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稠油降黏开采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综述了稠油降黏开采技术的近期进展,重点是乳化降黏法和微生物法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论题如下。前言:国外、国内稠油油藏及其开采。①稠油组成及其高黏实质。②物理法降黏,包括掺稀油法和蒸汽、电加热法,新疆塔河油田一口井用掺稀油法试油开采。③化学法降黏,包括催化水热裂解、乳化、破乳及油溶性降黏剂,简述了降黏机理.介绍了国内乳化降黏剂研制和应用方面的成果。④微生物法降黏:包括微生物采油机理、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质、生物表面活 性剂用于EOR、国内产表面活性剂菌种筛选。参44。  相似文献   

2.
高凝稠油乳化降凝降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性降凝剂对华北1号高凝稠油的降凝效果较差,不能满足常温开采和输送的要求。针对高凝稠油存在高凝、高黏的双高特性,用乳化的方法改善该稠油的流动性。70℃下,研究了乳化剂与碱的种类和加量、无机盐对乳液稳定性或转相时间的影响以及油水质量比对乳化降凝降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乳化剂为油酸钠与十二烷基磺酸钠的混合物(质量比7:3),添加剂优化配方为:复配乳化剂0.5%、多聚磷酸钠0.15%,NaOH0.05%,聚丙烯酰胺0.15%。最佳油水质量比为6:4。乳化后原油的凝点由47℃降至29℃,凝点降幅为18℃;50℃黏度从223.2mPa·s降至29.5mPa·s,降黏率为86.8%,降凝、降黏效果较好。且乳液具有一定的静态稳定性和抗剪切能力,在高凝稠油开采和输送的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3.
针对胜利油田稠油油藏特点,开发研制出了高效稠油降黏剂ICA-2。考察了降黏效果的各种影响因素(浓度、原油黏度、温度)以及稠油降黏剂在油砂和高岭土上的吸附损失,新型高效稠油降黏剂对5000~30000mPa.s的稠油降黏率在90%以上;在油砂上的最大吸附量为46.07μg/g,在高岭土上的最大吸附量为125.23μg/g。新研制合成的高效稠油降黏剂具有使用量小、降黏率高和吸附损失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新型乳化降黏剂SW-01主要由表面活性剂KY-MH、降凝剂DS、稀释剂AL及调节剂AM组成.影响降黏剂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其中,化学因素是影响乳化降黏剂作用效果的主要因素,它对稠油拟乳状液界面膜的形成、膜强度及膜致密度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当原油的含水率为42.1%,试验温度为33.5 ℃时,加入1 000 mg/kg降黏剂后,离心泵可以顺利输送原油,流量与扬程没有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泵的功率下降12%左右,可大大降低泵输过程中的能耗.  相似文献   

5.
针对青海油田稠油凝固点高、易堵塞管线的问题,分析了稠油族组成,考察了温度和加碱量对稠油黏度的影响,评价了高碳醇酯类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以及溶剂对稠油的降凝和降黏效果,并与碱复合测试了其对稠油黏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碱的加入均可降低稠油黏度,复配降黏剂的质量浓度为600 mg/L时,稠油黏度降至94 m Pa·s,降黏率达85.3%。  相似文献   

6.
胜利油田坨21断块稠油井原油黏度高,含水低,开采困难.为了有效提高油井的经济效益,对井筒举升工艺进行完善配套,优化加药管理措施,同时加强单井日常管理维护措施,油井工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并且全矿的降黏剂使用量大幅减少,年节约费用12.18万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比分析催化降黏前后塔河稠油主要性质及组成变化,并结合以十二硫醇和辛硫醚为模型化合物的催化降黏反应,探讨塔河稠油催化降黏机理。结果表明:塔河稠油经催化降黏后,降黏率可达65.8%,比热降黏率高32百分点;且降黏后重质组分减少,轻质组分增加,表观相对分子质量降低,硫含量减少;模型化合物十二硫醇和辛硫醚在催化降黏条件下发生了C-S,S-H,C-C,S-S的断裂反应。塔河稠油经催化降黏处理后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克服了引起胶质、沥青质团聚的氢键、配位键等弱作用力,同时部分键能较弱的化学键如C-S,C-O,C-C等发生断裂,导致稠油分子聚集体变小,从而改变稠油缔合状态,实现不可逆降黏。  相似文献   

8.
稠油化学降黏技术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稠油黏度大,造成开采和运输难度大,通过化学降黏实现常温储运已被人们所重视。以乳化效率和降黏效率为评价指标,从多种降黏剂中筛选出3种性能较好的降黏剂,进而研究3种降黏剂在不同浓度下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以及降黏效果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出较理想的降黏剂。  相似文献   

9.
塔河油田单项降黏工艺效果趋于极限,采用复合思路,开展了复合降黏技术研究.室内实验表明,水溶—油溶复合降黏剂能够乳化更大黏度(100×104 mPa·s以上)的稠油;加热+油溶性降黏剂复合使用降黏效果进一步提高.矿场试验显示,化学复合降黏平均节约稀油率69.8%,电加热+油溶工艺复合降黏平均节约稀油率51.27%,单项降黏技术极限得到突破.  相似文献   

10.
稠油的高黏特性是使其在开采、运输和加工方面具有很大困难的关键因素。向稠油中添加降黏剂从而达到降低稠油黏度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对稠油降黏剂的研究应用现状,指出将无机纳米颗粒与聚合物降黏剂分子进行接枝聚合可以提高降黏效果,并进一步阐述了稠油降黏剂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稠油长输管道配套技术包括纯稠油长输工艺、稠油与稀油混合输送工艺,干线管道结构、防腐保温结构、稠油泵、稠稀原油合工艺和在线静态混合器。该套技术已应用于拉玛依油田九区稠油的纯稠油管道和稠稀混合油管道,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优于加拿大哈斯基石油公司编制的初步设计中的指标,输油成本接近或等于普遍原油,年节约费用1352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2.
张帆 《中国海上油气》2001,13(6):34-35,51
降凝剂在海上和陆上含蜡原油输油管道上的应用结果表明,降凝剂可降低含蜡原油凝点,改善含蜡原油低温流动性能,延长停输时间,减小停输再启动压力等,特别适用于海洋和沙漠中不宜建中间加热站的含蜡原油管道.对降凝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在海底管道的应用特点进行了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13.
降凝剂在海上和陆上含蜡原油输油管道上的应用结果表明,降凝剂可降低含蜡原油凝点,改善含蜡原油低温流动性能,延长停输时间,减小停输再启动压力等,特别适用于海洋和沙漠中不宜建中问加热站的含蜡原油管道。对降凝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在海底管道的应用特点进行了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15.
辽河油田超稠油开采已进入高含水阶段,因而将汽车拉油方式改为管道输送。管道输送的输油温度主要依靠原有导热油加热和伴热系统加热;平台上原有的高架罐成为缓冲罐,将采油平台分为 3 种类型,采用二级布站方式将油输送到集中处理站。介绍了集中处理站的三种工艺流程,即一段热化学沉降脱水、二段热化学沉降脱水、二段加热二段脱水热化学沉降脱水流程,并对它们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分析长输管线的工艺生产特点,从生产需要的角度来阐述长输管线自动化技术现场仪表类型和选型原则;同时与传统炼化企业的生产特点进行比较,说明长输管线的控制系统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7.
长距离输油管道密闭输送与压力调节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液体管道水力瞬变过程中的理论基础,长距离管道水力瞬变特点,分析了可能造成长距离输油管道严重水力瞬变过程中间的事故,以及水力瞬变压力波的传播,充装压力,压力波衰减的变化特点和管道瞬变压的调节控制与保护措施。指出,如果水力瞬变压力调节和保护措施设计合理,运行可靠,长距离管道采用密闭输油流程,运行管道会更加方便,安全,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8.
长距离输油管道泄漏检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距离输油管线泄漏事故频繁,为了提高输油系统安全运行管理水平,减少经济损失,研究开发了泄漏检测技术,对于输油管线的生产运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泄漏判别方法包括信号自动分段法、残差法、相关法、长杆统计法和小波变换法.经比较分析,信号自动分段法和长杆统计法是最有应用价值的泄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长输油气管道的钢管设计选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振永 《焊管》2006,29(2):56-58
介绍了长输油气管道用钢管的选用程序和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管输介质、管径、设计压力、自然条件等因素,结合几种常用钢管的优缺点,确定管型;在进行钢级的选择时,应考虑钢管可焊性、焊接工艺、壁厚圆整和最小壁厚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地理信息系统在油气长输管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可以展示、存储和处理图形信息,并将相应的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结合在一起,使应用者能够所见即所得地查询地理位置及其对应的属性信息,非常适合油气管道的信息管理和应用。与传统油气管道的管理模式相比,GIS技术在油气管道中的应用发挥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