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邻里空间感知与绿地活动水平存在关联,揭示邻里空间感知对开放社区和封闭社区老年人群绿地活动水平的影响,可为社区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老年人群健康的日常空间行为规划提供理论参考。研究通过对重庆南岸区典型社区老年人群的调查发现:绿化面积、绿化品质、卫生状况与公共设施评价负向影响绿地活动时间,友好性与卫生状况正向影响绿地活动强度;封闭社区的空间感知评价高于开放社区,但绿地活动水平却较低;开放社区卫生状况与公共设施评价负向影绿地活动时间。结果表明:邻里绿化质量、公共设施和卫生状况可能通过强化感知不活跃度引起老年人群主观回避体力活动行为;社区居住条件与开放性特征决定邻里社会环境变量和物理环境变量的质量,并导致开放社区和封闭社区老年人群绿地活动水平的差异现象;邻里友好性可能作为老年人群绿地活动行为响应的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2.
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社区生活圈规划的 最小单位,也是城市建设、城市运营与城市居民 生活的最基本单元;社区绿地作为社区生活圈 公共服务的重要环节,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 增进福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5分钟 社区生活圈与社区绿地建设的双重背景下,本文 以天津市新兴街道11个社区生活圈绿地为例, 通过因子分析与熵权计算确定主要因子与评价 指标,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建立主—客观绿地 质量研究模型,并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提升生活 圈绿地质量的优化策略。结果显示,因子类型可 划分为活动保障、景观要素与空间特征三大类; 多数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地质量普遍较高,而永丰里生活圈和土山花园社区生活圈受社区公园绿地和游园绿地的影响,总体绿地质量较差;主— 客观分析模型显示,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地中,活动保障与空间特征因子对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 地质量具有较大影响,景观要素因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杜伊  刘恺希 《园林》2022,(12):93-98
基于社区生活圈视域明晰公园绿地规划完善的方向是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立足社区寻找公园绿地均衡公平布局和增效提质路径的理论需求。辨析社区生活圈空间属性并以此为视域对公园绿地规划理念、研究和方法进行评述,得出以下结论 :(1)社区生活圈协同关联的物质、社会和行为空间属性是其区别其他基本单元的亮点所在;(2)当前公园绿地规划基本能够衔接社区生活圈物质空间规划,但有待给出物质、社会与行为空间属性协同优化的解决方案;(3)必须正视公园绿地的需求及供需匹配关系,它们是现阶段完善公园绿地规划理念、研究及方法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旨在为公园绿地规划提供适应社区生活圈构建及存量更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张妍  薛雷 《建筑与文化》2020,(7):205-206
文章对昆山市中心城区老城区内致塘河—南北后街沿线14个老旧社区交往空间的文化及物质空间环境进行调查,运用问卷调查及因子分析法,结合社区居民行为需求,提炼出老旧社区交往空间中与居民行为体验相关性较强的3个影响因素:活动空间质量、感受因素、活动空间功能性,并以此为重点,提出老旧社区交往空间环境品质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5.
刘韩昕  马宁 《南方建筑》2024,(4):106-114
为了揭示人地交互情境下城市滨水空间的恢复性效应差异及内在关联路径。以桂林山水城市景观风貌为研究对象,选取榕湖及叠彩山两岸的三处滨水公共空间为样本地,采用经典量表与皮质醇、睾酮生理数据相结合的恢复性效应多维测度方法,对不同行为模式在风景旷奥感知体验下的身心恢复性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发现:1)“旷如”感知有助于注意力恢复,而“奥如”感知则利于情绪恢复;2)私密性活动在生理及心理恢复表现上优于常态性活动;3)旷奥特征感知与特定行为交互影响人群的恢复性,研究得出的显著交互路径分别为:“旷如感知-私密性活动-恢复”路径和“旷奥均衡感知-常态性活动-恢复”路径。通过对滨水空间恢复性体验进行精准化路径评估,为面向高健康疗愈品质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场景营造提供要素导控依据。  相似文献   

6.
韩冰冰  冷红 《风景园林》2022,29(1):115-121
在寒地恶劣气候条件下营造舒适的城市社区绿色空间,对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寒地典型城市长春市为例,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和街景图像等方法识别社区绿色空间和测度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绿色空间中不同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及路径,研究解决了老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内涵界定、寒地社区绿色空间质量与幸福感的关系测度等重要问题。研究发现:1)绿色视觉暴露对老人自评健康和情绪情感影响最大;2)最近公园距离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最大;3)环境维护对情绪情感影响不显著。因此在规划寒地社区绿色空间时应以资源分配合理、服务公平为原则,增加休闲和商业设施数量以提高公园绿地吸引力,增设半开敞取暖活动设施以延长老年人绿地停留时长。  相似文献   

7.
李荷  黄文圣  杨培峰  黎丽娟 《园林》2023,(3):114-124
高密度建成环境内自然式鸟鸣声感知特征与城市空间建设运营、鸟类活动行为以及居民感知状况密切相关,是衡量城市空间品质优劣程度、环境适宜性特征以及生态可持续性的关键。通过解析高密度建成环境内鸟鸣声感知的影响因素,构建影响鸟鸣声感知的自然式和人工式影响因子评估体系,识别重庆市南岸区高密度建设空间,结合城市活力特征对比分析城市居民鸟鸣声感知现状和需求意向,针对高密度建成环境内承载鸟类活动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和附属绿地4类绿色空间,解析自然式和人工式影响因素与鸟鸣声感知现状的相关性特征。研究发现高密度建成环境内鸟鸣声感知呈现出“听者—环境—感知”复杂的互动关系,区位、外部环境和内部生态特征对鸟鸣声感知产生复杂的影响,生态特征愈优的城市空间,其鸟鸣声感知愈强,人类干扰越高的城市空间呈现对鸟鸣声感知的需求洼地。匹配高密度建成环境内居民鸟鸣声感知需求和建设开发现状,提出提高生态基底质量和降低人类干扰的合理管控和建设引导,并形成“增量—连廊—通源”“提质—优植—共营”“降扰—弱噪—增感”的优化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8.
城市绿地是人工与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观之一,是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的利用是提高居民身心健康及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为验证城市绿地对居民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以杭州市主城区内所有大于1hm2的绿地为研究对象,在对665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Arc GIS技术分析杭州主城区绿地空间布局,应用似不相关回归方程(SURE)对居民身体健康福祉、心理健康福祉、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游玩绿地频次(游玩次数、停留时间)、在绿地游玩项目、绿地空间布局,以及受访者个体属性和感知等,均会对居民身心健康福祉和满意度产生不同维度和程度的影响,其中,绿地利用程度和地理空间比个体属性和个人感知对居民的影响程度更大。最后,从增加街头绿地数量、合理扩大绿地面积、增加可达性3个方面对杭州市主城区城市绿地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社区公共空间中居民休闲行为的活跃程度是社区公共环境与公共生活健康状况的反映.文章跨越多个学科,从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梳理国内外社区公共空间休闲行为以及"环境-行为"关联性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中国社区公共空间特征及居民休闲行为特点,旨在为今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提供设计、实践与研究的新思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法仍为行为观察法,界面评价法也较为常用,结合组构分析、步行指数未来可以在空间结构、功能配置、环境要素等多个维度综合揭示"环境-行为"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运用景观叙事理论,分析老旧社区中景观叙事设计的基本要素,居民作为叙事内容的感知主体,其心理和体验对景观传达的效果与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文章通过SD法分析老旧社区居民的空间感知体验,探讨如何通过景观叙事的设计手法实现老旧社区居民与空间的感知与共鸣,以此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并对叙事语言要素和细节处理等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老旧社区中景观叙事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水文化遗产"概念及内涵的分析,比较了世界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世界水管理系统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水文化遗产"概念理解的异同。筛选并分析1978—2019年《世界遗产名录》(以下简称《名录》)中与水相关的文化遗产(含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文化景观)项目,将其保护历程归纳为"水利文物保护""水利景观保护""水管理遗产保护""水文化遗产保护"4个阶段。基于《名录》中"水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对其进行分类。最后提出"水文化遗产"的价值识别和评估应构建更加科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12.
遗产地发展过程中常常面临原住民流失、文化衰败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遗产保护与活化具有重要意义。原住民是物质空间与文化内涵的纽带,研究居民空间质量感知是应对遗产地内涵流失问题的关键切入点,开展步行环境分析是塑造高质量人居环境的有力抓手。以鼓浪屿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居民步行环境属性满意度及整体质量评价,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有序概率模型,测度街道各属性的相对重要性,判断影响居民整体感知的最重要因素,再通过重要性-满意度分析确定最需要进行改进的属性,增强对居民步行环境需求的理解。结果表明,连通性和舒适性是影响居民整体感知的最重要因素,连通性需要优先提升。将文化、景观与空间相联系,从居民感知出发进行空间分析,以期为居民提供理想生活环境,同时为遗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The complexity and fragmentation of people's activity space are challenging to planners. However, the relevant studies are mostly concern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attributes and the activity space of residents in a single or several communities, or the spatiotemporal laws of activity space on a macro scale. The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s' activity space still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 present study analyses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residents' activity space based on mobile phone signaling data to fill the gap of previous studies that assessed residents' activity space across small geographic areas. First,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scope and direction of an activity space and residents' activity coverage rate, spatial pattern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compact, extended, and directional extension patterns. The CatBoost method is then used to statistically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variables of spatial patterns, and the order of importance of the following influencing factors is determined: the built environment is more influential than soci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s. This study aims to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residents' activity space at the spatial level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communities with different spatial patterns.  相似文献   

14.
绿地可达性是反映绿地合理布局、公平使用的重要指标,提高绿地可达性有助于绿地的高质量发展。基于ArcGIS网络分析法,通过可达性指数和服务强度计算,分别从空间布局和居民使用的角度对云南省普洱市城市规划区游憩绿地进行可达性分析。结果表明:游憩绿地空间布局总体合理,供给总体满足居民需求;但还存在少部分居住区可达性较差,少部分游憩绿地过渡使用的情况。根据空间布局和供给水平分析结果,从绿地空间布局和品质2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指明今后绿地优化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谢波  肖扬谋  王潇 《中国园林》2022,38(11):40-45
城市绿色空间对于改善居民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以武汉东湖绿道为例,基于2019年东湖绿道周边居民的体力活动和健康效应调查,通过控制受访者个体社会经济特征和邻里建成环境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究城市绿道使用对居民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鉴别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绿道使用通过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居民生理健康,通过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居民心理健康;体力活动、社会凝聚力、满意度及情绪状况等因素相互作用,在绿道使用与居民健康的关系中发挥了显著中介作用。此外,年龄、收入、职业状况、土地利用混合度、公交站点、公园绿地等因素对居民健康也具有显著影响。建议通过提升绿道可达性及满意度、改善绿道周边小区邻里环境、促进绿道使用公平性,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Existing large-scale urban green spaces in a low distribution density can hardly meet citizens’ diverse and growing needs for convenient access and sharing modes, especially to those living in old communities. Compared with formal green spaces, informal green space (IGS) is a new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contributing to the city’s coconstruction, co-governance, and co-sharing.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based on a typical old residential community in the historic city center of Beijing, namely Beitaipingzhuang Neighborhood, acquired residents’ opinions, evaluation, and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IGS governance, and investigated their preference of IGS renovation, activity, and the positive / negative perception of IGS scenarios through virtual renovation proposals upon the real scene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result, most residents have been aware of the existing IGS in communities as well a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shown their support to IGS cogovernance; residents’ preference of IGS renovation scenarios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residents prefer the green spaces with a higher plant richness, a larger crown size, and a more complete leisure facility system. Therefore, residents’ positive perception can be enhanced through enriching plant species, adjusting green space ratio, and introducing proper planting patterns and facility types. Finally,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everal research interests for following up so as to provide targeted guideline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带来如城市内涝等诸多环境问题,使得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成为热点。城市住区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一个重要类型,既是住区居民重要的景观游憩场地,也是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的重要海绵体,是兼具径流绩效和景观绩效等综合绩效的复合设施。如何让雨水设施在发挥径流绩效的同时兼具满足居民需求的景观绩效,是目前相关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居民喜好度的研究是住区绿地雨水设施景观绩效优化提升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联合分析法,遴选雨水收集、雨水转输和雨水调蓄3个环节的源头减排雨水设施,模拟江南住区中心绿地雨水设施场景收集居民评价,进行不同居民群体的设施喜好度效用值相关性统计和住区绿地不同类型雨水设施效用值及相对重要性分析。并通过走访、文献查阅解析所得数据,为住区绿地雨水设施景观绩效提升和低影响开发设计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Neighbourhood satisfaction and use of outdoor green spac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life satisfaction and well-being of urban residents. This study enh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factors by examining specific attributes of the nearby outdoor environment that pertain to planning and design recommendations. A random sample of 434 residents from four Chicago communities participated in a survey incorporating perception of various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attributes as well as multiple dimensions of neighbourhood satisfaction and use patterns. Using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ling,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satisfaction with quality of public spaces, amount of affordances provided by them and neighbourhood comfort a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physical attributes and content of walking-distance outdoor spaces. Understanding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planning and design-related attributes of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can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more effective decisions, leading ultimately to fewer gaps between what people need and what is offered to them in outdoor settings.  相似文献   

19.
:犯罪学研究表明城市绿色空间是存在犯罪风险的场 所之一。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绿色空间,是居民休闲游憩的主要 场所;但其内部消极空间时常发生不安全事件,导致居民安全 感不足、公园使用意愿下降,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对此, 以北京松榆里公园为例,结合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 论,构建研究公园安全感影响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在量表设 计与实证调研基础上,量化分析公园安全感各影响要素的相互 关系、影响路径和作用序列等。研究发现,公园安全感受“自 然监控水平与景象维护”因素直接影响,受“活动支持”因素 间接影响;CPTED理论框架下的其他潜在变量对公园安全感 影响并不显著;各潜在变量之间存在影响关系,特别是“活动 支持”对于“自然监控”有显著直接影响。据此,针对公园安 全感的各关键性潜在变量,提出提升公园安全感的规划策略, 以期为公园的规划建设或更新完善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