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研究通过建立低共熔溶剂(DES)最佳提取工艺为荔枝壳原花青素的绿色高效制备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比较了4种低共熔溶剂与70%(V/V)乙醇提取对荔枝壳原花青素提取效率、化学构成及ORAC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确定氯化胆碱-1,3-丁二醇为最佳提取溶剂。HPLC分析表明4种低共熔溶剂与70%(V/V)乙醇提取的荔枝壳原花青素主要成分均为原花青素A2、芦丁、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1及山奈酚-3-O-芸香糖苷。进一步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优化确定了氯化胆碱-1,3-丁二醇提取最佳工艺条件:料液比1:20(g/m L),溶剂摩尔比1:4,溶剂含水量50%(V/V),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90 min,在该条件下提取液中的荔枝壳原花青素含量高达5.07 mg PE/mL,是70%(V/V)乙醇提取的1.4倍,其ORAC值及DPPH和ABTS+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5 496.25μmol TE/mL、27.35μg PE/mL和23.82μg PE/mL,均优于70%(V/V)乙醇提取的原花青素(3 370.17μmol TE/mL、36.41μg PE/...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法提取红松树皮原花青素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拟合提取动力学方程,旨在对红松树皮中原花青素的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方法:以原花青素得率为指标,筛选最佳低共熔溶剂体系,并进一步通过单因素结合响应面优化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红松树皮中原花青素的主要工艺参数。通过提取过程中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条件下原花青素得率的变化,拟合出最佳的原花青素提取动力学模型并验证。结果:氯化胆碱、丙三醇和水的摩尔比为1:1:4制备的低共熔溶剂为红松树皮原花青素的最佳提取溶剂;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参数条件为:液料比16 mL/g,超声时间50 min,超声温度55℃,超声功率480 W时,红松树皮原花青素的提取效果最好,原花青素得率为4.11%;Boltzman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原花青素动力学过程(R2≥0.9768),模型验证值与预测值拟合度较高(R2≥0.9442)。结论: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可以有效地促进红松树皮原花青素的传质,确定Boltzman模型为提取原花青素的最佳动力学模型,该提取工艺也可以为相关天然活性物质提取... 相似文献
3.
4.
采用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DESs)-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废弃板栗壳中的多酚进行提取并进行成分鉴定。本实验成功合成8种不同的DESs,并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表征氢键供体和氢键受体之间氢键的形成。基于单因素实验,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功率、液固比、低共熔溶剂水分含量三个因素对总酚得率的影响,经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后进行多酚成分鉴定。结果表明,8种DESs中,氯化胆碱-草酸(摩尔比1:1)合成的DES-1总酚得率最高,且明显高于传统溶剂(水和40%乙醇);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超声波功率348 W、液固比42:1 mL/g、水分含量32%,总酚得率为(99.66±2.63) mg/g,与理论总酚得率99.44 mg/g接近,采用AB-8大孔树脂从DESs提取物中回收多酚,回收率高达97.92%±1.78%。UHPLC-ESI-Q-TOF-MS/MS从粗提物中初步鉴定出13种酚类物质。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绿色、高效的从板栗壳中提取多酚的方法,可为板栗壳废弃物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6.
正交试验法优化莲子壳中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优选了莲子壳中原花青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以原花青素的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4因素对原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优选其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优选出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溶剂50%乙醇,料液比1∶10(g/m L),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3 h。该提取工艺操作简单,稳定性好,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7.
8.
为提高铁皮石斛的综合利用率,建立一种绿色高效的铁皮石斛多糖提取方法。本研究以铁皮石斛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了低共熔溶剂浓度、提取温度及液料比对铁皮石斛多糖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铁皮石斛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纯化后的多糖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响应面优化后得到最佳工艺为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DES)浓度40%、提取温度80℃、液料比110:1(mL/g),在此条件下实际提取率为33.2%±0.28%,与预测值33.5%接近,多糖的纯度为56.95%±1.2%。多糖经阴离子交换柱及葡聚糖凝胶柱纯化后,纯度可达90.8%,其单糖主要由葡萄糖和甘露糖构成,质量比约为43:37,此外还含有少量的木糖、鼠李糖、核糖等,结构中同时含有α糖苷键和β糖苷键。本研究提供了一种低共熔溶剂提取铁皮石斛多糖的高效绿色提取方案,具有多糖提取率高及绿色的特点,为后续铁皮石斛多糖的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采用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DES)考察对荞麦壳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效果,首先制备6种不同组分构成的DES提取荞麦壳黄酮,筛选出提取率最佳的DES。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荞麦壳粉碎粒度和提取温度,并用响应面法优化DES含水量、液固比和提取时间,获得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结果显示:氯化胆碱/尿素(摩尔比1∶2)是提取荞麦壳黄酮最佳的DES溶剂,荞麦壳粉碎粒度为100目,提取温度为70℃,最优工艺条件为DES含水量35%、液固比52∶1(mL/g)、提取时间2.8 h,此条件下,荞麦壳黄酮提取率为4.79%,优于传统的乙醇法,因此DES可有效地提升荞麦壳黄酮的提取率。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获得富含生物活性成分的高品质油茶籽油,采用湿法提取油茶籽仁中油脂,并采用响应面实验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加水量12%、提油助剂添加量1%、提取温度55 ℃、提取时间5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油茶籽仁的提油效率达86%以上,所得油脂基本不含固杂,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维生素E、角鲨烯和谷甾醇含量分别高达189.0、221.9 mg/kg和385.2 mg/kg,高于T/LYCY 001—2020《特、优级油茶籽油》中优级油茶籽油的相应指标值,为高品质油茶籽油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选择在新鲜油茶籽中,按不同比例添加严重霉变的油茶籽,分别混合粉碎后,120℃干燥至水分含量为4%~7%,然后冷却到50℃,分别投入榨油机进行压榨,称取所得油茶籽油,计算出油率,并将油茶籽油过滤,检测其透明度、气味、滋味、酸价、过氧化值、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结果表明:霉变油茶籽对油茶籽出油率和油茶籽油气滋味、酸价影响较大,但没有检测出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为了确保油脂品质,消除潜在风险,在榨油前应进行霉变油茶籽的筛选。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将茶叶籽油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引入到油茶籽油生产中的可能性,通过观察不同打浆轮次及处于不同发酵时间段的油茶籽水浆状态,深入研究了油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油茶籽水浆发酵开始时上下是浑然一体的,呈乳白色,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分层逐渐由模糊变为清晰,发酵进行到4 h左右,发酵液明显分为3层:乳白色上层、淡黄色中层及灰褐色下层;此后,各层逐渐变得坚实,到发酵16 h左右,发酵液各层厚度已经稳定,上层、中层及下层的相对厚度分别为16%、75%、9%。不同打浆轮次油茶籽水浆发酵液上层形成时间随着打浆轮次的增加逐渐推迟,发酵液上层相对厚度随着打浆轮次的增加而降低;前3轮水浆发酵液上层相对厚度之和占所有打浆轮次上层相对厚度总和的95.9%。油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发生过程与结果与茶叶籽水浆基本相同,因此茶叶籽油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完全可以用于油茶籽油生产。利用茶叶籽油生物发酵工艺生产油茶籽油时,只需打浆3轮就可以达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茶皂苷的提取率,扩大茶皂苷的应用范围,以脱脂油茶籽饼为原料,采用超声-微波辅助法提取茶皂苷。以油茶皂苷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具有显著影响的试验因素,再通过响应面法对茶皂苷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另外,将超声-微波辅助法提取茶皂苷的工艺与超声辅助法和微波辅助法提取工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超声-微波辅助法提取茶皂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9%、料液比1∶12、提取液pH 7、超声功率475 W、超声时间4 min、超声工作2 s间隔2 s、微波功率480 W、提取温度59℃、微波提取时间8 min,在此条件下茶皂苷提取率为98.40%,产品纯度为64.7%;超声辅助法和微波辅助法茶皂苷的提取率分别为69.06%和71.40%。与超声辅助法和微波辅助法相比,超声-微波辅助法能够显著提高茶皂苷提取率。 相似文献
15.
乙醇对油茶籽油水相提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茶籽油水相提取时往往会产生一定量的乳状液,对乳状液进行有效破乳是提高油茶籽水代法、水酶法清油得率的关键.研究了在提取过程中采用乙醇进行破乳的方法,考察了乙醇对水代法和水酶法清油得率、过氧化值、酸值、茶皂素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有很强的破乳能力,在其他提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大大减少乳状液的生成量;采用15%的乙醇溶液辅助提取,可使水代法、水酶法清油得率从84.23%和86.11%提高到90.33%和92.47%;乙醇不会对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酸值造成显著影响;乙醇辅助水相提取方法可行,操作安全,具备工业化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以脱壳油茶籽为原料,对比研究了冷榨法、浸出法、水酶法和热榨法(100、130℃)4种工艺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指数、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成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酶法制得的油茶籽油酸值(KOH)最低(0.51 mg/g),过氧化值最高(5.89 mmol/kg),氧化稳定指数最低(0.77 h);130℃热榨油茶籽油中多酚、角鲨烯和总甾醇含量最高,分别为25.5、151.89、3 297.26 mg/kg;浸出油茶籽油中β-胡萝卜素和生育酚含量最高,分别为10.33、524.90 mg/kg;水酶法油茶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低,抗氧化性最差。 相似文献
17.
18.
在茶皂素辅助水媒法提取油茶籽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水媒法罐组式逆流提取油茶籽油的工艺条件。同时,对比了水媒法罐组式逆流提取工艺、土榨法、溶剂浸出法、乙醇水提法、超临界萃取法所得油茶籽油的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水媒法罐组式逆流提取油茶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纯水提取,提取温度50℃,pH 10,料液比1∶3,单次提取时间3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提油率为88. 25%,所得油茶籽油品质优良,富含多酚、角鲨烯等有益物质。水媒法罐组式逆流提取工艺安全环保,提取剂用量少,提取温度低,能够在保证油品质量的同时提高油茶籽油提取效率,在植物油提取工艺上具有应用和推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