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史公园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更新中面临着诸多挑战。文章以无锡公花园为例,探究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公园从遗产价值认知到保护利用的路径:梳理历史变迁,明确各类遗产价值,通过“特征—载体—意义”的路线分析,对遗产价值进行认知与识别,进而从城市历史景观视角挖掘遗产价值的层积方式,认识遗产价值形成的复杂性以及价值载体之间的关联性,最后结合遗产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利用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花园节展览会2008(Singapore Garden Festival Expo2008)于2008年7月24日—8月1日在新加坡新达城(Suntec City)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此次盛会由新加坡公园局(Singapore Parks Board)主办,包括2个主要部分:研讨会和展览会。  相似文献   

3.
赵纪军  李锐 《中国园林》2022,38(4):121-126
“園(园)”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元概念”之一。现有对“園”的解释主要基于“囗”与“袁”组合的象形认知,却存在谬误,且未能触及其本质。训诂是传统小学中用来对汉字进行追本溯源的方法,将训诂学用于厘清“園(园)”最为原始的音、形、义及其后世流变,揭示“園”源于“圓”“圜”,最初是与“祀天”功能相关的“自然空间”。从殷商至战国,“袁”逐渐代替“圓”“圜”中的“員”“睘”讹为“園”,继承并扩大其字义。简化字“园”亦有与“祀天”相关的“圓”“圜”的渊源,隐含了古人宇宙观、时空观的传承。“天人合一”“人与天调”始终是“園(园)”的基本内涵,是当今风景园林之“元”。  相似文献   

4.
罗星海  梁明捷 《中国园林》2022,38(6):133-138
约园是常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探讨清代中期常州典型文人园林的重要实例。以园主赵起所著《约园词稿》及赵景崇绘《约园图》为蓝本,挖掘清代赵氏约园“二十四景”历史源流,采用实地勘察与图文互证的方法,推导约园“二十四景”空间关系拓扑图,进而循证绘制出赵氏约园平面猜想图。总结归纳出赵氏约园“岛山绕水、南山涌翠”“建筑布陈、园中观园”“池石立峰、山水观游”的整体布局特征。深入考析了“东郊塔影”“城角风帆”“隔院钟声”“柳岸闻莺”“小亭玩月”等景象的观赏时机、位置及理景逻辑,以期逼近赵氏约园蔚然可观的园林盛况。从小园林到大社会,约园“二十四景”的复原考证研究是对清代中期园林文化意象的窥视,可为后续地域性文人山水园的保护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庭风 《园林》2010,(9):32-33
<正>绛守居园池,又名隋园、莲花池、新绛花园、居园池等,位于山西新绛城西高垣,是国内罕见的隋朝园林之一。据记载为隋时任内将军的临汾县令梁轨所建。唐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曾详述园景:水从西北入园,水池占全园四分之一。池被子午桥分为东西两半,桥中亭名洄莲亭,池南是轩亭回廊,居中者  相似文献   

6.
严敏 《风景园林》2020,27(7):121-127
《环翠堂园景图》是一幅明代徽州长卷版画,清晰刻画出一座私家园林—坐隐园的全貌。以该版画为研究对象,以声景为研究视角,探寻传统园林绘画中的园林声景营造价值。通过画面观察结合诗文资料补充,提炼画卷中园林声景的声音要素,分析画卷中的坐隐园声景类型,总结画卷中传统园林"声色"风景营造在选址、时间维度、声景联想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得出:从传统园林绘画中可有效地提炼声景的构成要素,有助于深入理解传统园林的声景营造思想与特征,表明园林绘画在声景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大师园中四盒园作品的感知为对象,分析王向荣先生在世园会大师论坛的发言及解读作品构思源泉与过程,并藉此表达了作者对花园设计中传统的概括至精神层面的理解与及当代传承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郭湧  武廷海  王学荣 《风景园林》2017,24(11):29-34
以秦始皇陵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为契机,应用Autodesk Civil 3D和Infra Works等软件对秦始皇陵园进行数字地面模型构建实验,探索风景园林信息模型构建技术路径。模型融合汉中区域、陵区范围和陵园范围3个尺度的地形数据,模拟秦始皇陵园所处的地理景观,对陵园"规画"研究的结论加以验证。实验在陵园数字地面模型基础上想象复原秦陵封土和地宫的空间关系,通过封土和地宫工程中土方挖填方量的估算,验证应用LIM模型场地信息管理功能辅助"规画"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自然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在自然境域中开展学习自然知识、建立自然情感、爱护自然行动力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推广生态文明理念和促进教育改革的一种很好补充。基于当今自然教育中商业运营机构多、受教距离远、受众范围小的问题,分析了社区花园作为自然教育载体的可能性及现实意义,提出了社区花园景观化、多元化、共治化和可持续性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策略。以湖南农业大学娃娃农园为例,展示了其作为校园教学实践基地的同时贯穿于教学科研、科普互动、设计创新及施工运维中的自然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朱建宁  刘伟  马健 《中国园林》2012,28(6):29-32
温州园位于第八届重庆园博园西北部的"现代园"展区的最南端,是"现代园"展区的起点,占地面积约1 500m2。温州园以"金瓯园"为题,以温州地区独特的自然山水、城市格局、山水文化和瓯越特产为原型,从中提取适宜的园林主题和造园要素,并结合园址的用地特征,力求创造富有温州地域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展园设计充分利用了园址的现状地形变化,将平面设计与竖向变化相结合,形成园内多层面、立体化的空间游览体验。全园设有1个主入口和2个次入口,并利用5大主题景区展示了温州独有的瓯越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杨辛  黄建荣  申瑞雪 《园林》2013,(6):42-43
炮台湾湿地公园位于宝山区东部,背山面水,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由于历史原因,曾经是上海市的钢渣回填滩和铁砂采砂场,所以公园在设计之处便提出生态恢复及文化重建建园理念,不仅让原有的滩涂湿地在设计中得到有效的保护,并在沿江一带通过组合生态岛,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湿地景观。2007年建成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已形成以湿地、森林、田园花海等景观区和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之间,是历史上文明碰撞及文化交融之地,其大山大川大漠的自然地理景象,形成了先民独特的自然景观认知和工程营建活动,从自然形胜、城邑、宫苑、陵墓、寺观到各类军事交通水利等大型工程,呈现出"因山而成"的空间分布层次、"笼山水为苑"的地景空间艺术形式和"雄浑"的风景审美张力。在3000多年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依托西北地区七大山脉体系,逐步形成了15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由此构成鲜明的区域性国土风景营建体系。这种风景营建模式和体系随周秦汉唐朝代的更迭而逐渐成就辉煌,使其具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性和东方美学意义的世界性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13.
经营性私园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在上海出现的一类特殊的私家园林,由私人集资开设,依靠门票和园内各项服务性收费自负盈亏.通过文献查阅和案例分析,考查1882—1949年近代上海经营性私园的时空分布、规模和经营内容,梳理经营性私园在沪发展60余年的历史,探讨其与近代上海商业化、城市化及娱乐休闲需求的关联.经营性私园的属性从文人园...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非线性参数化建筑设计思潮发展迅速,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也已初见端倪。但由于学科的差异和国内现状,非线性参数化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非常缓慢。在此背景下,探索一条"高技术"的非线性参数化设计方法与"低技术"施工工艺相结合的低技策略,就格外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多义景观非线性参数化的探索性实践——"心灵的花园"项目,归纳了低技策略的基本途径,希望能为非线性参数化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做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研究提出了"空间句法"应用于工业建筑遗产空间再生评价的基本思路,以沈阳市"铁西1905文化创意园"为例,梳理总结了该建筑的发展演变概况,并对建筑空间布局和流线进行了初步分析。进而,应用"空间句法"中的"凸空间"分析法,对改造后的建筑各层空间分别进行凸空间划分,按照空间布局及连接关系对凸空间进行连接,生成空间关系图解,据此对建筑空间进行"可达性"与"可理解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空间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中上游及丝路沿线地区大山大川自然景观及历 史发展中防御戍边的国土空间感知和认知特征,孕育并发展了 中国地景文化“形胜”观念。该区域各类人工工程营建在选 址、布局及构筑方式上,呈现出以山岳为共同视觉和精神标识 的区域集群性的营建特征,形成了“因山而成”的地景文化空 间圈层。研究基于风景观念辨析,建立从视觉-精神的知觉空 间构成到风景营建手法的分析框架,对6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 及典型案例进行辨识,提出3点结论和思考:风景观念是在人 类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对山川感知、表达、营建及祭祀、游 历、附文活动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风景营 建手法呈现出“与山川同构”的空间营构秩序;风景观念及其 营建传统转译为空间语言,是将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知觉 空间和营建空间联系在一起,成为今日国土景观具有社会属性 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17—18世纪的"中国风"促进了中国园林形象在欧洲的传播,并见证了中西园林的跨文化交流。互为"异域"的中西文化与历史语境的影响,造成了欧洲人观看中国园林时差异的目光。通过还原此时商业与宗教传播路径中以及英国自然风景园变革背景下,中国园林形象呈现与再现的特点,辨析其背后的主客观动机,分析欧洲视野下中国园林形象衍变历程,从而揭示中英自然式园林的"貌合神离"之下蕴含的中西方在自然观念与审美上的本质差异,以及误读存在的客观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殷韵 《建筑与文化》2016,(10):189-191
文章在对"荷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荷花在景观中的审美特点阐述的基础上,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荷花园景观设计为例,对项目进行合理定位,尝试将"荷文化"融入景观空间组织设计以及景点设计。旨在让人们游赏、体验中,能够领悟到荷花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促进荷花主题园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周景崇 《中国园林》2024,40(7):19-24
长期以来,中日两国的造园理论体系被限定为一种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产物,并将其视为是一种由“心” 而生的艺术创造。江户时代之后,日本造园界将中国的“气象 体志”理论发展总结为“技艺”“心”与“感”3个层次,后 又总结成更为简化的神仙气、轮苑气、山林气、出世气、儒先 气等俗理,并根据江户时代的赏析习惯,绘制出“真行草”47 种规范化的造园图式,形成了“一维两阀”的造园现象,一跃 成为研究日本古典造园艺术“图式”的学术途径与法门钥匙。 基于对日本江户时期北村援琴的造园著作《筑山庭造传》的研 究,将“美感”视作造园生发程式化设计的主要脉络,对日本 “江户美感新体图式”的创新路径进行学术探讨,由此检验北 村援琴所主张的内在渊源、理论谱系和路径谱系等问题,并以 此充当研究中国造园文献之重要补遗。  相似文献   

20.
宝藏岩所在位置是台北市唯一没有人工堤坊的水岸.本案地景艺术的呈现,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完成维护管理,各阶段都有着有关部门、民众及规划团队的协调合作关系.笔者以文化保存的心态,将“宝藏岩历史断面”以完全不增减的方式,作了忠实的保留;以环境资源的角度,将宝藏岩的天、地、人累积而成独特的山城空间魅力以地景整地的手法,作了完整的铺陈;以连续大自然的理念,将宝藏岩的小观音山与临接的新店溪,以拆捕互见的工法,作了最直接有效的通连;又以艺术创作的概念,将宝藏岩的空间与时间,以灯光设计的形成,作了抒情的展演.宝藏岩历史断面与新店溪水岸的关系,在经过本工程巧妙地链接作业后,不仅让都市角落成长的累积“被看见”,也让台北市民,多了一处舒筋展骨、自由表演创作,可以观水赏绿、观星、悠游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