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高密度城市空间的颗粒物浓度分布对居民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研究多集中在中宏观尺度,且不同季节背景对城市形态与颗粒物浓度之间定量关系的影响尚存争议。基于2021年济南市主城区6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PM2.5和PM10浓度实时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下城市街区形态对颗粒物浓度(PM2.5和PM10)的影响。结果表明:(1)颗粒物浓度呈双峰型日变化,且具有显著的U形逐月变化规律,PM2.5呈冬季高夏季低、春秋两季居中,PM10呈春季高夏季低、秋冬两季居中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且呈东南低、西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高污染区域集中于交通和建筑密集区域,低污染区域主要分布于大型城市绿地旁。(2)城市街区形态对颗粒物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异性。PM2.5与绿色空间指标在4个季节的相关性均十分显著,与绿地覆盖率(GCR)、绿地斑块形状指数(MSI)和绿地最大斑块指数(LPI)呈负相关性,与绿地斑块密度(PD)呈正相关,并且PM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园绿地具有消减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的功能,通过对北京4家公园内典型植物配置群落全年大气中细颗粒物(PM_(2.5))的测定,定量研究了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大气PM_(2.5)浓度的消减作用,分析了植物配置模式的各表征因子对大气PM_(2.5)消减率的影响。并分析了气象因子对大气PM_(2.5)浓度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配置模式绿地对细颗粒物的消减效果略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纯林绿地或乔草配置型绿地消减PM_(2.5)能力最佳,纯草坪绿地对PM_(2.5)消减率最低;2)植物配置模式的表征因子中,斑块面积会显著影响绿地对大气PM_(2.5)浓度的消减能力(P0.01),斑块面积越大,绿地对消减pM_(2.5)浓度的效果越明显。而与乔木层郁闭度、乔木层高度、草坪盖度等结构指标相关性不显著;3)各观测点PM_(2.5)浓度显示与群落内的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大气压无关。  相似文献   

3.
城市绿地能够改善城市区域环境污染进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为例,选定典型植物群落结构、群落类型及景观环境样点,基于多年连续动态持续测定并选取典型年度数据(2020年),分析和阐释该公园绿地区域PM2.5、O3及PM2.5-O3复合污染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公园绿地不同群落结构区域的PM2.5浓度,乔灌草/乔灌/乔草结构低于灌草/草本地被结构;不同群落类型区域的PM2.5浓度,常绿针叶型/针阔叶混交型/落叶阔叶型低于草本地被/灌丛;不同典型景观环境中,复层群落结构/双层群落结构/滨水植物群落/滨水广场区域的PM2.5浓度要低于单层群落结构。试验中,不同群落结构、类型以及景观环境区域的O3浓度均高于100μg·m-3且样点间未呈现显著差异;以PM2.5-O3复合污染值为主要参数的空气质量评价值(AQI)达到“中度污染”等级,此结...  相似文献   

4.
代萌萌  王薇  胡春 《住宅科技》2023,(3):44-50+56
PM2.5是当前影响城市街区空气质量的一种重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不利的影响。街区中的PM2.5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差异性,而街区形态要素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文章以安徽省合肥市滨湖街区为研究对象,将滨湖街区的建筑布局方式分为条式、行列式、错列式、错落式、点-围合式和混合式共6种类型。通过GIS分析商住混合区的微气候与PM2.5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实测与ENVI-met模拟结合的方法,对简化的街区形态进行比较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环境特征下的PM2.5、PM10质量浓度变化呈N型波动;在不同的建筑布局下,随着建筑高度的升高,PM2.5质量浓度会随之降低。因此,优先推荐建筑布局形式的顺序为:错列式>混合式>行列式>错落式>条式>点-围合式。  相似文献   

5.
陈明  胡义  戴菲 《风景园林》2019,26(12):74-78
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营造清洁健康的城市环境是中国绝大部分城市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城市绿地能有效缓解PM_(2.5),然而当前对绿地空间形态的研究不足,导致能在规划设计中直接应用的成果不多。基于武汉市9个城市绿地空间形态要素量化差异与实地测量的PM_(2.5)浓度大小,探索二者深层的量化关系规律。结果显示:1)PM_(2.5)消减量随绿地规模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当规模大于5~10 hm~2消减量减缓;2)绿地面积、周长及形状指数与PM_(2.5)的消减量显著正相关,分维指数与近圆形形状指数相关性不显著;3)PM_(2.5)的消减效率随绿地规模的增加急剧下降,当绿地规模超过5~10 hm~2,消减效率变化不明显。通过量化分析,揭示对PM_(2.5)消减具有显著影响的城市绿地空间形态指标,提出适当的规模、不规则或复杂的绿地形态及分散式的布局等绿地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无人机对近地面大气质量监测快捷、灵活,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根据吉林省环境保护厅公布的环保监测站点的数据,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长春市PM2.5浓度变化特征,设计基于无人机技术的长春市近地面 PM2.5浓度监测方案。 根据监测方案,选取冬春两季对长春市不同下垫面PM2.5低空垂直分布进行监测,并分析总结出PM2.5低空垂直分布特征,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2011年伊始,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由PM2.5引发的雾霾污染逐渐显现,并在2014年达到顶峰,给我国造成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损失,给人民健康带来危害。截至2021年12月,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雾霾经过有效治理,污染程度有所减轻,但仍持续威胁着民众的生命健康。治理雾霾不仅需要在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需从多个方面降减大气中存在的PM2.5浓度。既有研究认为绿地植被对PM2.5具有明显的降减作用。  相似文献   

8.
潘辉  王薇  胡春 《住宅科技》2023,(2):42-47
街道峡谷是城市构成部分之一,其特殊的环境容易造成污染物聚集,使沿街居民及行人增加健康风险。文章以街道峡谷内的PM2.5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春季在合肥市庐阳区亳州路街道设置4个固定式监测样点,根据实际监测数据对春季合肥市街道峡谷的PM2.5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并进行空气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建筑形态、气象因素、车流量、道路绿化等环境因素均与PM2.5质量浓度具有一定关联性,对未来城市空气质量预测及优化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韦信祥 《中华民居》2012,(11):15-16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城市的景观树种配置问题。本文分析了凯里市街旁绿地的景观配置现状,探讨了景观植物的配置原则,阐述了景观植物的功能作用,最后结合凯里市的地理气候条件,提出了一些合适的景观物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建筑工地周边重点区域扬尘污染特征,选取广州市某典型建筑工地为研究对象,以 PM2.5、PM10 作为扬尘监测指标,采用激光散射扬尘监测仪对建筑工地周边的下风向区域、出入口区域、居民区一定范围内的扬尘浓度进行了监测,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角度分析了建筑工地周边重点区域的扬尘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建筑工地周边下风向区域因空气流通较好,扬尘浓度随距工地边界距离增加而衰减;周边出入口区域因施工车辆频繁进出,扬尘污染极为严重;周边居民区易形成街道峡谷效应而不利于施工扬尘的扩散,居民区内扬尘浓度衰减不显著。监测期内,每日扬尘污染差异较大,PM2.5、PM10浓度范围为 21.8μg/m3~71.7μg/m3、41.2μg/m3~143.2μg/m3,这与背景浓度变化和差异性的施工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戴菲  邓瑛  陈明  郭晓华 《风景园林》2021,28(12):70-76
居住区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主要组成肌理,对改善空气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首次将ENVI-met用于居住小区绿地布局与PM2.5的模拟,选取武汉市典型的一类、二类、三类小区,定量分析不同草地、乔木布局对PM2.5的影响。研究表明,集中型的草地布局、四周型的乔木布局能更有效降低小区PM2.5浓度;分散型的草地布局、集中型的乔木布局最不利于消减PM2.5;四周型的乔木布局对阻滞道路上PM2.5的扩散效果最佳。同种绿地布局形式下,二类小区的平均PM2.5浓度最低,三类小区最高,PM2.5空间分布在3类小区中也具有一定的差异。研究揭示了居住小区绿地布局对PM2.5的影响机制,为小区绿地的规划设计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郭晓华  戴菲  殷利华 《风景园林》2018,25(12):75-80
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道路绿带承担着城市道路重要的生态环境改善功能,道路绿带的断面布局是道路绿地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首次将ENVI-met运用于城市道路断面绿带规划设计模拟中,定量研究城市道路绿带断面形式对PM2.5的消减作用,结果表明: 1)道路横断面绿化类型对PM2.5分布有显著影响。道路绿化导致机动车道PM2.5浓度增加,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PM2.5浓度减少;2)道路绿化能明显消减人行道PM2.5浓度。从PM2.5的消减面积来看,四板五带式>两板三带式>一板两带式>三板四带式;从PM2.5的消减程度来看,两板三带式>四板五带式> 一板两带式>三板四带式。3)两板三带式、四板五带式绿化消减效果最佳,人行道消减率最大提高了18%。研究证实了道路绿化确能改善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的颗粒物污染,为绿色基础设施消减PM2.5浓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3.
吴正旺  马欣  杨鑫 《华中建筑》2013,(10):46-48
对北方工业大学校园内几种建筑布局及其绿地中空气的pM2.5浓度所进行的调查表明,不同建筑布局会影响其PM2.5的浓度分布,而不同绿地形式也会对PM2.5浓度产生相应的影响,进一步地,建筑布局与绿地形式的不同结合也导致了PM2.5浓度的变化.调查还显示:①灰霾天气条件下,建筑群中空气的PM2.5浓度远超国家标准;②所调查的多种绿地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气的PM2.5浓度,但效果小于植物群落;③建筑布局的高度、围合方式对空气中PM2.5的浓度具有一定影响;④多层合院式布局中的林荫道能有效减少PM2.5浓度.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当注意采取适当的布局,以利于减少PM2,5暴露.  相似文献   

14.
刘晖  刘永  许博文  曹朔  左翔 《中国园林》2022,38(2):6-11
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化发展促使不透水下垫面的扩张和连续,引发内涝,而快排式城市雨水管网浪费稀少的水资源,城市中雨水产汇流过程与绿地布局及绿化设计在时空上缺少合理匹配。自然界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精准地选择在地表汇水低洼及背风、背光坡向的立地条件,也造就了地带性植物的耐旱习性。据此提出干旱半干旱区城市街区建设地块中“水绿时空耦合”绿地“蓄用协同”生境营造的技术路径,构建基于街区竖向关系产汇流分区、优化土壤持水能力、选取适宜的植物配置结构类型与植物品种及设置相应的辅助设施等系列技术方法体系,并通过案例说明该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曲玥 《山西建筑》2012,38(21):220-221
分析了乔木、地被植物、灌木等绿色植物在绿化建设中如何进行选择,阐述了行道树种植的设计形式及城市干道上植物的配置形式,以期对园林工作提供指导,促进城市道路绿化工作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及其周围的环境对PM_(2.5)颗粒物的影响机制,本文选取了8块样地作为研究对象,每个样地各设5个样点进行PM_(2.5)数据采集,并对样点进行植物群落结构、郁闭度、周边环境调查。结果表明,PM_(2.5)浓度与污染源距离成反比;城市绿地对PM_(2.5)颗粒物的消减有明显作用;以乔灌草为主、郁闭度大的绿地对PM_(2.5)具有较好的消减作用;水面与铺装为干扰类环境因素,使城市绿地对PM_(2.5)颗粒物的消减作用变得不稳定;在不同的空气质量等级下,城市绿地对PM_(2.5)的消减能力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如何遵循绿色低碳途径在城市有限绿地空间条件下实现碳中和,提升城市绿地植物固碳效益成为新时代植物景观营造必须思考和解决的科学问题。结合西安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碳储量时空变化状况,提出符合场地生境斑块连通性需求的4种城市绿色空间碳汇矩阵单元,探索植物碳汇在景观全生命周期中的设计过程。通过对西安地区典型绿地样方的持续调研观测,结合i-Tree软件总结出常见乔灌、地被植物的年固碳量,筛选出高固碳型植物种类,总结出适用于公园绿地和居住区绿地的高固碳型灌丛-地被型、地被型植物群落设计模式。依托“高固碳型植物群落数字化平台”对灌丛-地被植物群落碳汇效益进行持续智能监测与模拟,为植物种植设计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杭州城市道路绿化,并思考绿化建设中的问题,分析由于道路断面设计、市政设施排布不合理等而影响道路绿化种植和良好道路绿化景观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同时提出重视道路绿化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树种选择及配置、提升园林人的专业素养等问题,尽量减少道路工程中影响道路绿化的不利因素,为道路绿化植物创造合理的生长空间,更好地服务于道路功能,以期为今后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To respond to the urban problems and to increase forest areas in the city, an urban forest reflecting Bangkok’s former landscape was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To create diverse forest ecology and stimulate plant growth, Miyawaki’s ecological method to reforestation was implemented, and local tree species were used for pioneer planting as they had once established territorial populations around Bangkok. The layout of the species was carefully grouped, and planting locations were also carefully selected. The skywalk and observation tower were designed to minimize disturbance of the burgeoning forest and allow close-up views of the maturing canopy. This project is distinguished by strong design gestures that are well integrated into the landscape by using Bangkok’s design language, creating a space truly to inspire public awareness of urban forestry and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in Thail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