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为开发一种天然脱除鲜鱼片腥味的脱腥剂,采用香菜和香茅对鲜鲈鱼片进行脱腥处理,通过感官评定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鲈鱼片脱腥处理前、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测定脱腥前、后鱼片的菌落总数,分析其是否具有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经感官评价,用香菜和香茅处理后的鱼肉,只有微弱的腥味,一般人难以察觉。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得出新鲜鲈鱼肉风味物质34种,主要有醛、醇、酮、烃和酯类等物质,其中己醛、2,4-二烯醛、壬醛、辛醛和1-辛烯-3-醇等是主要的腥味物质。脱腥后鲈鱼肉风味物质种类不变,而腥味物质含量大大降低,其中2,4-二烯醛、壬醛和辛醛的脱除率在55%以上,己醛和1-辛烯-3-醇的脱除率也在35%以上;脱腥后鲈鱼片菌落总数有所下降,降低率达到50%,可有效延长鲈鱼鲜度保持时间。香菜和香茅能有效脱除鲜鲈鱼肉中的腥味,并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2.
酵母抽提物对小黄鱼边角料腥味脱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求酵母抽提物对小黄鱼边角料脱腥效果以及脱腥机制。运用电子鼻结合感官评定比较酵母抽提物和不同的脱腥剂对小黄鱼腥味的脱除效果,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酵母抽提物的脱腥时间、脱腥温度和用量,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测定鱼糜挥发性物质对酵母抽提物脱腥效果进行确认。脱腥结果显示,电子鼻能较好区分不同脱腥剂处理的鱼糜样品的风味,酵母抽提物组脱腥效果良好、风味柔和。最佳脱腥工艺是鱼糜中添加质量分数1%酵母抽提物于40℃脱腥60 min,其三甲胺质量分数减少81.21%。挥发性物质测定结果显示脱腥鱼糜中呈腥味的N,N-二甲基丙酰胺、1-辛烯-3-醇、1-戊烯-3-醇等物质未检出,己醛、戊醛、三甲胺等物质质量分数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3.
电子鼻结合GC-MS分析草鱼脱腥前后风味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柠檬酸、碳酸氢钠、酵母3 种脱腥剂对草鱼鱼肉进行脱腥处理,通过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未经处理的鱼肉与不同脱腥剂处理的鱼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较好区分未经脱腥处理及不同脱腥剂处理的鱼肉样品的风味。主成分分析显示各个样品间差异明显,电子鼻区分度良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在脱腥前、柠檬酸处理、碳酸氢钠处理和酵母处理的鱼肉样品中分别检测出35、20、21 种和29 种挥发性物质。经3 种脱腥剂处理的鱼肉样品的挥发性成分均呈现减少趋势,其中柠檬酸处理鱼肉中挥发性成分的数量和峰面积减少最为显著,其次为碳酸氢钠及酵母。这一结果与电子鼻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该文旨在探究迷迭香水提物中对白鲢肉起到脱腥作用的活性成分。分别脱除迷迭香水提物中多酚、多糖和蛋白质后对白鲢肉进行浸泡脱腥实验,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挥发性成分含量变化,以挥发性成分含量和感官腥味值变化确定迷迭香水提物的主要脱腥组分。液相色谱-质谱对迷迭香水提物中酚类物质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再使用不同浓度的酚类单体物质进行脱腥实验。结果表明,与未经过迷迭香水提物的处理组相比,使用迷迭香水提物处理后显著降低白鲢鱼肉的腥味值及挥发性物质含量,腥味值最高下降约为57%,挥发性成分含量最高下降约为40%~45%,而脱除蛋白质组和多糖组其脱腥效果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脱除多酚组中多酚含量越低脱腥效果越差。迷迭香水提物中检测到4种酚类物质,选择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 RA)进行脱腥实验。RA对白鲢肉的脱腥效果与其质量浓度呈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多酚是迷迭香水提物的主要脱腥组分,RA是迷迭香水提物的主要脱腥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5.
GC-MS法分析养殖大黄鱼脱腥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静态顶空进样和气-质联用技术初步鉴定了养殖大黄鱼的挥发性成分组成,结果表明:醛类、酮类和胺类是其主要的腥味成分.通过脱腥处理和风味感官分析,确定了养殖大黄鱼关键性腥味物质为2,4,7-癸三烯醛、4-庚烯醛、2,6-壬二烯醛.经过生物脱腥后这些成分基本被脱除.  相似文献   

6.
贝类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其腥味阻碍了该产业的发展。因此,贝类中腥味物质的检测及脱除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贝类腥味物质的感官评价法、电子鼻法和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检测方法,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脱腥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贝类等水产品脱腥技术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由于贝类腥味成分与感官特性之间的联系尚未系统研究,而且利用传统液相脱腥技术容易导致营养物质损失,因此从分子结构层面深入探究脱腥机理,研发高效无损的脱腥材料及脱腥技术将是今后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植物乳杆菌、酵母菌及其复配对银鲫进行脱腥处理,采用感官评价、电子鼻和固相萃取整体捕集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微生物发酵对银鲫的脱腥效果及其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并采用扫描电镜分析不同生物脱腥处理对银鲫微观结构的影响。结论表明,与未脱腥对照相比,己醛、(E)-2-辛烯醛、(E,E)-2,4-庚二烯醛、1-辛烯-3-醇、2-乙基呋喃等腥味物质在各处理组中均未检出,辛醛、癸醛、1-戊烯-3-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各处理组生成了乙酸乙酯等酯类赋予鱼肉独特的脂香味,促进良好风味的形成;不同生物脱腥处理均对银鲫的微观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植物乳杆菌处理对银鲫肌肉纤维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小,该处理能保持肌纤维束结构完整且纹理清晰。综合分析,植物乳杆菌发酵法更适合银鲫脱腥,有效地改善风味,保留营养价值,具有一定的商业前景。  相似文献   

8.
以泥鳅为原料,分别采用乌龙茶、面包酵母发酵和酵母细胞液对其进行脱腥处理,以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值和感官评价值为评价指标,判断其脱腥效果,筛选出较好的脱腥方法及条件,最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进行验证并判定泥鳅特殊腥味物质。结果表明:脱腥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酵母细胞液法、乌龙茶法、面包酵母发酵法。酵母细胞液法脱腥的适宜条件为25 ℃、1.5 h、pH 6.5;乌龙茶法脱腥的适宜条件为:乌龙茶茶叶质量分数3%、25 ℃、3 h;面包酵母法脱腥适宜条件为35 ℃、0.5 h、pH 6.5。由GC-MS分析结果可知,泥鳅原样及乌龙茶法、酵母法、酵母细胞液法脱腥处理后泥鳅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检测出68、55、55、51 种,醛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73.71%、40.17%、42.66%、39.76%,验证结果与TBA值、TMA值和腥味值的评价结果相一致。泥鳅腥味物质可能是己醛、壬醛、辛醛、E-2-辛烯醛、E-2-壬烯醛、E-2,4-癸二烯醛、庚醛、2,3-辛二酮等。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和脱除羊栖菜的腥味,本研究使用金银花、柠檬、抹茶和葡萄籽皮等天然植物作为脱腥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NIST14质谱数据库比对、保留指数分析、气相色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等方法对其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分析和综合比较,确定最佳的脱腥剂和脱腥工艺。结果表明:羊栖菜中共检测出2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醛酮醇类化合物是腥味的主要来源;通过对比四种天然植物,其中金银花除腥效果最佳,共检测出19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且不仅显著降低了羊栖菜中醛、酮、醇类等主要腥味化合物,还增加了花香味;金银花除腥工艺的最佳条件:4wt%金银花粉、加热温度55 ℃,加热时间60 min。该研究为羊栖菜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安琪酵母发酵对秋刀鱼汤的脱腥作用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秋刀鱼汤为研究对象,通过安琪酵母发酵,对其进行脱腥处理,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了脱腥处理过程中的风味变化。结果显示:从秋刀鱼汤中共检测出挥发性物质103种,其中在未发酵鱼汤样品中检测出挥发性物质76种,在添加安琪酵母但未发酵鱼汤样品中检测出挥发性物质57种,在发酵的鱼汤样品中检测出挥发性物质68种,在过滤后的发酵鱼汤样品中共检测出挥发性物质78种。这些挥发性物质包括烃类、酚类、醛类、酮类、脂类、酸类、杂环类等化合物,其中部分醛、烯醛、酮类化合物具有腥味和疑似腥味。通过对四组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对,可以推测:安琪酵母发酵能够降低鱼汤中烯醛类、二烯醛等醛类物质的含量,从而减弱鱼汤的腥味。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臭氧-流态冰(O-IS)处理中不同臭氧质量浓度(0、1、3、5mg/L)对大黄鱼在优级品货架期内风味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结合电子鼻技术,以新鲜鱼块和传统碎冰保鲜的鱼块为对照,分析了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PME-GC-MS从大黄鱼样品中共检出35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醛类、烃类及醇类物质。己醛、庚醛及1-辛烯-3-醇等使鱼体呈腥味的挥发性物质含量分析证明,1mg/L O-IS处理能够在降解大黄鱼腥味物质含量的同时,减轻臭氧对鱼肉的氧化作用。电子鼻分析发现:O-IS处理组的腥味物质响应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且1mg/L O-IS处理后电子鼻未识别到腥味物质。研究表明,在大黄鱼优级品货架期内,1mg/L O-IS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大黄鱼腥味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酵母发酵对黄鰤鱼鱼卵脱腥增香的影响,本文先研究了黄鰤鱼鱼卵营养价值,后采用高糖型高活性干酵母对其进行发酵脱腥处理,以感官评分、pH和总酸含量为指标,确定酵母粉接种量、蔗糖添加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等发酵参数。以新鲜鱼卵和未发酵鱼卵作对照,分析发酵后鱼卵样品感官品质、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结果表明,黄鰤鱼鱼卵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及锌和硒元素,营养价值较高。在酵母接种量为1.5%,蔗糖添加量为5%,发酵时间为1.5 h,发酵温度为28 ℃时,黄鰤鱼鱼卵的鱼腥味最低、发酵香味最浓郁、整体风味协调性最好。黄鰤鱼鱼卵中甜味和鲜味氨基酸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且TAV值总和大于苦味氨基酸,表明酵母发酵掩盖了鱼卵本身的苦味。三种鱼卵样品中共检出81种挥发性化合物,经酵母发酵后,鱼卵中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均增加。新鲜鱼卵和未发酵鱼卵中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是庚醛、壬醛、(E,E)-2,4-庚二烯醛等醛类物质,并且腥味物质(1-辛烯-3-醇、(E,E)-2,4-庚二烯醛等)的相对含量较高。酵母发酵鱼卵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是辛酸乙酯和癸酸乙酯等酯类物质,而腥味物质相对含量显著降低(P<0.05)。根据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s,ROAV值),酵母发酵鱼卵中的关键性风味物质为(E,Z)-2,6-壬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苯乙醇、1-辛烯-3-醇和3-甲硫基丙醇,代表鱼腥味的关键性风味物质1-辛烯-3-醇的ROAV值明显下降,新增苯乙醇和3-甲硫基丙醇两种风味成分,为发酵鱼卵提供了玫瑰香味、甜味和肉香味等。总之,酵母发酵有效改善了黄鰤鱼鱼卵的异味,并产生了怡人的发酵风味。

  相似文献   

13.
罗非鱼酶解液营养价值丰富,但具有一定的腥异味,该研究旨在通过酵母发酵脱腥工艺来改善风味,从而提升罗非鱼的附加值.以腥味值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对发酵脱腥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条件为:酵母添加量7 g/L,发醇时间1.5 h、发酵温度30℃.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善巴沙鱼(Pangasius bocourti)片的腥味,本文采用紫苏水提物对巴沙鱼片进行脱腥处理.以腥味值和色差值为指标,结合电子鼻辅助分析进行单因素实验,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其脱腥工艺参数,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脱腥前...  相似文献   

15.
罗非鱼加工副产物脱腥工艺及其腥味物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筛选一种简单高效的脱腥剂,用于罗非鱼加工副产物的腥味脱除。分别考察了紫苏液、香芹液以及白醋对罗非鱼加工副产物的脱腥效果,以腥度值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复合脱腥工艺条件,并对脱腥前后的腥性物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三种脱腥剂对腥味均有不同程度的脱除效果,且随着浓度的提高以及浸泡时间的延长,脱腥效果有明显的提升。最佳复合脱腥工艺条件为:紫苏液7%、香芹液70%、白醋5%、浸泡时间60 min,料液比1:3,脱腥处理后腥度值仅为0.136,鱼体带有天然的植物香味,且保留了原有的风味。GC-MS结果表明,处理前后主要腥味物质醛类、醇类显著减少,相对含量降幅均达到14%~15%,酮类物质未再检出。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脱腥方法鸡肝中风味物质的变化,采用感官评定、电子鼻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分析了不同脱腥方法的生熟鸡肝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姜酒浸泡、β-环状糊精包埋和酵母发酵均能显著降低生样品腥味值(P<0.05);电子鼻响应值雷达图显示,组成鸡肝整体气味主要是硫化物、芳香成分和醇、醛酮类物质,姜酒浸泡能改变鸡肝原本的气味轮廓,且采用主成分分析(PCA)能较好区分各样品;HS-SPME-GC-MS共检出了12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经姜酒浸泡和酵母发酵后,鸡肝中醛类物质含量均明显降低,多种致腥物质含量均明显下降。鸡肝熟化后,苯甲醛构成了鸡肝的主体风味,姜酒浸泡组中的乙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酵母发酵组,是鸡肝熟化后保持较好风味的因素。研究表明,姜酒浸泡和酵母发酵能较好地改善鸡肝风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钝顶螺旋藻、富油新绿藻、三角褐指藻和湛江等鞭金藻是常见的食(饲)用微藻,它们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作用影响食品或水产及畜禽肉类食品的风味。本研究通过分析这四种微藻的风味特性,为其相关食品风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应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电子鼻技术,检测微藻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而分析微藻的风味特征。结果:上述四种微藻分别检出挥发性成分33种、35种、23种和29种。钝顶螺旋藻的主要呈味成分为己醇、1-辛烯-3-醇、(E,Z)-2,4-癸二烯醛,(E)-2-壬烯醛、己醛,赋予其青草、泥土和脂肪味;富油新绿藻的主要呈味成分为(E,Z)-2,4-癸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辛醛、1-辛烯-3-醇、己醛和己醇,赋予其脂肪、泥土、鱼腥和青草味;三角褐指藻的主要呈味成分是庚醛、萘、辛醛、己醛和1-辛烯-3-醇,赋予其脂肪味;湛江等鞭金藻的主要呈味成分是(E,Z)-2,4-癸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己醇、己醛和(E,E)-2,4-庚二烯醛,赋予其脂肪、青草和鱼腥味。结论:四种微藻的主要呈味成分是己醛、己醇、1-辛烯-3-醇和7~10个碳原...  相似文献   

18.
植物乳杆菌发酵草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植物乳杆菌发酵草鱼的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利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草鱼发酵不同时间段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较好地区分发酵不同阶段的鱼肉样品的风味,各阶段的成分有显著差异,进一步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不同时间的草鱼发酵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出54 种挥发性物质,在发酵过程中,土腥味的己醛、庚醛等醛类物质逐渐减少;蘑菇香味的1-辛烯-3-醇含量逐渐增多,发酵后期产生了有薄荷香味的丙酮,以及有奶油香味的乙偶姻等增香成分,这和感官评定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国产虹鳟主产地-青海省龙羊峡、公伯峡和拉西瓦网箱养殖三倍体虹鳟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呈味核苷酸物质,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graph 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挥发性化合物。结果显示:青海省养殖虹鳟鱼肉呈鲜味的肌苷酸含量为176~242 mg/100 g,其中,公伯峡和拉西瓦养殖虹鳟鱼肉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龙羊峡产地组(P<0.05);挥发性化合物共鉴定出69种,用气味活度值法(odor activity value,OVA)筛选出21种气味活性物质,其中壬醛、辛醛、2-壬烯醛、1-辛烯-3-醇和己醛对虹鳟鱼肉的气味贡献较大,主要呈青草味、油脂味、花香味和鱼腥味。公伯峡和拉西瓦养殖虹鳟鱼肉挥发性化合物含量整体较高。综上,青海省养殖三倍体虹鳟鱼肉呈味核苷酸含量较高,挥发性化合物种类丰富。拉西瓦和公伯峡养殖虹鳟风味相似,具有较高的肌苷酸含量和挥发性气味物质,龙羊峡养殖虹鳟新鲜度较高,鲜味及气味强度较低。研究结果可为养殖三倍体虹鳟鱼肉风味物质的分析和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