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普洱茶渥堆过程化学成分变化与品质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普洱茶渥堆过程中各阶段所取茶样的水溶性色素(TF、TR、TB)、水浸出物、茶多酚、碳水化合物、粗纤维、果胶等因子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渥堆时间的延长,荼黄素(TF)、茶红素(TR)、茶多酚(TPS)、粗纤维含量减少,水浸出物、茶褐素(TB)、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增加。渥堆发酵对形成普洱茶甘、滑、醇、厚的品质特点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渥堆普洱茶样中分离纯化得到一个酵母菌菌株,使用该菌株对普洱茶生茶样进行发酵,对发酵前后茶叶中的重要风味化学成分(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黄酮、儿茶素和茶色素)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经过酵母菌发酵,茶样中的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的含量增加,而氨基酸、咖啡碱、黄酮、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减少,与渥堆发酵普洱茶有一定差异,因此酵母菌对普洱茶的品质形成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顶头孢霉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普洱茶渥堆发酵样品中分离得到一个顶头孢霉(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Corda)菌株,使用该菌株对灭菌的晒青毛茶进行纯菌发酵,并检测发酵前后茶叶中氨基酸、黄酮类物质、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以及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等主要风味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顶头孢霉对茶叶主要风味化学成分和颜色的影响非常明显;发酵后茶叶中各主要功能成分的变化与渥堆混菌发酵的茶叶相似。顶头孢霉是普洱茶发酵早、中期对茶叶品质具有重要影响的菌株之一。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阶段的普洱茶发酵样为实验材料进行真菌的分离纯化,将分离纯化出的优势真菌在理想条件下和自然状态下分别进行茶叶接种发酵,筛选出产茶多糖的优势菌。结果表明,在普洱渥堆发酵中共分离纯化出22株菌株,其中5株菌株在渥堆发酵的不同阶段频繁检出,可用于接种发酵实验。在接种发酵中,茶多糖均有显著增加(p0.05)。其中PEZJ-1菌株提高茶多糖含量最为显著,在理想条件下和自然状态下的接种发酵中茶多糖含量分别达到23.57%和27.85%。通过菌落形态、分生孢子显微特征、18S r DNA序列,对PEZJ-1进行鉴定,确定该菌株为Aspergillus niger(Gen Bank登录号为JX863374),属于曲霉属。在普洱茶渥堆发酵中接种外源微生物能显著提高茶多糖含量,Aspergillus niger能大幅度提高茶多糖含量,为茶多糖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微生物菌种。  相似文献   

5.
近红外光谱结合PLSR快速测定普洱茶茶多糖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普洱茶的近红外光谱,选择标准正态变换(SNV)对光谱进行有效的预处理,再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建立茶多糖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实现快速检测普洱茶中茶多糖的含量。该模型的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值、预测集均方根误差值和预测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0822、0.1264和0.8217。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PLSR可以预测普洱茶中茶多糖的含量,为普洱茶的品质分析和活性成分测定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分别选取信阳毛尖、红碎茶、普洱熟茶为典型不发酵、全发酵及后发酵茶种,测定其醇提物及水提物中的主要成分,并以氧自由基的吸收能力(ORAC)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为指标,比较各样品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功能化合物重组模型,探究茶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主要贡献物质。结果表明:茶叶醇提物中茶多酚、咖啡因及醇溶蛋白的含量较高,其ORAC值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均较对应水提物强;茶叶水提物功能性组分以茶多酚、茶多糖及氨基酸为主,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茶多酚含量,尤其是酯型儿茶素(ECG和EGCG)含量是影响茶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主要因素。重组试验结果表明,儿茶素和没食子酸是不发酵茶(信阳毛尖)提取物的主要抗氧化组分,但并不是红碎茶、普洱熟茶等发酵茶中的主要抗氧化成分。  相似文献   

7.
普洱茶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气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普洱茶中香气物质种类繁多含量少,但是特征香气成分却不一。归纳和分析了普洱生茶、普洱熟茶、渥堆后发酵、贮藏等茶叶香气变化的研究现状,对普洱茶香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研究不同渥堆发酵方法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 为普洱茶渥堆发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三级晒青茶为原料, 分别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电子鼻结合感官审评方法对比数控渥堆发酵(NC pile-fermentation)及传统渥堆发酵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结果 PCA(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表明, 两种渥堆发酵出堆样的香气有差异, 但差异不明显, Loading(传感器区别贡献率分析)分析表明, 甲基类(W1S)、硫化物(W1W)类香气物质对数控发酵出堆的贡献率大于传统发酵出堆样,GC-MS分析结果表明数控发酵出堆样的甲基类含量高于传统发酵,甲氧基类化合物在普洱茶陈香风味物质中起着重要作用, 进一步佐证了感官审评中数控发酵出堆样陈香更浓郁。 聚类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 数控渥堆发酵更利于品质稳定的普洱茶的形成。HPLC结果表明, 两种渥堆发酵方式的化学物质变化规律基本相同, 但数控发酵出堆样的氨基酸、茶多酚、水浸出物、咖啡碱、总儿茶素及没食子酸含量均低于传统发酵出堆, 总儿茶素及咖啡碱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进一步佐证了感官审评传统发酵滋味比数控发酵醇厚。 结论 数控发酵可加工几十千克至数吨茶叶, 加工周期短, 且发酵过程中品质变化稳定性比传统发酵好, 传统发酵滋味比数控发酵滋味醇厚度高且化学成分含量高于数控发酵, 但继续摸索数控发酵技术的参数设置, 可以弥补这一缺点。  相似文献   

9.
使用黑曲霉与顶头孢霉菌株,通过不同的组合接种方式发酵普洱茶,测定发酵过程中茶叶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黄酮、茶黄素、茶褐素、茶红素、单糖、多糖、寡糖等主要功能成分的变化,研究2种微生物在普洱茶发酵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不同的组合方式发酵普洱茶过程中,茶叶中主要化学功能成分的变化规律不同。发酵后,3种茶样中的多糖、茶多酚和茶红素的含量近似,而优先接种顶头孢霉茶样中的咖啡碱、氨基酸、儿茶素、茶褐素、黄酮和寡糖等品质成分含量均明显高于另外2组茶样,因此,以顶头孢霉作为优势菌株和黑曲霉进行组合发酵最有利于普洱茶优良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普洱茶中转化茶多酚的优势菌株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普洱茶是以晒青毛茶为原料,采用独特工艺加工而成的一种发酵性茶叶,其中微生物的发酵对普洱茶的品质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提高普洱茶品质和缩短发酵周期,本研究对普洱熟茶样品中转化茶多酚的微生物进行筛选与鉴定。经过固体平板初筛和液体茶汤培养复筛,得到3株氧化茶多酚形成茶褐素能力较强的菌株。将这3株菌回接普洱茶固态发酵,明显促进了茶多酚转化为茶色素,并改善了3种茶色素的比例。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这3株菌分别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布朗克假丝酵母(Candida blankii)和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提醇沉法从塔宾曲霉液态发酵普洱茶粉和传统固态发酵工艺所产普洱熟茶中提取茶褐素。应用居里点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比色法研究液态发酵茶褐素样品和固态发酵茶褐素样品的化学组分。结果显示,液态发酵样品中的茶褐素、总多酚、总黄酮、总儿茶素和氨基酸显著高于固态发酵样品(P<0.05);液态发酵样品中的总糖、多糖、茶黄素显著低于固态发酵样品(P<0.05);液态发酵样品与固态发酵样品的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不同居里点热裂解温度下,固态发酵样品与液态发酵样品的裂解产物分别有12?种(380?℃)和9?种共同成分(600?℃),两者在不同温度下的裂解产物中,酚类种类最多,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咖啡因。  相似文献   

12.
柏旭  袁唯 《饮料工业》2011,14(12):27-30
以云南酸木瓜为主要原料,添加普洱茶汤及新鲜咖啡汁进行液态发酵,酿制酸木瓜复合风味果醋。通过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酸度的测定以及感官评分验证了试验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确定了云南酸木瓜风味果醋的最佳配比:以酸木瓜为底料,添加普洱茶汤25%、新鲜咖啡汁10%、白砂糖19.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普洱茶品质形成影响关系。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普洱茶发酵阶段样的微生物总DNA,并进行基因扩增,基于illumina Miseq技术测序平台进行双末端测序分析,研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层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首次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发现了雪黄散囊菌,且各发酵层间和各发酵阶段均有存在,但由于发酵堆温和其他优势菌群的影响,雪黄散囊菌生长随发酵进行受到了抑制。结论在普洱茶生产过程中控制发酵条件,使其有利于雪黄散囊菌的生长,并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产生特色新风味的普洱茶。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联苯菊酯农药残留对晒青毛茶益生菌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影响,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和气质联用(GC-MS)法分析喷洒联苯菊酯后2 h,人工接种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及对照(不接菌)4种固态发酵处理下普洱茶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种接种发酵条件下能有效增加1-石竹烯含量,且酵母菌发酵其增加量最高(192.4%),芳樟醇、环氧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Ⅰ、Ⅱ)、α-松油醇等含量下降量最低(87.17%、22.06%、30.01%、91.40%);长叶薄荷酮和三甲基乙酸香芹烯酯仅在3种接种发酵普洱茶中检测出。联苯菊酯不仅能影响晒青毛茶内含挥发性香气物质,还影响发酵过程中关键香气的形成和变化,而接种益生菌能改善和提升普洱茶的香气,其中接种酵母菌的普洱茶花果香显著,香气最好。  相似文献   

15.
Theabrownins (TB) are polymeric phenolic compounds associated with the multiple bioactivities of Pu-erh tea, a post-fermented Chinese dark tea. High-TB instant Pu-erh tea was produced via a novel submerged fermentation (SF) using Aspergillus tubingensis and compared with samples produced commercially via the conventional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SSF). Viable microorganisms and microbial toxins, especially aflatoxins B1, G1, B2, G2, cyclopiazonic acid, fumonisins B1, B2, B3 and ochratoxin A, were below the detection limit in all samples. Fewer microbial metabolites were found in SF instant tea compared with the SSF teas. Based on an adult consuming 1 g of instant Pu-erh tea daily, the dietary intake of investigated elements was below the safe limits recommended by various authorities. Tasters viewed the instant tea infusions as very mild, smooth, mellow and full. This suggested that submerged fermentation using A. tubingensis offers a speedy and safe alternative to commercial production of instant Pu-erh tea.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大叶种特异性品种红紫芽熟茶适制性及渥堆发酵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方法 以红紫芽晒青茶为原料, 分别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电子鼻、色差分析结合感官审评方法研究红紫芽熟茶适制性及渥堆发酵过程中品质变化。结果 GC-MS分析结果表明,红紫芽晒青茶共鉴定6大类28种香气物质, 红紫芽出堆样共鉴定出9大类46种香气物质, 电子鼻传感器区别贡献率分析(Loading)结果表明,10个传感器中就有5个传感器(R8、R6、R10、R7和R9)对茶叶香气的响应明显,对区分贡献率最大, 香气分析结果表明红紫芽叶制成熟茶香气物质丰富。随着翻堆序数增加, L*和?L值总体呈下降趋势, a*和?a总体呈增加趋势,b*及?b值随着翻堆序数增加先增加后呈下降趋势, 表明随着发酵进行, 茶汤明亮度降低, 茶汤变红变深, 这与感官呈现的一致。HPLC结果表明,随着渥堆序数增加,总儿茶素、茶多酚及氨基酸含量呈递减趋势, 出堆样氨基酸、茶多酚、总儿茶素含量低于晒青原料(P<0.05), 水浸出物含量高于晒青原料(P<0.05), 每一次翻堆样咖啡碱的含量变化幅度也不大(P>0.05)。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红紫芽出堆样汤色棕红明亮,香气陈香、木香带甜香,滋味甜醇尚滑, 品质特征符合普洱茶国家标准。结论 GC-MS及电子鼻香气分析结果表明红紫芽熟茶香气丰富, 品质特征变化符合普洱茶国家标准, 即红紫芽茶适制普洱茶且香气丰富。  相似文献   

17.
采用正常培养和油酸诱导培养的HepG2细胞为模型,通过测定普洱茶茶色素对HepG2细胞外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和细胞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影响,以研究普洱茶茶色素的抗氧化作用。结果显示,普洱茶茶色素对正常培养的HepG2细胞的抗氧化作用影响不显著,而对油酸诱导的HepG2细胞模型抗氧化作用有显著的提高。抗氧化作用提高的程度依赖于普洱茶茶色素的质量浓度。当400μg/m L普洱茶茶色素作用HepG2油酸诱导模型24 h,细胞外GSH含量由0.004 4 g/L增加到0.010 3g/L,CAT活力由0.136 U/m L提高至1.174 U/m L,细胞内MDA含量由15.146 nmol/mg减少到7.635 nmol/mg,从而使这些指标接近正常培养HepG2细胞模型水平。因此,普洱茶茶色素的抗氧化作用是通过提高清除活性氧的酶活力和促进合成还原性物质来干预细胞的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18.
针对普洱茶传统发酵工艺和技术存在的劳动强度大、可控性操作差等诸多弊端,研发集自动潮水、保温保湿发酵、旋转翻堆等技术于一体的多功能双层保湿转动式普洱荼发酵罐(专利号ZL2009201116889),可实现普洱荼发酵过程的自动化、清洁化、数字化、标准化和可控性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