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高密度建设城镇中的海绵城市建设用地紧张、选址及建设时序不合理等问题,以东莞市某镇西片区为例,运用AHP-熵权法从自然地理、城市建设及人口经济3个方面进行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并采用情景模拟识别内涝风险区.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和内涝风险性评价结果叠加分析,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海绵设施、建设时序与方案设计,从雨洪生... 相似文献
2.
3.
降雨是城市内涝的主要诱因之一,不同降雨特征对于城市内涝风险的影响也有所区别。为了进一步挖掘降雨特征对城市内涝风险的影响,采用综合流域排水模型(InfoWorks ICM)构建了我国南方某城市的内涝模型,系统分析了设计降雨的雨型和历时特征对城市内涝模拟结果的影响。在4个重现期的3种降雨雨型和3个降雨历时条件下,共计36个不同降雨情景对研究区的内涝情况进行模拟。通过对比不同模拟情景下的积水深度、积水面积以及积水量等结果发现:在相同降雨雨型和重现期条件下,降雨历时对积水深度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别;在不同降雨雨型和降雨历时模拟情景中,积水点的位置基本保持一致,而积水面积受降雨雨型和降雨历时的双重影响;峰值积水量受降雨雨型影响较大,受降雨历时影响较小,而积水总量受降雨历时影响较大,受降雨雨型影响较小。研究中量化分析了不同设计降雨特征对城市内涝模拟结果的影响,旨在为合理地开展城市内涝预警以及应急管理等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6.
滨州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以城市规划为技术保障,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实施河湖水系联通工程、加大宣传教育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区内涝问题,保障了城市排水防涝安全。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至今,人们对于绿色基础设施(GI)是否能够缓解极端暴雨事件造成的城市内涝有过激烈的讨论,但几乎很少有实践案例。提供了一个运用低影响开发(LID)理念,规划和设计老旧居住区更新,用以缓解城市内涝的例子。同时,讨论如何将一个旧的、超密集的低收入社区转变为一个具有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社区。主要结论包括:在设计GI时,一开始就应考虑到内涝控制问题;尽可能地模仿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从一开始就应向居民宣传维护问题,并持续监测GI设施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10.
11.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极端水文事件如汛期强降雨、迅猛的暴雨导致的快速涝情,以及涝旱交替等现象,其发生频率和强度正迅速增加。本文以北京市某地区为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城市一维雨水管网模型和城市二维地表淹没模型,进而制作城市内涝淹没图。通过分析内涝的影响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估,深入了解内涝现象。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的排水情况不容乐观,绝大多数排水管段的排水能力在10 a内仅能满足一次。这一状况不仅涉及管段数量,还包括管线长度,超过90%的管段排水能力均未达到10 a一遇的水平,约50%和40%的管段聚焦在1 a一遇和2 a一遇的降雨情景;伴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延长,峰值流量出现的时间变化较小。积水的起始时间和积水持续时间的演变趋势基本相同,在降雨重现期从1 a一遇到3 a一遇时表现出较大的变化,而在3 a一遇到100 a一遇时,变化渐趋稳定;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延长,积水深度和积水面积的变化强烈。在重现期为100 a一遇的情况下,积水面积占了总面积的45.22%,而积水深度则高达1.25 m。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衡水市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内涝灾害频发与水资源短缺矛盾日渐突出。为此,文章分析了衡水市内涝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利用“海绵城市”中的渗、滞、蓄、排等特点,通过透水铺装层和下沉式绿地建设,排水管网改造等方式最大程度实现防治内涝,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的生态型城市。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城市的不透水面积,导致很多城市尤其是南方城市在夏季汛期容易出现内涝灾害.为有效降低我国南方城市内涝灾害的负面影响,依托广东省某市的中央公园区域水环境治理项目,基于SWMM模型对区域降雨情况展开分析,对比包括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绿色屋顶和LID组合3种方案对降减小区域洪峰总量的应用效果.结果表... 相似文献
14.
15.
为获知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建设成效,科学合理评价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建设现状,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物元分析法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模型。以鹤壁市为例进行评价,并在评价基础上对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鹤壁市2016年海绵城市建设绩效水平为良好,但山城区和鹤山区的污水处理工作仍需加强,同时研究发现雨水资源利用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率、饮用水达标率和污水控制率4个指标敏感性较强。评价方法可供类似区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内涝削减效果研究——以济南市海绵试点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洪涝仿真模型和洪水风险分析软件(FRAS)对低影响开发(LID)措施的内涝削减效果进行研究。在洪水风险分析软件原降雨产流模型中增加了SCS法,与地面二维水力学模型实时耦合,更精细地反映了LID措施的产汇流过程。结果表明:(1)在5、10和20年一遇24h设计暴雨条件下,LID组合措施在试点区、小流域和街区3个尺度上均能一定程度削减内涝面积,也能在流域尺度上削减径流总量和洪峰流量。措施在5年一遇降雨下内涝削减效果最为显著,径流总量和洪峰流量削减率分别达6.5%和9.7%,在措施布设较为密集的街区内涝面积削减率达48.96%;(2)10年一遇24 h设计暴雨条件下,流域尺度上单项LID措施内涝削减效果各有特点。各措施对积水量的削减效果在降雨过程中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措施对内涝面积的削减效果排序为下沉绿地透水路面绿色屋顶;(3)措施内涝削减效果与措施类型、措施规模、地形、下垫面条件和措施布设位置密切相关,低影响开发设计时应利用水文水力学模型进行多种方案的模拟分析,合理设置LID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
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已稳步开展,但试点区内海绵设施对内涝的实际缓解效果尚缺资料验证。通过对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内涝积水进行监测,对比试点区域内LID改造前后的两场相似中型降雨致涝资料,定量分析了该地区内涝点数量、积水范围和水深变化情况及其成因。发现西咸新区海绵城市LID改造完成区海绵效果较为明显,LID措施可缓解中型降雨造成的城市内涝积水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下垫面变化对城市内涝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美国农业部提出的SCS水文模型计算产流、二维非恒定流公式计算汇流、概化排水管网计算排水,构建了城市洪涝灾害积水模型。以蚌埠市为例,通过分析2006年与2014年的土壤及下垫面资料,确定产流关键参数,计算20年重现期降雨条件下的城市积水情况,对比分析了下垫面变化对内涝灾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