an outline model of the socio-ecological system within Cheshire with a checklist that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a landscape.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传统材料的优化利用、能源利用的技术策略、新型建筑系统三个方面总结了适宜技术生态策略,并分类归纳梳理了当代中国乡村营造活动中适宜技术生态手段的实践应用,旨在为未来国内乡村建设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建筑创作思想活跃、建筑技术并存、建筑材料推陈出新,农村人居环境构建的现状却是在追随平庸的价值观,并呈现出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此种格局的延续必然撕裂建筑和自然之间的朴素关系,也必然摧毁维系了几千年的生态平衡状态,因此建筑学专业一定不能缺少人文方面的思考。本文通过提炼传统文化中对当代农环境构建具有指导意义的生态思想,力求为当代农村环境构建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构建理论。  相似文献   

20.
借鉴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根据浙北地区环境特点,量化确立水系、耕地、林地、湿地及地形地貌等单因子生态安全格局。以大竹园村为例,通过图形叠加等方法,确立其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相应的用地规划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