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富士见文化以眺望富士山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影响江户幕府及大名氏族在庭园内创造了空间特征与精神信仰相融合的富士见景观。借助田野调查、古籍舆图、历史文献等,探究影响大名庭园富士见景观的发展背景。结合文化转译视角,对东京都区部及其周边的7个大名庭园内11处富士见景观的基本信息和谱系脉络进行整理,依据眺望类型、总体布局、建造形式、植物景观、功能属性等五个空间构成要素,转译形成同形转译、同意转译、形意转译等三种空间构成特征。补充了大名庭园眺望景观与借景富士山之间研究的缺憾,对相关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以及我国古典园林中扎根文化传统的借景研究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周宏俊  宋霖  黄晓 《风景园林》2018,25(11):23-28
以寄畅园的借景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寄畅园外部山林地造园环境的基础上,剖析寄畅园借景的景观与空间特征,以及这一借景景观与地形环境的关联性,揭示水系山势纵横之间的正面全景与侧面景深的组合关系,并在对拙政园、赖久寺庭园等中日园林布局的例证分析中,展现所隐含的山水因借的布局模式。同时梳理历史文献中关于寄畅园借景的变迁过程,指明园林布局对借景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禅宗于日本镰仓时期由中国传入日本,影响并催生 当时各禅宗派别寺院建成。其中的庭园作为禅宗寺院内禅僧日 常参禅礼佛、居住坐卧等日常活动的重要空间,其风格同时受 到禅学宗派文化及日本庭园地域性等多因素影响。以类型学的 基本思维为研究思维框架,对日本禅宗多个派别寺庙的庭园空 间特征及造园手法进行空间聚类分析,总结概括出极简枯山水 式、普式枯山水式、池庭枯山水式、山水林泉式和阔水林泉式 5类庭园空间原型,并最终结合各类禅宗庭园所处时代的山水 观念、政治经济背景及禅宗文化思想进行综合讨论,形成了 类型化、符号化的日本禅宗庭园空间构成特征结论与研究方 法范式。  相似文献   

4.
胡长龙 《中国园林》1995,11(1):56-62
本文综述了日本目前在庭园特性研究方面的现状和主要成果。首先介绍日本庭园研究的各历史阶段,庭园意匠形式分类和日本庭园的产生。接着论述了日本庭园分类体系,通过露地回游式庭园和社寺参道的尺度调查分析,得出了人的步行空间尺度的变化周期。为造园规划设计提出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最后还论述了日本庭园的景观特性如缩景、借景、树艺、时间美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作为岭南庭园的重要组成,潮汕庭园在庭园空间与要素形态上有别于粤中庭园。潮汕庭园可分为纵深式、俯仰式、布景式与井院式等四种空间模式,其特征是要素简约,善用尺度对比,以假山作为景观主体与意境载体。园宅一体的紧凑格局与壶中池山的复合空间使潮汕庭园有着明显的实用性特征,生活性空间与景观性空间相融。通过对岭南著名建筑师莫伯治的潮汕庭园调查研究与其庭园建筑作品的关联与形态分析,潮汕庭园对现代岭南建筑庭园潜在而真实的影响可得到清晰地解读,从而有助深入认识潮汕庭园的现代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在视觉营造上独具传统智慧,借景理法是其核心之一。然而由于一方面现存园林实例的时代与数量的局限性造成借景研究中的理论演绎倾向,另一方面传统研究手段在实践转化上存在局限性,因而借景智慧并未能与当代风景园林实践充分衔接。介于此,本研究选取苏州旧吴县西南、松江九峰两个典型地带及曾经存在的大量借景园林为研究对象,在考据的基础上结合中日比较以补偿现存园林实例的局限性;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远意”这一核心理念,并将其转译为技术性因子及量化指标,开展基于GIS等数字技术的景观空间及视觉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园林选址与布局以及远景构成等进行造园理论的总结,并分析中日借景的不同地域性表现及其成因。同时结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进行应用转化研究,以应用于风景资源的视觉评价以及风景区规划的景点优选。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进行实地观测,研究小尺度岭南庭园中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及风速等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之间的关联效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景观要素在庭园微气候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植被和水体在白天对庭园中近地面空气均有降温、增湿作用,水体和植被配合更有利于园中温湿度调节;景观要素的不同分布,可以使园内局部产生温度差,从而改善庭园风环境;有效的遮阳,可以在白天时段内控制黑球温度的变化幅度;白天庭园中树荫下临水的区域室外热舒适度最高,设计中注重植被和水体的搭配和布局,有助于营造更适合人们夏季白天活动的室外环境。  相似文献   

8.
日式庭园随着时期和文化倾向的改变,庭园的空间大小尺度发生很大变化,从大型池泉式到中等回游式露地(茶亭),再到小型观赏式枯山水庭园,每个日式庭园的空间尺度、空间围合、空间景观构成都有不同.通过空间构成的空间围合关系、空间尺度关系和空间"图像"与"背景"关系,对日式庭园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意在解析日式庭园在空间结构上的美学体系与构成方式,进而更好地了解日式庭园的空间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9.
九龙寨城公园设计是以寨城内十九世纪中期的建筑特色和保留寨城历史踪迹为基点,同时创造一个具有四季特色的中国庭园环境。以推广文化加强意识教育、方便居民消闲及旅游活动的大众公园。 公园总体规划运用中国传统庭园布局的形式,将整个基地分成多个组,不论点式或组合式构,都具有被观赏性质和特征的景点,同时又是观赏其它景观的站点,它与相邻或相对的其它庭园建筑室内外空间处理形成密切的内在联系,并以此获得良好的眺望效果。  相似文献   

10.
周宏俊 《建筑与文化》2016,(11):194-196
以日本的借景园林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全面整理借景园林的案例,分析空间及视觉层面的群体特征,并探讨所蕴含的设计理念。具体选取了32个典型的借景园林案例,以及其中"背山"的布局方式,基于景观视觉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借景意识与园林及其环境的空间特征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园林的借景意识与借景对象的视觉尺度间存在对应关系,借景园林往往基于借景对象而得以布局,并从中总结出了"小中见大"的空间及视觉特质。  相似文献   

11.
“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理景手法,其在景 物选择、景观营造、意境烘托等方面均受中国传统美学价值 观的浸染。“远”本义为一种空间距离,受道家无为思想等影 响,逐步演变为一种审美意境。伴随着中国古典美学发展与古 代山水审美活动的兴起,远借造景成为景观与“远”结合的产 物。通过总结远借的美学思想和造景手法,分析远借造景与山 林景观营造的天然耦合性,概括其在城市山林景观设计中的延 续与发展方式。以杭州玉皇山为例,分析其远借空间结构的特 质与现状矛盾,运用“梳、移、补、添”的景观生态设计途径 优化其远借透景线,并总结玉皇山远借造景理法:山水为先、 内因外借、激发审美联想。以期为西湖山水保护利用提供借 鉴,为现代城市山林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志强  郑曦 《中国园林》2022,38(7):133-138
以《东庄图》和《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城墙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和园林历史情境互证的方法,通过由图到园和由园及城的系统分析,解译了这2套园林绘画中城墙形象出现的画理依据、造园因素和城市风景文化情结,认为城墙形象在沈周和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园林题材绘画作品中具有指示园林地望的作用,同时城墙也是当时城内和城外园林的重要借景对象;随着城市的功能转移,城墙周围的城市边缘区域对于园林的布局起到空间的牵引作用,究其原因与被内外城河环绕区域丰富的园艺空地和良好的水运交通分不开,最终形成了半村半城的园林和城市的空间耦合关系。旨在为苏州古城历史上形成的园林和城市风貌关系的传承和保护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清代信江书院园林是一种典型的山地园林与传统文化景观,其园林景观中存在一种程式化、类型化的特征。本文先对清同治《信江书院图》中园林文化景观进行分析完成传统图绘的转译,以求还原古代信江书院文化景观形态。其次基于图式语言理论,以字、词、词组、句式的方式进行景观图式语言提取,剖析其图式中所含的文化寓意、空间关系和结构逻辑,寻找其中蕴含的文化原型与景观范式。再通过分析信江书院园林景观语法规则诠释古人景观营造意图和设计方法。最后并通过分析信江书院园林景观语境表达研究书院所蕴含的文化结构。该研究对于传统文化景观的传承借鉴以及当代的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亦为当代的传统地方文化景观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况平 《中国园林》2006,22(11):33-36
由于文化和自然特点,重庆园林在历史上有其独特之处。在广泛调查重庆传统园林及相关要素的基础上,从园林类型、选址、建筑及装饰、理水、植物、山石与盆景等方面分析了重庆传统园林的特点,得出“重庆传统园林具有历史纪念性园林的特征,在造园上体现了园林与自然山地的结合,与自然山水的协调,因此,自然山水是重庆园林未来创作需要把握的总体特征,自然山水园是重庆园林发展的方向”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5.
李白云  李黎  夏宜平 《华中建筑》2013,(10):151-154
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的西泠印社是文人园林的经典之作,其园林点景具有我国传统造园艺术特点.该文基于西泠印社的史料考证和现场勘察,对主题点景和园景点景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对西泠印社内楹联的艺术形式进行探讨,以探究人文渊源及与园林环境的关系,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与哲学理念,揭示其独特的形式美与丰厚的艺术美,为现代园林建设的园林点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园林意境的感知、时空变化与创造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意境的感知,意境的时空变化,以及意境的创造等内容,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意境,分析古典园林之内涵,达到园林意境创作的"情景交融",在有限的园林艺术形象中感受无限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7.
佛教文化与中国名胜园林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庆洲  吴锦江 《中国园林》2007,23(10):73-77
探讨了佛教文化对中国山水名胜景观、城市名胜景观和园林艺术景观的影响,提出2个观点:(1)佛教文化为山水名胜景观添彩,以佛教四大名山之五台山、峨眉山以及乐山大佛的建设为例进行论述;(2)佛教建筑为城市名胜景观增色,分别从历史上佛教建筑对城市景观的贡献以及现代城市中佛塔对城市景观的重要作用2个方面说明这一观点。还从佛教建筑成为园林景观的构图中心或视线焦点、佛教建筑构成园林名胜景观、以园林展示佛国世界图式、佛教寺庙的园林化4个方面论述了佛教文化与园林艺术景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辛鑫  路红  夏青 《中国园林》2021,37(6):60
针对藏式园林文化景观的流失,以及其在构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所起的作用被忽视的问题,引入研读文献、实地调研、居民访谈与调查比较等研究方法,从园林类型、园林组织、园林体系和管理对象等方面入手,厘清藏式园林的形成机理、空间组织与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耦合关系,揭示与人的价值取向相对应的园林等级是构建聚落秩序的关键因素,即集民族信仰与地域文化景观于一体的乡土园林组织有利于传统聚落空间肌理的延续。认为通过探索、挖掘民族地区乡土社会的景观内涵,有助于营建、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聚落空间肌理和空间组织。  相似文献   

19.
郭喜东 《中国园林》2007,23(3):65-72
以天津园林史料为基础,沿着津城历史、经济、文化、人文、建筑发展的轨迹,多角度探究津城园林风格特色的由来。津城园林肇始于军事卫城向工商业城市的嬗变,发达的漕运和南北文化交流遂使“沽上园林”不断融入江南造园技艺,近代天津开埠后出现了西方格调的造园,600年岁月酿就了独具特色的津城园林。从历史街区风貌、历史园林、水系景观、街景绿化、植物多样性、园林生态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和构建津城特色园林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造园以山地最佳,中国古代山地园林因地制宜,在选址和造景等方面独具特色。该文以中国传统山地园林规划设计的典范之一——清代乾隆时期的天津蓟县静寄山庄为研究对象,在遗址调研、样式雷《盘山行宫内外地盘总绘全图》及相关历史文献研究基础上,从相地、布局、划界等方面对园林规划进行分析,并依据山形和水势对景点选址进行分类,进而根据“功能-场所-意境”的分析框架。对静寄山庄的景点营造的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可为中国传统园林的分析方法及当前山地环境中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