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海蜇中铝残留量来判断不同脱铝剂、脱铝剂浓度、浸泡时间、浸泡温度和料液比下盐渍海蜇的脱铝效果。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优的脱铝条件参数,经实验验证,采用0.10 mol/L醋酸溶液,1∶6的料液比浸泡2.0 h可降低盐渍海蜇中铝的含量,同时保持海蜇良好的口感与品质。  相似文献   

2.
盐渍海蜇脱铝研究及安全食用建议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采用不同弱酸浸泡盐渍海蜇脱铝,探讨海蜇产品铝含量超标安全风险,研究降低海蜇产品铝含量的食用方法。方法采用高纯水、盐酸、冰醋酸、柠檬酸以及食用醋5种不同溶液分别浸泡不同铝含量的盐渍海蜇除去盐渍海蜇中的铝,分析实验前后铝含量及观察实验前后样品感官变化。结果水浸泡法对降低海蜇中残留铝的效果有限;盐酸与柠檬酸溶液有较好的脱铝效果,但脱铝后海蜇样品韧性变差,品质下降;冰醋酸与食用醋溶液有较好的脱铝效果,且脱铝后海蜇样品有光泽,柔软饱满、有弹性,冰醋酸浓度为0.1 mol/L浸泡4h时和食用醋浓度为体积比1/9浸泡4 h,是最佳的浸泡浓度及时间,脱铝后海蜇样品铝含量符合SC/T3210-2001《盐渍海蜇皮和盐渍海蜇头》中明矾含量使用规定。结论建议生产者在生产即食海蜇时增加冰醋酸溶液浸泡工序,消费者在食用盐渍海蜇时进行食用醋溶液浸泡,以降低铝残留危害。  相似文献   

3.
盐渍海蜇脱铝工艺的优化及其对海蜇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盐渍海蜇生产加工需要添加明矾,导致其铝残留量过高。为了降低盐渍海蜇中的铝含量,本文研究了盐渍海蜇脱铝的最佳工艺,并分析脱铝前后海蜇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动态方式下,当用1%醋酸溶液以1∶5的料液比浸泡海蜇30 min,换水次数为2次时,海蜇铝残留量(湿基)可降低至15.497 mg/kg,符合水产品及其制品中铝残留量的规定。最佳脱铝工艺处理后的海蜇体内钙、锰、铁等金属元素同时显著下降。最佳脱铝工艺可以大幅度降低加工成本,提高海蜇产品品质,为海蜇产品的生产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由于盐渍海蜇生产加工需要添加明矾,导致其铝残留量过高。为了降低盐渍海蜇中的铝含量,本文研究了盐渍海蜇脱铝的最佳工艺,并分析脱铝前后海蜇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动态方式下,当用1%醋酸溶液以1∶5的料液比浸泡海蜇30 min,换水次数为2次时,海蜇铝残留量(湿基)可降低至15.497 mg/kg,符合水产品及其制品中铝残留量的规定。最佳脱铝工艺处理后的海蜇体内钙、锰、铁等金属元素同时显著下降。最佳脱铝工艺可以大幅度降低加工成本,提高海蜇产品品质,为海蜇产品的生产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海蜇是中国沿海地区重要的水产加工品之一,具有药食两用价值。由于海蜇的传统加工过程中添加了明矾,导致铝的大量残留,对食用者身体造成危害,为保证海蜇产品的安全性,需要对其进行脱铝处理。将盐渍海蜇皮分别浸泡在超纯水、pH为3.75的弱酸性电解水、0.5%的乳酸钙溶液以及0.5%的弱酸性电解水+乳酸钙复合溶液4种不同脱铝液中,并设置不同浸泡时间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弱酸性电解水能够有效降低盐渍海蜇中的铝含量,乳酸钙溶液则可以明显缓和脱铝后海蜇硬度、弹性以及溶胀率的降低,使海蜇维持良好的感官和组织形态。得到盐渍海蜇的最佳脱铝液为0.5%的弱酸性电解水+乳酸钙复合溶液,最佳浸泡时间为3 h。该方法可有效降低盐渍海蜇皮中铝的含量,同时使海蜇保持良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微酸性电解水(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SAEW)对鲜米线储藏过程中的杀菌及延长保鲜期的作用,以鲜米线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的有效氯浓度、浸泡时间、料液比进行试验,研究了最佳的杀菌条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微酸性电解水的杀菌条件进行优化,从而确定微酸性电解水杀菌的最佳参数。结果表明:最佳参数为有效氯质量浓度32 mg/L、浸泡时间9 min、料液比1︰11 g/mL,鲜米线表面的减菌数量为3.24±0.03 lg(CFU/g)。在此条件下,在储藏48 h内鲜米线表面减菌数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依据鲜米线菌落总数质量标准,试验组鲜米线保鲜期比对照组延长约16 h,从而降低了鲜米线腐败变质的速率。  相似文献   

7.
以镉含量0.647 9 mg/kg的大米为研究对象,研究利用酸液浸泡大米粉脱除大米粉中重金属镉的技术。探讨酸的种类、浸泡温度、浸泡时间、液料比和酸液浓度等因素对大米粉中镉脱除率的影响,确定选用乳酸为浸泡液,并采用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试验设计进一步优化了酸溶技术脱除大米粉中镉的技术参数。结果表明:浸泡温度、液料比和酸液浓度对镉脱除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浸泡时间影响不显著(P0.05);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液料比酸液浓度浸泡温度;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浸泡温度44.4℃,酸液浓度40%(V/V),液料比10∶1(mL/g)。在此条件下,大米粉中镉的残留量为0.018 92 mg/kg,镉的脱除率达97.08%,与预测值之间有较好的拟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海蜇生产加工中柠檬酸脱铝技术。方法分别研究海蜇半成品的加入量、浸泡液的温度、柠檬酸的加入量、浸泡时间等因素对脱铝效果的影响。结果在室温条件下,以(5~7):10(W:V)半成品海蜇加入量放入柠檬酸(pH 4.1)浸泡液中,不停搅拌下浸泡30 min后,可将海蜇中铝残留降低至500 mg/kg以下,并能保持海蜇应有的传统口感。结论在即食海蜇生产加工中,该脱铝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阶段海蜇产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棉籽粕中棉酚的超声辅助脱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棉籽蛋白类似大豆蛋白,是一种营养价值高且具保健功能的蛋白质。而棉酚的存在严重影响棉籽蛋白的应用并造成蛋白质资源的浪费。采用超声波辅助盐酸-乙醇溶液脱除法及响应面设计法对棉子饼粕中棉酚的脱除工艺进行研究。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定液料比、超声时间、超声温度及盐酸浓度4个因素,通过响应面分析以及岭嵴分析得到了优化组合条件。最佳工艺条件是:液料比23∶1,超声时间53 min,超声温度77℃,盐酸浓度1.5 mol/L,超声功率50 W,棉酚脱除量为9.5 mg/g。脱酚后的棉籽粕含蛋白质为57.17%,比脱酚前提高7.52%。  相似文献   

10.
王雅  赵萍  任海伟  张锦琇  赵丽娟 《食品科学》2010,31(18):120-123
采用微波辐助萃取法对葫芦巴茎叶挥发油提取工艺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用还原力、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和Rancimat 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乙醚为萃取溶剂,从葫芦巴茎叶中萃取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微波功率为低火、萃取时间30s、料液比1:4(g/mL)、提取前浸泡时间20min,在此条件下挥发油得率达3.374%;各因素对挥发油得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料液比>浸泡时间>微波功率>微波萃取时间;葫芦巴茎叶挥发油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对DPPH 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当质量浓度为200mg/L 时对猪油的抗氧化活性最强,但其抗氧化活性小于同质量浓度的VC。  相似文献   

11.
壳聚糖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作为交联剂,采用载体交联法制备固定化木瓜蛋白酶,并研究了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最佳固定化条件。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的最佳固定化条件为给酶量为40~50mg/g,于pH7.5,25~30℃下,0.4%~0.5%的戊二醛溶液交联12h,所得的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活力回收率平均达61.6%。  相似文献   

12.
酪氨酸酶是合成黑色素过程的关键酶,通过测定酱油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来确定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抑制机理。结果表明:酱油对酪氨酸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酶抑制率达到50%时(IC50)酱油固形物含量浓度为19.8g/L。酱油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动力学行为表现为可逆混合性抑制类型。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电子鼻和乙醇传感器判别草莓新鲜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静  赵秀洁  孙柯  王卓  屠康 《食品与机械》2016,32(5):117-121
以红颜草莓果实为试材,在4℃(低温组),相对湿度85%~95%条件下贮藏,研究基于气味判别草莓新鲜度的方法。分别运用电子鼻和单一乙醇传感器采集草莓贮藏期间的气味。主成分分析结合感官评定将草莓的新鲜度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4℃贮藏0~3,6,9~12,15d。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分类型支持向量机(SVM-C)构建了基于气味判别草莓新鲜度的模型;应用电子鼻和PLS-DA法构建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84.2%,88.3%;而基于SVM-C法构建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99.2%,96.7%。应用乙醇传感器技术和PLSDA法、SVM-C法构建模型,准确率分别为83.3%(PLS-DA法建模组),86.7%(PLS-DA法验证组),90.8%(SVM-C建模组),90.0%(SVM-C验证组)。该研究可为建立草莓采后贮藏和流通过程中新鲜度实时监测的方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交联吸附法固定果胶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固定化主要因素对固定化酶活力的影响,优化固定条件。结果表明,在海藻酸钠浓度为2%、氯化钙为1%、戊二醛浓度为3%的条件下,采用酶浓度为0.2mg/mL、pH值3.0、温度为40℃、固定时间为45min。固定化果胶酶活力最高,酶活回收率达到84.4%。  相似文献   

15.
以臭氧活化后的聚丙烯微孔膜为载体,并以丙烯酸为单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转谷氨酰胺酶。研究了臭氧活化时间、接枝反应时间、温度、单体浓度、莫尔盐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并对固定化条件进行研究。确定了最佳固定化条件为:己二胺浓度15%,胺烷基化温度50℃、时间120min,戊二醛浓度3%,交联温度30℃、45min,酶浓度10mg/mL,固定化时间20h。此条件下载酶量为30.23mg/g膜,酶活力可达16.9U/g膜。  相似文献   

16.
果胶酶在壳聚糖上的固定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以壳聚糖为载体,以戊二醛为交联剂,研究了果胶酶的固定化,分析了戊二醛浓度、给酶量、温度对酶固定化的影响。同时对固定化后的酶促作用条件(最适pH、温度)、米氏常数、半衰期等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在3%戊二醛,0.1mg/g湿壳聚糖的给酶量,5℃条件下,果胶酶固定化的固定率较高。酶促特性研究表明,固定化果胶酶最适温度范围较非固定化果胶酶大,最适pH和表观Km均有所下降,在4℃条件下,固定化果胶酶的半衰期约为30d。  相似文献   

17.
主要研究了谷氨酸发酵液对谷氨酸提取工艺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用膜过滤除菌方法对染菌发酵液有较好的提取效果;发酵周期控制在30~34h;发酵液放罐残糖控制在0.6%以下;发酵结束后要及时升温处理,升温至65℃.  相似文献   

18.
普洱茶对a-淀粉酶抑制作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年代普洱茶、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原料、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出堆样的活性成分进行提取,测定其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代的普洱茶中,以贮藏时间15-18年的普洱茶样品(S-6、S-7)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其值分别高达50.00%和54.63%;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原料中,以勐海、临沧的普洱茶样品(S-5、S-6)的抑制作用最强,其值分别高达50.92%和50.73%;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出堆样中,以临沧的普洱茶样品(S-6)的抑制率稍高,其抑制率为23.17%.可见,不同原料的普洱茶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是不同的.其中以不同年代的普洱茶中样品S-6、S-7和在不同产地的普洱茶中样品S-5、S-6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9.
主要研究鲜鸡肉在-18℃下冷冻保鲜过程中的肉品质的变化。通过对肉样色差值、菌落总数、理化指标(pH值、TVB-N)的测定和比较分析,探讨鲜鸡肉在冻藏条件下肉品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各项理化指标和细菌总数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储藏期的延长,色差L*值呈下降趋势,而a*值呈上升趋势;经过90d冻藏,鸡肉还是二级鲜度。  相似文献   

20.
秦贞俊 《纺织器材》2009,36(Z1):64-65
基于络筒工序细纱管纱高速退绕因自身摩擦、纱线张力的影响使纱线毛羽增加的现状,提出在自动络筒机上加装气圈控制器或加装PERLA-A型涡流毛羽减少装置,不仅将使毛羽明显减少,还可提高纱线强力,并具有其它积极效果。通过在相同工艺条件下自动络筒机加工同号数紧密纱与普通纱的不同毛羽增加情况对比,分析认为产生毛羽的根源是细纱工序,并非是自动络筒机加工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