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人机交互原理对交互体验中的反馈展开研究,着重对众多反馈现象进行系统归纳,并就各类反馈的特点和局限性做出比较分析,概括了有效反馈的通用性原则,并对未来交互体验中的反馈做了有根据的预测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在大信息时代良好信息交互体验过程中的反馈交互,研究以过程体验为核心的微交互及整体产品反馈感知下的交互设计路径,论述在体验时代,用户由功能导向到体验感知的转变,并探索具体交互设计方法。方法深入分析信息产品交互反馈的过程,剖析用户在与信息交互中所关注的重点,从用户体验要素、感知、决策行为的过程,探索信息交互反馈等各个要素的特征,从交互过程中总结交互反馈的侧重点,通过微交互、整体交互反馈以及具体案例及demo测试进行验证。结论信息产品交互过程中交互反馈体验优劣直接影响体验整体感知,直接影响产品粘性,构建以过程体验为中心的信息交互反馈设计框架,要从反馈的具象、上下文、动效等视角阐释,注重细节过程,注重交互反馈的构成构建,综合运用增强交互反馈良好过程性的体验要素完成信息产品交互反馈的设计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情感交互、用户体验和社会认同三大关键因素的剖析,阐明交互设计在提升品牌价值上的重要性。概述了体验经济、交互设计与品牌价值的相关内容,分析了体验经济中交互设计对品牌价值的影响机制。案例分析表明,通过关注用户需求、创新的交互方式和方法,以及强化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品牌能够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从而提升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寻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未来发展路径及其对交互设计方案的具体应用。方法结合城市公共设施所肩负的社会功能,分析其在现实中所凸显出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引申出实施交互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接着从交互设计概念及需求出发,总结城市公共设施交互设计的注意事项,强调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做到符合城市气质,提倡以人为本,并以此为原则深入剖析交互设计在公交车站、商业步行街、校园中的可行性及具体应用方法,探析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多元化设计路径。结论交互设计在城市公共设施中的应用,能够优化用户体验,赋予公共设施更加强烈的便利性、功能性和协调性,使城市公共设施更加符合信息时代公众的生活需求,实现更大意义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寻互联网产品设计中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优化对策,从而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的互联网产品。方法 采用概念分析法,对互联网产品设计中的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分别展开研究,提出要遵循用户体验设计的一致性以及用户体验设计的个性化,并提出在交互设计中应使界面与用户感知习惯契合,易于被用户感知,帮助用户形成长时记忆,唤醒用户记忆,关注用户情绪与情感,使其产生愉悦的体验感。结论 作为产品创新与开拓的基础,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从深层次发掘用户的切实需求与体验,进而有利于互联网产品的推广。 相似文献
8.
启动时态界面中动效的交互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研究启动时态界面中动效的用户体验影响。方法通过分析设计案例和对比实例,探讨动效在当前移动终端应用软件交互设计的应用情况,提出启动时态的动效设计应该遵循最重要的设计原则,并得出采用动效来提升用户体验的几种具体的交互应用方式。结论动效可以通过在启动时态界面中的视觉元素、反馈形式、运动形式和场景这4个方面的交互设计来提升用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从交互理念的角度出发,以共享交通工具为研究对象,优化产品交互设计方式,提升用户体验。通过梳理分析现今市场共享型交通工具存在的用户体验、场景创新、智能化程度问题,结合交互硬件、用户需求、交互软件结合应用场景、科技赋能交互整体的发展方向,探索用户对共享交通工具在交互方面的功能和情感需求,从而提出行为交互、情感交互、交互工具三方面的创新性设计策略,促进城市交通设施的改进和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出行,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社会经历了产品经经济时代和服务经济时代后,现在迎来的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体验经济时代。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借助助智能交互技术,将展品与人贴合得更为紧密,不仅提升了展陈的现场展示效果,也使人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留下美好的情感体验,这也是设计人文关怀的最佳体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将表情符号应用到智能电视语音助手错误反馈中对用户情绪和感知拟人化程度的影响,为智能电视或者以观看为主的智能产品语音助手在应对错误时提供反馈新思路.方法 通过分析人类在处理矛盾时的心理,结合心理学相关研究和问卷调查,提出"呲牙"、"害羞"和"捂脸笑"可以降低语音助手错误反馈负面作用的假设,进而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得出在道歉、幽默的错误反馈类型中,有表情符号的反馈对用户的情绪和助手拟人化程度均有显著作用.结论 通过分析可得,应用表情符号于语音交互错误反馈中可以显著提高用户体验,道歉反馈与"害羞"结合最佳;幽默反馈与"捂脸笑"结合更好;在错误反馈类型中首选道歉.访谈结果显示,当用户遇到连续的错误反馈时,同样、类似的反馈会给用户带来不满,用户更喜欢多变的反馈. 相似文献
12.
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基于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探索工业设计的发展之路。方法 从交互性的源起出发,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丰富与完善过程,并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探索工业设计的最新要求,再以此为基准,深入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的内部,总结各自的内涵及特征,接着由两者在工业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展开探索,分析可用性、用户体验设计目标,以及两者在工业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分别结合人机交互、触觉交互和虚拟交互进行路径分析,最后总结发展工程中的几个关键点。结论 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提升用户的使用感受,提高设计产品的价值,从而创造出既满足工业设计需要,又有利于用户对产品进行体验的产品,促使产品从技术化向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情感交互系统在设计层面上的重要新兴趋势,探讨以人为本的情感交互设计方案及在其研究领域中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方法在情感交互设计中,机器需要实时捕捉用户的关键信息,识别用户的情感状态,利用多种线索最终决定合适的用户模型。首先通过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人类情感识别上的分类优势,讨论如何利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言、心跳、呼吸等多模态用户特征,使机器更加准确地识别人类情感;其次通过分析经典的情绪状态的数学模型以及情绪表达与交互优化等关键要素,针对用户的情感作出自然、合理、友好的反应;最后探讨情感交互系统设计和模块化构建的可行性。结论提出一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情感交互系统的模块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索交互设计背景下老年产品设计策略。方法 当前,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所占比重迅速上升,老龄化节奏加快,老年消费市场日益庞大,各种适宜老年人使用的产品层出不穷。从这一大环境出发,分析我国老年群体的增长速度和现实状况,总结他们的内心需求和精神状态,然后引出这一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发现他们对实用、方便、怀旧和情感补偿方面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延伸探究老年产品设计在这些需求影响下的实用、互动和情感三方面的设计尝试,总结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消费群体交互需求的设计思路与对策。结论 老年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要以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和突出交互性,这种名副其实的老年用品可以让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与审美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和心理慰藉。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研究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声效反馈延迟对用户体验的影响,为游戏声效设计提供指导。方法 在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中设置不同的声效反馈延迟,进行实验,记录用户得分,并结合用户主观评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得出游戏声效反馈延迟对用户游戏体验的影响。当游戏声效反馈延迟低于10 ms时,用户无感知,当声效反馈延迟大于10 ms但小于50 ms时,用户对于声效反馈延迟有感知但不敏感,当声效反馈延迟大于50 ms时,声效反馈延迟越高,用户体验越差。并且相对而言,状态声效反馈延迟对用户游戏体验影响更大。结论 游戏声效反馈影响游戏的交互性和流畅性,在游戏声效设计中,应当考虑声效反馈延迟对用户游戏体验产生的影响,并且从认知和感知角度合理地运用声效反馈,减缓反馈延迟对用户体验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当前车载智能交互情境下,对汽车内室体验设计要素进行研究,总结内室体验设计框架并指导设计实践。方法基于汽车内室的发展历史,总结当前内室发展阶段中对内室体验产生直接影响的4个驱动要素:总布置、交互方式、信息互联和服务设计。结合案例分析,总结未来汽车内室体验的4个主要趋势,分别是空间的回归、行为的升级、情境的感知、品牌的强化,并对经典工业设计和交互设计在不同层面的关注点进行对比。最后,基于产品—服务—系统—体验的综合层级,形成了汽车内室体验设计的理论框架,能初步用于设计实践。结论汽车已经从运载工具变成了移动体验空间,汽车内室体验来自于由技术包裹的品牌、情境、行为、空间4个元素作用下形成的综合性感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预警场景下应用振动触觉传递警报信号以弥补受损的感觉通道,探索头戴振动设备的合理形式,从而为头戴振动设备的工业设计提供指导.方法 围绕空间分布位置、时间和振动参数设置实验,研究振动触觉的特征,提出一种振动触觉系统.在实验一中,对头部进行触觉感知性测量以比较不同位置的灵敏性,确定振动作用于头部的适宜部位.在实验二中,组合不同的时间模式以及强弱程度形成7种振动模式,通过比较得出适于传达警报信息的触觉模式.基于实验结论,设计出一款应用于建筑工地场景下的工程预警头盔.结果 前额无毛区域与颞部中央区域感受性最灵敏;时间间隔短、强度高的振动模式更适于传达警报信息.结论 感知实验的结论为振动组件的布置和振动警报模式的参数设定提供了依据,并有效地被运用于针对具体场景的头戴设备设计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