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道路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城市热岛和改善行人热舒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监测大学校园内7种典型行道树树荫和阳光下的空气温度(T_a)、相对湿度(RH)、风速(V_a)、黑球温度(T_g)和太阳辐射(G)等气象参数以及行道树的叶表面温度(T_(1s),运用通用热气候指数(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UTCI)分析不同行道树对道路空间热环境的影响和行人热舒适的改善效果。结论如下:1)行道树改善道路空间行人热舒适作用明显,对T_a和平均辐射温度(Mean Radiant Temperature,T_(mrt)降低能力最强的树种分别为悬铃木和银杏;2)天空可视因子(Sky View Factor,SVF)是影响道路空间行人热舒适的主要因素;3)T_(1s)与UTCI呈强线性正相关(R~2=0.8083),夏季T_(1s)越高,道路空间行人热舒适度越差。研究结果从室外热舒适评价的角度为行道树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量化指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河南科技大学校园内7条路段的行道树树荫和全光照下所测空气温度(T)、相对湿度(H)、太阳辐射(G)等气象参数及人体舒适度指数(y)与调查问卷的监测及分析,进行了行道树对道路空间热环境的影响和行人热舒适度的改善效果研究,以此为基于室外热舒适评价下为洛阳地区道路绿化建设提供优化建议及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
街谷是有代表性的城市表面基本单元,具有明显的小尺度微气候特征。本文以能量平衡理论为线索,系统梳理气候条件、街谷形态及热物性对街谷微气候和行人热舒适的影响研究。综述表明,街谷高宽比、走向、树木绿化、表面铺装和骑楼等因素对街谷气温和行人得热及热舒适有影响,且影响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太阳辐射和平均辐射温度是认识街谷行人热舒适的关键。不同因素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能量平衡理论是认识街谷能量传递和微气候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针对广州生活性街谷,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开展街谷热环境的数值模拟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早中晚三时段走向对街谷热环境的贡献率较大,其次为高宽比和绿化,表面铺装的贡献率最小;最优街谷走向为东南-西北走向,高宽比取大为好,建筑高度统一较高低均布好;绿化的贡献率早晚小,中午大,早晚绿化覆盖率取小为好,中午绿化覆盖率取大为好(尤指支路级街谷);南北走向在晚上优于东西走向,其他时间东西走向优于南北走向;高宽比和走向的交互作用对街谷热环境有影响,但影响不大。通过寻优得到街谷热环境最优设计方案,结果显示,最优方案为较大高宽比的东西-南北走向街谷,减少辐射得热和增大风速是街谷热环境优化的主要方面。以热不满意率≤36%为设计目标,结合实际定量给出广州生活性街谷的优选设计方案和优化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夏热冬冷气候的上海为研究区域,以高密度住区的中心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ENVI-met软件进行模拟,探讨不同绿化类型对住区热环境的影响,特别关注了绿化在夏季高温天的致凉作用,以期对住区的绿化设计或改造设计进行科学性的指导。研究表明在相同绿化覆盖率的基础上,使用不同的绿化类型对热环境有重要影响。在常见的三种绿化类型(乔木、灌木以及草地)中,乔木是影响夏季致凉最显著的绿化类型,并且树荫的存在和增加对于改善局部乃至整体的气温有直接作用。在本组案例中,与无绿化案例相比,乔木引起的最大降温幅度能达到4.8℃(15:00),而地面层的草地对热环境的影响有限,平均降温仅为0.3℃;同时,乔木挡风作用明显,1.5 m高度各点风速平均下降29%,最大降幅达44%。此外,乔木与水体的合理搭配在改善热环境方面效果较好。因此,在住区中心绿地设计时,不能只关注绿化覆盖率,应注意控制区域遮蔽率,尤其是使用者逗留区域。  相似文献   

6.
对高密度城市住区来说,绿化在提高周围环境的热舒适方面很有潜力。选取上海地区的两个典型高密度住区,在2012~2013年间的不同季节对绿化体系进行了现场实测,采用实测方法来评估绿化介入的影响,主要关注绿化体系对户外空间热环境的影响,如空气温度、湿度的变化。为调查对室外空间的致凉能力,采用对绿化的影响进行分类并分析的经验模型,这些影响基于不同变量,其中包括有无绿化、绿化类型、绿化覆盖率、季节以及时间因素。结果验证了有绿地比无绿化的温度要低,且在夏季晴天环境温度越高时降温幅度越明显,此间的平均降温幅度为2~3℃;并发现在城区环境中,树荫是一个很重要的设计因素,因为拥有大树冠树木的致凉效果比轻微遮挡的开敞草地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特殊微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2016年及2017年武汉和郑州夏季移动实测数据,探讨不同气候区(夏热冬冷地区和寒冷地区)、不同用地属性(商业和住宅)以及不同城市空间形态指标(天空开阔度、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对夏季午后城市热环境形成的影响机理,并基于非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各项指标与夏季午后气温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夏季午后,建筑的遮阴效果是对城市气温影响最为关键性的因素。特别是在郑州,建筑密度和天空开阔度2个因素最为关键,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比之下,武汉气温值与建筑遮阴效果的相关性低于郑州,说明干热环境下太阳辐射对气温的高低起决定性因素,而湿热环境下却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探析夏热冬冷地区城市街道的空间因子对小气候与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及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对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中典型的风景园林空间按顶面遮蔽方式分为4种空间类型下的12个测点进行冬夏两季小气候实测及热舒适问卷调查,分析不同顶面遮蔽对风景园林小气候风湿热的影响差异,并结合热舒适评价指标的计算和使用者热舒适问卷,评价不同顶面遮蔽空间下人体热舒适感受。结果显示:1)根据热舒适问卷,建筑遮蔽区位于街道北侧的悬挑区在冬季最舒适,夏季最舒适的是树荫全遮蔽区;2)通过改善空间遮蔽程度与类型,根据风向与距街道十字交叉口的距离合理进行街道设计可以对街道中的太阳辐射与风环境产生显著影响,从而改善街道热舒适;3)采用生理等效温度(PET)指标计算的热中性范围冬季是16.90~28.95℃,夏季是9.05~22.57℃;4)PET评价在高温季节低估了风速对热舒适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问卷的热舒适预测方程。可为未来城市街道的舒适性规划建设提供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活动空间,对其进行合 理的规划和改造有利于改善城市热环境。揭示街道可视因子对 街道峡谷微气候和热舒适度的作用机制,可以作为城市规划设 计的理论基础。选取杭州市典型街道峡谷为研究对象,通过 实测和数据分析发现,在夏季午后,不同街道峡谷内微气候和 热舒适度存在明显差异:各街道峡谷之间空气温度、平均辐 射温度和生理等效温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分别达到了2.9、 25.3和15.3℃;N-S朝向的街道热环境优于E-W朝向的街 道,但街道的开敞程度和植物遮阴会抵消街道朝向的影响。研 究也发现,在午后,街道可视因子会对街道峡谷热环境产生不 同程度的影响,天空可视因子越高,街道峡谷空间越开敞,街 道热环境和热舒适度越差;建筑可视因子与城市街道峡谷微气 候和热舒适度相关性不大;而树木可视因子则对街道峡谷热环 境具有重要影响,树木可视因子越高,街道树木的遮阴程度越 高,街道内热环境和热舒适度越佳,这种现象在E-W朝向的 街道峡谷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行道树种植通常被作为改善城市街谷 近地微气候的重要策略,如何发挥行道树对街 谷热舒适度的提升潜力受到诸多学者的广泛关 注。近年来“行道树种植与街谷热舒适度”相关 研究获得了丰硕成果,通过总结梳理可将其归 纳为行道树树木个体形态对热舒适度的调控、 行道树绿带空间配置与街谷热舒适度整体提升 的关联性、适应不同街谷空间形态的行道树种 植设计策略等三个研究主题。在深入分析既有 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改善热舒适度的 街谷行道树种植设计方案技术框架。最后,分 别从建立响应地域气候特征的街谷行道树种植 设计模式、构建街谷环境热舒适度模拟评估导 则、制定街谷环境热舒适度评价标准等方面开展深入讨论,以期为后续城市街谷绿化提升热环境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园林绿化树种的调查与评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报道了深圳市园林绿化树种调查的结果,从这些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状况,园林观赏效果,抗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深圳市现有的园林绿化树种进行评估和分级。作者还总结了深圳市园林绿化树种的特点和不足之处,并对今后深圳市园林绿化树种的规划与选择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城市给水系统中的应用进展,并以我国南方某城市的给水处理厂为例,对HACCP体系用于水厂浊度控制开展了探索性研究。应用故障树分析技术识别了水厂中可能导致浊度超标的潜在危害,应用决策树分析技术确定了水厂浊度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建立了关键控制点和质量控制点的关键限值、监控系统以及纠偏措施,并分析了对验证程序以及文件和记录保存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PiCUS3在南京市梧桐树干空洞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Pi CUS3是新型的应力波探测设备,通过测量声波传播速度,用于活立木的树干空洞的无损探测。本文在阐述Pi CUS探测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探测树木空洞的具体流程与措施,对探测结果进行可视化显示。研究结果表明,使用Pi CUS设备可以在不损伤树木的状况下有效探测出树干是否存在空洞以及空洞的位置分布。  相似文献   

14.
国外城市树种选择指导及其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园林树种选择关系到城市绿化建设的成败,如何正确选择城市园林树种值得深入探讨.国外没有类似我国城市树种规划类型的文件,他们通过制定城市树种选择指导手册或树种特性表等实现对城市树种选择和应用的指导.研究分析了国外城市树种选择指导的原则、选择指标和指导方式,并与我国城市树种选择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认为我国树种选择中存在2个主要问题:1)“适地适树”原则过于宏观,设计师在具体环境中应用时难以贯彻;2)城市园林植物的基础研究不够,研究成果分散,因此对城市树种选择支撑力度不强.我国可从国外城市树种选择指导中2点借鉴:1)适地适树原则针对小环境具体化,根据不同环境制定树种选择指标;2)推荐使用的城市树种名录包含每种树的全部信息,方便从业人员掌握.最后建议我国应该在现行树种规划层面下研制各城市树种选择指导手册或城市树种信息库,以提高在城市具体环境下树种选择的科学性,保证城市树种规划的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5.
行道树的树种组成、稳定性和生长特征显著影响着 其生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居环境质量。以太原市 绕城高速范围内的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布设样点选取了269 条样带,调查了树种应用情况、生长参数及其环境特征,并探 索了行道树参数与社会经济因素(建筑核密度、房价、人口密度 和GDP)的关系。本次调研统计测定了2 185棵行道树,发现 太原市行道树共有19种,隶属于11科12属,树种应用较为单 一,其中国槐(Sophora japonica)应用占比高达67.41%。 太原市行道树树高结构和年龄结构分布极不均匀,以中幼年树 为主。行道树各生长参数沿支路、次干道和主干道依次递减。 此外,研究发现行道树生长参数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性显著,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街道绿化效果与经济水平的 一致性,从社会层面揭示了行道树生长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临江大道及其带状公园是广州市沿江道路绿化和滨江绿地,是该城市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2018年第22号“山竹”台风的影响,临江大道园林树木受损严重。基于临江大道行道树安全检测评估,综合“山竹”台风灾后临江大道及带状公园的树木受损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的树种其抗风性差异较大;对6种重要的不同树种倒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关的种树之间的倒伏差异极显著。从树木安全评估角度去探讨滨江园林树木受损、树种选择与种植情况,为华南地区城市滨江园林树木养护和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充分认识牡丹价值,发展牡丹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宁 《中国园林》2012,28(3):99-101
牡丹花是国家富强、繁荣昌盛,人民安康、幸福美满的象征.从牡丹的历史、文化、形态、内涵等方面出发,论述了牡丹在史学、艺术、观赏、经济、政治地位等方面的价值,升华了对牡丹的认识,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将牡丹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2013年哈尔滨市园林树种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荣 《山西建筑》2014,(29):225-226
通过对哈尔滨市2013年共250个样地的调查,并根据园林绿地系统分类方法,以不同绿地系统为单位,对调查树种出现的频率、频度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2013年哈尔滨市各绿地系统适宜的骨干树种,为哈尔滨市的园林植物规划提供年代性、参考性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市树是重要的城市名片,彰显了一个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地域特色和精神风貌。科学选用市树对提升城市植物景观风貌、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与知名度等均有重要意义。通过广泛的数据搜集与整理,对中国377个城市的市树选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梳理和总结了中国市树设立概况、树种构成特征、发展沿革和变更因素等。在此基础上,对全国市树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市树价值创新与应用拓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中国各城市市树设立现状进行分析,多维度地呈现市树选择和应用中的科学性及多样性,以期为我国城市市树选择与植物景观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台风给中国滨海地区生态安全带来重大威胁,在众多应对措施中,抗风树种选择是风景园林规划的基础。在阐述台风对中国滨海地区危害的基础上,从风灾后的树木调查与评估、树冠抗风形态特征研究、树干抗风荷载应力和木材性质分析及树根根系结构特征4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抗风树种选择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综合分析树木抗风性因子,为全面提升滨海地区园林树种抗风性,提出了常见园林树种抗风性评价和科学搭配树种抗风性群落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