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控制葡萄及其制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赭曲霉毒素A(OTA)是一种有毒的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在葡萄及其制品中经常被检出。本文综述了控制葡萄及其制品中OTA的主要措施,包括抑制OTA产生菌的生长及其产毒和去除已产生的OTA两方面。葡萄中的致病菌主要是青霉和曲霉,而炭黑曲霉是其中最主要OTA产生菌,通过模拟葡萄生长及葡萄制品的生产过程,发现温度、光照、湿度等因素是影响OTA产生菌的生长及其产毒的重要因素。去除OTA的方法概括的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其中生物降解OTA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葡萄及其制品中最常见的真菌毒素,主要由炭黑曲霉产生,具肾毒性和致癌性.葡萄及其制品中OTA污染普遍存在,且有超标现象,需持续关注,保持警惕.OTA污染程度受产毒菌、环境条件以及加工方式等影响,其中高温、高湿、虫害等可能造成毒素累积.本文就葡萄及其制品中OTA污染状况和防...  相似文献   

3.
赭曲霉毒素A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赭曲霉毒素A主要由赭曲霉和青霉属的某些菌株产生,广泛分布于谷物、其他植物性食品及相关产品和动物性食品,对动物和人体具有肾脏毒性、肝脏毒性,另外还有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并有免疫抑制作用.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赭曲霉毒素A对食品的污染、毒性、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是曲霉属和青霉属等有毒真菌产生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是常见污染食品的五大真菌毒素之一,具有较强的肾毒性、肝毒性、神经毒性和免疫毒性,以及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OTA广泛存在于各种谷物及其制品、葡萄与葡萄酒、咖啡等多种食品原料及其成品中,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因此有必要建立快速、准确、灵敏的OTA检测方法。针对食品中OTA的检测,目前已经拥有许多方法,如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质谱联用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本研究对赭曲霉毒素A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等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食品中OTA的检测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碳黑曲霉(Aspergillus carbonarius)是葡萄中产生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的重要菌株.采集烟台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葡萄,接种于孟加拉红培养基,从中分离到7株黑曲霉群(Aspergillus section black group)真菌,其中3株鉴定属于碳黑曲霉种,占黑色曲霉的43.8%.此3菌株分别接种在粮粒培养基上,静置培养,全部产生OTA,最高浓度达到1300μg/kg,而且,其中2株碳黑曲霉菌株在可可浆培养基上产生荧光,而从葡萄样品中未检出OTA.  相似文献   

6.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是一种具有极端毒性、污染广泛及危害严重的次级代谢产物。由于赭曲霉毒素A具有这些特点且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被人们广泛关注, 所以确定食品和商品中的OTA污染水平非常重要。目前对于OTA的检测, 已经建立了非常多的分析手段, 如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酶联免疫技术(enzyme linked immunosorlent assay, ELIS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 TRFIA)等。本文综述了多种赭曲霉毒素A的检测分析方法, 简介了它们的优缺点及研究进展, 并进行了比较, 以期为食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检测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葡萄赭曲霉毒素污染及其产毒素菌株的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OTA)是由曲霉属和青霉属等真菌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其毒性很强,分布广泛,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葡萄及其制品是食品中OTA的主要来源之一,从病害的葡萄表面筛选分离产生赭曲霉毒素的菌株是最常用的研究产毒素菌株的方法。由于产毒素菌株主要分布在葡萄果实的表面,葡萄组织受损后会极大提高赭曲霉素的污染程度,研究产毒菌株分布及产毒素能力对控制赭曲霉素污染及寻找一种有效地生物防治方法提供参考。本文综述了葡萄赭曲霉毒素的污染情况及其产毒素菌株的筛选方法,为控制葡萄及其产品中的OTA污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刘庆  姜冬梅  王瑶  王蒙 《食品科学》2018,39(23):289-298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由赭曲霉、炭黑曲霉和青霉属等真菌产生的聚酮类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果品及其制品中,特别是葡萄及其制品中检出率较高。由于OTA具有毒性强、可致癌且结构非常稳定、难以去除等特点,世界各国都制定了果品及其制品中OTA的限量。本文就OTA的生物合成、果品及其制品中OTA检测技术、OTA污染状况和控制策略分别进行阐述,并对其快速检测、绿色安全防控等方面进行展望,以期为OTA污染的高效分析和有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赭曲霉毒素A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赭曲霉毒素A危害大且污染范围广,快速、灵敏的赭曲霉毒素A的检测方法可以有效监控其污染。本文综述了赭曲霉毒素A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集中在酶联免疫技术、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免疫亲和柱层析净化-荧光光度法联用技术以及其较新的非免疫技术等,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谷物类食品中赭曲霉毒素A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英  许杨 《食品科学》2006,27(12):767-771
赭曲霉毒素A是由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由于其具有极强的肾脏毒性、致癌性、致畸性,且对食品污染的范围广泛,许多国家对其制定了严格的限量标准。目前对谷物中赭曲霉毒素A的检测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毛细管电泳法和胶体金试纸条法等。随着检测水平的提高,对食品中的赭曲霉毒素A限量标准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建立安全、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的检测体系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一种由青霉属和曲霉属的真菌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肝毒性和肾毒性,并有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赭曲霉毒素A极易造成饲料生产企业的饲料污染,这些产品被加工成为肉制品后,也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同时,不当的加工工艺和储存条件,还会造成香肠等肉制品受到赭曲霉毒素A污染。目前,国内缺少相关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也没有动物源性食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判定依据,造成该领域的风险研究相对国外也比较匮乏。本文概述了动物源性食品赭曲霉毒素A污染状况,总结受污染的原因,介绍防控措施,并分析近年来针对不同类型动物源性食品的检测手段,以期为国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葡萄酒作为一种酒精饮料,对众多国家的经济贡献是显著的。然而,该商品容易被某些真菌产生的霉菌毒素所污染,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产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的炭黑曲霉。赭曲霉毒素A是葡萄酒中主要存在的霉菌毒素,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因此,葡萄酒的风险监测和暴露研究至关重要。本研究重点阐述了OTA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同时,介绍了酿酒过程中OTA的变化情况以及控制和检测OTA的方法,旨在为保证葡萄酒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赭曲霉毒素A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食品和饲料中赭曲霉毒素A方法。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溶液,标记抗赭曲霉毒素A单克隆抗体,标记胶体金抗体喷涂于玻璃纤维上,赭曲霉毒素A偶联抗原OTA-OVA和二抗兔抗鼠IgG分别喷涂于硝酸纤维膜上作为检测限和质控线,依次将样品垫、胶体金垫、硝酸纤维膜和吸水纸组装成试纸条并装卡。测试结果表明,赭曲霉毒素A快速检测试纸条灵敏度为5 ng/mL,检测时间为10 min,批内和批间重复性为100%,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为0。该法简单方便,非常适于现场快速检测赭曲霉毒素A。  相似文献   

14.
真菌毒素是由曲霉菌、青霉菌和镰刀菌等丝状真菌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有毒次生代谢产物,是谷物、水果、坚果等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物,可引起广泛的毒性效应,主要表现为致癌性、致突变性、肝毒性、肾毒性、免疫毒性、神经毒性、致畸性等,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威胁。近些年来,由于自然气候的改变及检测技术的创新发展,一些新出现的真菌毒素逐渐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如已报道的交链孢毒素、新兴镰刀菌毒素等。这些尚未得到监管,并且如何产生、浓度水平和毒理数据有限的真菌毒素被定义为“新兴”真菌毒素。本文综述了两大类12种新兴毒素的结构性质、检测分析技术进展及在食品中的污染状况,以期为真菌毒素污染的全面评估及防控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乳品中腐败微生物检测及污染途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乳营养丰富,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而引起腐败变质。该文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乳品中主要的腐败微生物及其危害,概述了国内外乳品腐败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分析了其主要的污染途径,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乳品中腐败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