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食物过敏与食物过敏原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该文综述食物过敏与食物过敏原研究现状,涉及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及转基因食物中过敏原研 究,并介绍过敏原在食品加工处理的稳定性研究,过敏原检测方法,食物过敏控制等几个方面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食物过敏原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食物过敏是当前食品安全领域较为突出的问题,综述食品过敏原、过敏的免疫学发生机制及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涉及致敏的食物种类及相应过敏原,过敏的免疫学分子发生机理,并对食物过敏原现存的检测技术做了相关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水产品因鲜美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而深受消费者青睐。水产品属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过敏食物,其在加工、运输、贮藏过程中有可能受到外来过敏原的污染,由此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明确水产食品中的过敏原,并利用适当的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监控,有利于预防水产食物过敏疾病的发生。本文概述水产食品中的主要过敏原,以及基于基因水平的核酸检测技术、蛋白水平的免疫检测技术及质谱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为丰富水产品过敏原及其检测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食物过敏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文章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加工处理(热加工和非热加工)对食物过敏蛋白致敏性的影响:加工方式、处理强度等均会影响过敏蛋白的分子特性,从而导致其或增敏、或脱敏、或不变;加工虽不能完全消除过敏原的致敏潜力,但可通过加工方式和加工参数的选择使其致敏潜力最小化。通过选择合适的食品加工方式控制食物过敏原,在不改变食物营养价值的条件下,获得脱敏性食物,满足食物易敏人群的正常饮食需求,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食品,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5.
低过敏以及抗过敏食品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食物过敏已成为一种社会问题 ,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有关食物过敏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包括食物过敏机制、国外对即时性食物过敏的研究动向、食物中的过敏原研究概况、食物中的抗过敏因子、低过敏以及抗过敏食品的开发现状等。  相似文献   

6.
世界各国食品过敏原种类及标识情况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食品过敏问题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对食品过敏原的研究也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文就世界各国食品过敏原种类及标识情况进行综述,为消费者在过敏现象的识别、预防和管理者在制定相关法规方面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宁亚维  杨正  马梦戈  刘茁  陈艺  赵忠情  李强  张岩 《食品科学》2021,42(15):319-328
近年来,食物过敏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由食物过敏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对于食物过敏尚无有效治疗手段,避免摄入含过敏原食物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因此,过敏原检测与标识对过敏人群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本文介绍了8 类常见致敏食品中主要过敏原的结构与致敏特点,综述了现阶段用于过敏原检测的主要技术,包括基于蛋白水平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基因水平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以及质谱技术,分析了各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并对过敏原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食物过敏是当前食品安全领域比较突出的问题,相应的过敏原检测方法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相比于传统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质谱技术在检测加工后以及复杂基质中的食物过敏原中,具有高通量和高灵敏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物过敏原的检测。本文主要从定性和定量2方面介绍了质谱技术在食品过敏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对牛乳、鸡蛋、小麦和榛子(坚果类)等主要食物过敏原均有涉及。在定性研究中,以肽质量指纹图谱法和肽碎片离子鉴定法为主,鉴定食物中的过敏原蛋白。在定量研究中,通过标记/无标记技术,也能够实现对微量的目标蛋白进行相对/绝对定量。质谱技术应用于食物过敏原检测中,将有助于提升过敏原检测能力,降低食物过敏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前食物过敏在人群中的収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食物过敏已成为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食物过敏事敀最有敁的预防方式是过敏者避克食用过敏食物,因此检测不同食物中是否含有过敏原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了食品法具委员会、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日本、南非、美国对食品过敏原标识管理的情况,综述了基于蛋白水平的酶联克疫(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ELISA)法、克疫层析技术和基于核酸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检测食物过敏原的方法,探讨了质谱法以及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等兵他新关检测技术在过敏原检测领域的应用,有利于加强食品质量监管的力度,确保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0.
<正>食物过敏是一个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过敏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达国家每年有3%~4%的成年人发生食品过敏,儿童及婴幼儿的发病率为5%。为保护易感者健康,部分国家和地区对食物过敏原的标签标注进行了严格规定,并列入立法范围,因此食物过敏原的检测越来越重要。鉴于此,本刊编辑部特别策划了"食品中过敏原及其检测技术研究"专题,由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郑文  相似文献   

11.
大豆过敏原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是八大食物过敏原之一,如何快速、准确、低成本地检测大豆过敏原已成为科研、食品工业以及医药卫生等行业关注的焦点。大豆中的主要过敏原是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Gly m Bd 60K、Gly m Bd 30K和Gly mBd 28K。其中,大豆过敏原的主要检测方法有电泳法、免疫学方法、PCR法、色谱法、质谱法以及生物芯片技术。本文通过对大豆中主要过敏原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不同食物中大豆过敏原的检测提供方向,以保障大豆过敏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2.
核桃为植物坚果类中的主要过敏原之一。如何快速、准确、经济有效地检测核桃过敏原是国外核桃食品安全关注的热点。已知核桃中主要过敏原是Juglans Jug r 1~4、Juglans Jug n 1及Jug n 2共6个,其致敏率较高且可导致严重过敏反应。核桃过敏原主要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法和PCR法。加强核桃中过敏原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对保障核桃过敏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食品过敏原标签管理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概述了食品安全中过敏原问题的特点和风险控制手段, 通过对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地区)有关过敏原标签的管理现状进行对比分析, 阐述了目前食品过敏原标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同时介绍目前我国食品过敏原标签管理的状况, 并就过敏原标签对我国食品出口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过敏原基因的基本性质、探讨过敏的机理,对中国对虾过敏原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并分析该基因的有效密码子,碱基组成、密码子的偏好性,以及过敏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等性质。结果表明:中国对虾过敏原的部分基因序列长为1034,共编码264 个氨基酸,密码子的偏好性强,不同海产动物过敏原基因的有效密码子及碱基含量有很大的相似性。从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角度看,中国对虾的过敏原蛋白与其他种类海产甲壳动物的过敏原蛋白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这可能是导致海产品过敏原蛋白活性交叉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花生中主要过敏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花生是影响部分人群生活质量的过敏原食物之一。本文重点介绍了花生中主要过敏原Arah1、Arah2、Arah3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是研究分子间及生物大分子稳定性的一种有效的非标记生物物理技术,并已经成功应用于使用简单、快速、无需标记的生物传感器。本文主要介绍了SPR的基本原理,SPR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特点及设备以及在食物过敏原检测中的应用。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SPR生物传感器在检测牛奶、坚果、鸡蛋和鱼制品中的主要过敏原等方面,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检测快捷等特点,将发展成为食物过敏原检测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中致敏原声称的使用情况,为修订《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提供建议。方法 在全国各地大中型超市进行采样或拍照,收集预包装食品致敏原标签声称信息并录入Excel,对各类食品的致敏原声称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共采集8 694份样品,致敏原标签的总体标识率为21.58%(1 876/8 694),其中焙烤食品含有致敏原声称的标识率最高(65.73%, 468/712)。各致敏原成分中,关于乳及乳制品致敏原的声称率最高(17.09%,1 486/8 694),使用“可能含有”“本生产线也生产”“本加工设备也生产”“本生产工厂也加工”等常用于表明存在交叉接触的预防性致敏原声称的频率较高,主要集中在焙烤食品、膨化食品、谷物及其制品等3类食品中。结论 我国预包装食品中使用食品致敏原声称的食品种类较多,致敏原声称的使用缺乏规范,个别食品类别使用预防性致敏原声称的频率较高。致敏原声称在食品产品中广泛使用,应将其作为我国致敏原标识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Food allergen labeling has not yet been implemented in China. Therefore, a 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 (GICA) was developed using two monoclonal antibodies (mAb) against the peanut allergen Ara h1. The GICA was specific for standard peanut samples with a sensitivity of 10 ng/ml. Peanut protein traces extracted from 124 food products imported and exported by China Customs were easily and rapidly detected by GICA. 68 food samples originally labeled as containing peanuts were positive for Ara h1 and 54 food samples labeled as not containing peanuts were negative for Ara h1, indicating that the labels from the manufacturers were accurate. However, 2 food samples labeled as not containing peanuts tested positive for Ara h1. The present GICA provides a fast, simple, semi-quantitative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eanut allergens in foods. This detection system can be used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food imported and exported by China Customs.  相似文献   

19.
为研发低致敏酱油,探究了低盐固态酱油酿造过程中大豆蛋白致敏原的变化规律。在建立实验室的模拟低盐固态酱油酿造的基础上,采集大豆未经处理、高压灭菌(121 ℃,8 min)、制曲阶段(44 h)、发酵阶段(30 d)、灭菌前和灭菌后等样品,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测定酿造过程中蛋白的组成变化,用兔抗大豆多克隆抗体进行酶联免疫试验和免疫印迹实验分析发酵过程中大豆致敏原抗原性变化,用过敏病人血清进行酶联免疫试验测定大豆致敏原过敏原性变化。结果表明,经高压蒸煮、制曲、发酵和加热灭菌后,原料中的大豆蛋白条带减少或消失,其中制曲变化的最大。β-伴大豆球蛋白的αα'亚基和大豆球蛋白的酸性亚基分别在制曲阶段开始降解,β-伴大豆球蛋白的β亚基及大豆球蛋白酸性亚基在制曲之后消失,大豆球蛋白的碱性亚基在整个酿造阶段变化不大。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相同的结果,酿造过程中大豆过敏原的过敏性和抗原性逐渐降低,在发酵30 d后的生酱油中仍能在检测到大豆球蛋白,在灭菌后也没有完全降解,但是这些残留的大豆致敏原没有检测到IgE结合能力。酶联免疫试验结果表明,和原材料大豆相比,样品中的抗原性在经过4个酿造阶段高压蒸煮、制曲、发酵和加热灭菌之后分别下降了8.13%、39.00%、69.10%和87.06%,过敏原性分别下降了8.92%、71.66%、92.26%、98.45%。在酱油酿造过程中大豆致敏原逐步降解,制曲阶段对大豆致敏原的降解最大。酱油中仍残留有大豆球蛋白,但是没有检测残留蛋白的致敏性。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大豆和小麦发酵酱油中的残留过敏原,采用Tricin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凝胶电泳,免疫印迹和间接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方法对从当地市场购得的14种酱油进行了分析,用来检测的四种血清包括实验室准备的大豆和小麦的兔血清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IgG)以及从医院获得的大豆、小麦过敏病人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Tricine-SDS-PAGE结果表明,所有酱油样品都没有出现大豆和小麦蛋白的条带;免疫印迹结果表明,所有酱油样品中残留的大豆过敏原是β-伴大豆球蛋白的β亚基和大豆球蛋白的碱性亚基中的一种或两种,但小麦过敏原没有条带出现;酶联免疫结果表明,大豆过敏原含量与酱油酿造工艺与酱油等级有关,低盐固态酱油中检测到的大豆过敏原含量高于高盐稀态酱油,酱油的等级越高,所含过敏原含量相对越低。在所有酱油样品中,小麦过敏原含量极低甚至未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