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亚油酸W/O型乳化油脂制品制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亚油酸系属n—6系列人体必须脂肪酸,对构成人体细胞及脂质代谢有着重要生理作用。不饱和亚油酸能降低血中胆固醇量,预防心脏病,动脉硬化等循环系统之疾,而且亚油酸经花生四烯酸转化可成为重要性激素前列腺素前体,若缺乏亚油酸,例如幼儿会迟缓成长,成长会出现皮肤干燥、角质化等症状,因此,人体每日须需摄取一定量亚油酸。 在食用植物油内,含亚油酸组份高的有红花油、大豆油、棉籽油、向日葵油、玉米胚芽油等。现国外常以上述高含亚油酸植物油,尤以红花油为原料制成高亚油酸W/O型乳化油脂制品(如人造奶油、涂沫脂等)应市销售,颇受消费者欢迎。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油酸的生物来源、健康益处、食用安全性及适宜膳食量等,并提出研究建议,以期为油酸和高油酸植物油的摄入及健康作用宣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三种藏药对食用油脂抗氧化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唐古特雪莲、乳白香青、小米草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烘箱高温诱导油脂发生过氧化反应,利用Na2S2O3-I2滴定法,测定不同时间油脂的POV作为评价抗氧化性能的依据,初步研究了3种藏药对常用食用油脂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3种藏药乙醇提取物对所选的5种食用油脂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效果。  相似文献   

4.
高油脂玉米是一种经遗传选择而产生的玉米新品种,其中油脂含量高于常规品种80%,高油脂玉米的遗传选择方法与生产普通杂交玉米时所用的方法之间并无特别的不同之处,只是选择标准中特别偏重于油脂含量。世界上美国生产两种品牌的高油脂玉米即:OPtimum、Galilee777,其粗脂肪含量为6.5%。我国北京农业大学也培育出高油脂新品种,其粗脂肪含量为7%-9%,且单产和普通玉米相仿。高油脂玉米的高油脂特性与其较大的胚芽密切相关,高油脂玉米胚芽比常规玉米的胚芽大很多,目测就可将高油脂玉米同常规玉米分开。1高油脂玉米的种子特点美国的…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目前,我国油脂厂大多选用板框压滤机对毛油和脱色油进行过滤。板框压滤机的主要缺点是:滤板的装拆、清理劳动强度大;滤布使用寿命短;油脂损耗高。YMBL型叶片过滤机在过滤结束后利用气压吹干滤饼上吸附的油脂,采用机械振动自动落渣,是毛油和脱色油过滤中替代板框压滤机的理想设备。 二、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YMBL型叶片过滤机如图1所示。它是由振动机构、罐体、滤叶片、滤液汇集管和蝶阀组成。其工作原理分为过滤层的形成、过滤、滤饼吹干、滤饼卸除四个步骤。  相似文献   

6.
将氧化型油脂,用水蒸汽蒸馏的方法进行改质处理,并对改质后的油脂和质量好的油脂作对比,进行贮藏试验。结果表明,过氧化值的变化基本一致。证明了用水蒸汽蒸馏的方法可以使氧化型油脂达到食用油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食用的菜籽油、酥油、猪油、花生油、大豆油中添加播娘蒿、红花岩黄芪和繁缕3种藏药的乙醇提取物,以Vc为对照,测定不同时期油脂的过氧化值,以研究3种藏药乙醇提取物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3种藏药的乙醇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蓄光型涂料是一种环保材料,通过太阳光或灯光等的照射,可将光能吸收并储存起来,使其在夜晚发光。将其应用于儿童服装设计中,可以提高儿童夜间出行的安全性。通过研究蓄光型涂料在不同浓度配比和不同光照时间时其夜间发光的不同效果,得出在童装使用中的浓度配比。蓄光型涂料应用在儿童服装设计中不仅提高了儿童服装设计的艺术性,同时也增添了儿童日常穿着服装的趣味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探讨海藻酸钠-高直链玉米淀粉-共轭亚油酸三元体系(AG-HACS-CLA)的消化性质。采用水解度曲线法测定AG-HACS-CLA的体外消化特性,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对其结晶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其消化特性和结晶结构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糊化前后的AG-HACS-CLA分别为低血糖指数食品和中血糖指数食品,其预测血糖指数(p GI)分别为47.06和58.27。AG-HACS-CLA的体外消化特性受其结晶类型和结晶度影响,其抗消化淀粉含量与微晶相有关。AG-HACS-CLA中,淀粉与共轭亚油酸络合后,形成有序度较高的V型结晶,使AG-HACS-CLA中微晶相比不添加共轭亚油酸的样品提高了3.5%。与具有B型结晶结构的天然高直链玉米淀粉相比,AG-HACS-CLA结构稳定,具有良好的抗消化性。海藻酸钠阻碍样品中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导致AG-HACS-CLA的微晶相比不添加海藻酸钠的样品减少了7.1%,抗消化淀粉含量降低了20%左右。  相似文献   

10.
高载量微胶囊化棕榈仁油粉末油脂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高载量(60%)微胶囊化棕榈仁油粉末油脂,对其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获得的微胶囊化棕榈仁油粉末油脂的性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载量微胶囊化棕榈仁油粉末油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辛烯基琥珀酸酯化(OSA)变性淀粉与麦芽糊精质量比为2∶1,黄原胶添加量为0.15%;乳化剪切速率为9 500 r/min,乳化时间为3 min,均质压力为40 MPa,均质次数为2次;进风温度为190℃,出风温度为85~95℃。用该法制备获得的高载量微胶囊化棕榈仁油粉末油脂为白色均匀粉末,理化性质良好。  相似文献   

11.
Forty Holstein dairy cow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linoleic or linolenic-rich oils to enhance C18:2cis-9, trans-11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LA) and C18:1trans-11 (vaccenic acid; VA) in milk.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a complete randomized design for 9 wk with measurements made during the last 6 wk. Cows were fed a basal diet containing 59% forage (control) or a basal diet supplemented with either 4% soybean oil (SO), 4% flaxseed oil (FO), or 2% soybean oil plus 2% flaxseed oil (SFO) on a dry matter basis. Total fatty acids in the diet were 3.27, 7.47, 7.61, and 7.50 g/100 g in control, SO, FO, and SFO diets, respectively. Feed intake, energy-corrected milk (ECM) yield, and ECM produced/kg of feed intake were similar among treatments. The proportions of VA were increased by 318, 105, and 206% in milk fat from cows in the SO, FO, and SFO groups compared with cows in the control group. Similar increases in C18:2cis-9, trans-11 CLA were 273, 150, and 183% in SO, FO, and SFO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Under similar feeding conditions, oils rich in linoleic acid (soybean oil) were mor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VA and C18:2cis-9, trans-11 CLA in milk fat than oils containing linolenic acid (flaxseed oil) in dairy cows fed high-forage diets (59% forage). The effects of mixing linoleic and linolenic acids (50:50) on enhancing VA and C18:2cis-9, trans-11 CLA were additive, but not greater than when fed separately.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healthy fatty acids (VA and CLA) by feeding soybean or flaxseed oil would result in milk with higher nutritive and therapeutic value.  相似文献   

12.
陈珊 《食品工业科技》2013,34(10):165-169
生物法转化合成共轭亚油酸,产物中异构体组成单一,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通过一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合成共轭亚油酸的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确定最优的培养基组成:葡萄糖20g/L,酵母浸出物40g/L,硫酸镁0.5g/L,硫酸锰0.5g/L,乙酸钠2g/L,磷酸氢二钾1g/L。优化后,共轭亚油酸产量达到0.259g/L,相比优化前(0.0455g/L)有了较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镇江香醋浓缩物、提取物及各分离组分对亚油酸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镇江香醋浓缩物、镇江香醋提取物及其各分离组分可不同程度地抑制亚油酸氧化。其中低分子量组分HF4在亚油酸体系中的抗氧化性最高,终浓度为124μg/mL时,HF4在第7天对亚油酸的抑制率为77%,其次为HF1,抑制率为46.7%。镇江香醋提取物及各分离组分对亚油酸氧化的抑制作用与总酚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一株植物乳杆菌转化生成共轭亚油酸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一株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LT2-6)发酵转化亚油酸(LA)生成共轭亚油酸(CLA)的特性研究。微氧环境有利于CLA的生成;温度为37℃、初始pH为7.0、底物LA浓度为0.075%时,菌体生长及CLA生成量较高。时间曲线结果表明,接种后8h,CLA开始生成;发酵24h时,CLA生成量达到最高(0.29g/L),LA转化率为387%。生成的CLA产物主要为cis9,trans11/trans9,cis11-CLA。  相似文献   

15.
葵花籽油制备共轭亚油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葵花籽油是为数不多的高含亚油酸的油脂之一,是很好的生产共轭亚油酸的原料。探讨了反应时间、加碱量等对葵花籽油制备共轭亚油酸共轭化转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试验条件,获得了90%以上的共轭化转化率。  相似文献   

16.
共轭亚油酸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GBl5193—94《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和30天喂养试验,研究共轭亚油酸食品安全性毒理。共轭亚油酸对两种性别的SPF级昆明种小鼠经口毒性,一次灌胃量达20g/kg.bw两周内动物未见明显中毒症状,无动物死亡,按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规定,该受试物属无毒级。三项遗传毒性试验(Ames、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30天喂养试验结果表明:该受试物0.87、2.20、4.30g/kg.bw剂量(分别相对于推荐人群日摄入量2.6g/kg.bw的20、50、100倍)对wistar大鼠的临床检查,血液学、生化学、脏器重量和系数以及病理组织多样指标无明显影响,未发现该受试物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共轭亚油酸既无毒也无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16株乳酸菌产亚油酸异构酶(linoleate isomerase)的能力进行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法分析发酵液中的共轭亚油酸(CLA),筛选出产亚油酸异构酶的乳酸菌,PCR扩增筛选出菌株的亚油酸异构酶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16株乳酸菌中有9株菌可将亚油酸(LA)转化为共轭亚油酸(CLA);气相检测6株乳酸菌的发酵液中存在cis-9,trans-11CLA和trans-10,cis-12CLA两种同分异构体(各占CLA总产量的50%);成功扩增出鼠李糖乳杆菌与亚油酸异构酶密切相关的肌球蛋白交叉反应抗原(MCRA)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18.
共轭亚油酸的功能性质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让共轭亚油酸在食品工业中被更广泛的应用,系统地介绍和评述了共轭亚油酸的分布及来源、光谱特征、层析、氧化稳定性、抗氧化性、吸收、代谢、转化及安全性,同时介绍了共轭亚油酸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共轭亚油酸与亚油酸不仅在空间结构上不同,而且在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等方面也具有显著区别,共轭亚油酸经肠粘膜吸收渗入到血脂、细胞膜及脂肪组织,或者经过代谢进一步合成一系列活性物质而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9.
陈科学 《中国油脂》2021,46(1):128-131
运用快速扫描法,筛选了10株可利用游离态亚油酸为底物高产共轭亚油酸的双歧杆菌菌株;然后以富含非游离态亚油酸的葵花籽油为底物,与初筛得到的高产菌株共培养后检测反应体系中共轭亚油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部分短双歧杆菌可将葵花籽油转化为共轭亚油酸,其中短双歧杆菌FFJND12M6的转化率最高,可达14.35%。  相似文献   

20.
对尿素包合分离核桃油中亚油酸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包合温度(℃)、包合时间(h)、m1(混合脂肪酸)∶m2(尿素)、V(95%乙醇)∶m2(尿素)四个因素对亚油酸纯度和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包合核桃油中亚油酸最佳工艺参数为:包合温度-10℃、包合时间24h、m1(混合脂肪酸)∶m2(尿素)为0.3、V(95%乙醇)∶m2(尿素)为4。在此条件下,经过一次尿素包合,亚油酸的纯度可由原来的52.1%上升到80.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