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为合理开发利用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的核桃资源,对该产地采摘的10种核桃及其油脂品质进行对比分析,检测了核桃横径、平均果质量、出仁率,核桃仁水分含量、粗脂肪含量、出油率,核桃油酸值、过氧化值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0种核桃的平均果质量为7.76~17.03 g,横径为29.60~48.17 mm,出仁率为40.76%~57.39%;核桃仁水分含量均低于5%,粗脂肪含量为57.54%~69.26%;核桃油过氧化值与酸值均符合国标要求,脂肪酸组成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分别为5.25%~5.93%、2.17%~3.85%、27.32%~44.50%、42.22%~57.13%和4.43%~6.44%。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德昌37号、德昌7号和德昌11号更适合用于加工生产核桃油。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4个核桃主产区11个不同品种核桃为原料,去壳后分析核桃仁的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并对压榨所得核桃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11个不同品种核桃仁的粗脂肪含量为49. 09%~68. 95%,水分含量为2. 12%~3. 10%,压榨核桃油的酸值(KOH)和过氧化值分别为0. 26~0. 51 mg/g、0. 12~3. 27 mmol/kg,均在国标所要求的质量指标范围内;脂肪酸组成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油酸含量为14. 42%~31. 46%,亚油酸含量为50. 49%~62. 78%,亚麻酸含量为9. 56%~14. 69%。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核桃仁及核桃油组成成分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测定了河南省核桃仁中粗脂肪含量为71.4%、粗蛋白为13.3%、粗纤维为2.4%;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制取的核桃油中脂肪酸组成成分,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0%以上,其中油酸20.3%、亚油酸61.0%、亚麻酸10.6%;采用胰脂酶水解方法分析了核桃油的Sn-2脂肪酸组成;组成中亚油酸、油酸、亚麻酸含量96%以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核桃油中维生素E含量87.24mg/100g;氧化稳定性仪(Rancimat)测定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为120℃,0.5h;还测定了核桃油的色泽、折光指数、密度、酸值、碘值、过氧化值、皂化值及不皂化物含量等理化特性指标;脱油后核桃饼粗蛋白为45.7%。结果表明,核桃仁是一种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油料,其油脂具重要的生理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核桃贮藏前后油脂理化特性与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好利用国内外核桃资源,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贮藏前后国内外七种核桃油中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五种主要脂肪酸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并且测定了七种核桃油脂的酸价及过氧化值。结果表明,核桃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在90%左右,部分核桃品种各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贮藏后,各脂肪酸含量发生变化。不同品种核桃脂肪酸变化不同:酸价先缓慢增加,之后增加较快;过氧化值先增大后减小,不同品种核桃酸价及过氧化值变化有差异,但趋势相同。核桃油脂酸价及过氧化值与不饱和脂肪酸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不同产地(云南、新疆、陕西、甘肃、山西、河北)核桃仁的理化性质和核桃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并进行了差异分析和变异分析;通过Rancimat法评估了6种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指数(OSI),利用回归分析研究了核桃油脂肪酸组成及其氧化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6种核桃仁理化性质的差异程度依次为: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6种核桃油理化性质的差异程度依次为:过氧化值酸值皂化值碘值相对密度折光指数;6种核桃油脂肪酸含量差异程度依次为:亚麻酸油酸硬脂酸棕榈酸亚油酸;脂肪酸组分对核桃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亚油酸硬脂酸棕榈酸油酸亚麻酸。  相似文献   

6.
不同山核桃及其油脂品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云南和川藏3个地区的11种山核桃仁为原料,通过冷榨机压榨得到冷榨山核桃油,分析山核桃仁的理化指标,山核桃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和维生素E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山核桃平均含仁率为19.14%,山核桃仁平均粗脂肪含量为60.99%、粗蛋白质含量为20.52%;冷榨山核桃油平均酸值(KOH)为0.25 mg/g、过氧化值为2.96 mmol/kg、碘值(I)为156.68 g/100 g、皂化值(KOH)为188.80 mg/g;冷榨山核桃油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93.562%,其中油酸24.497%、亚油酸59.952%、亚麻酸8.804%;冷榨山核桃油中δ-维生素E平均含量为430.427μg/kg,最高含量达到619.442μg/kg,未检测到α-维生素E。表明冷榨山核桃油的各项理化指标符合食用油脂的要求,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不同品种核桃油营养成分的差异,以我国9个产地核桃样品和7个产地铁核桃样品为原料制备油脂,测定核桃油和铁核桃油的质量指标、脂肪酸组成及VE、甾醇、角鲨烯含量;对不同产地核桃油与铁核桃油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核桃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两种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均符合核桃油国家标准,以亚油酸、油酸、α-亚麻酸为主,陕西汉中、云南楚雄的核桃油和吉林白山的铁核桃油中α-亚麻酸含量较高,均在11%及以上;核桃油和铁核桃油总VE含量分别为30.81~42.21 mg/100 g和31.00~57.52 mg/100 g,均以γ-生育酚为主,其中云南临沧铁核桃油的γ-生育酚含量最高,为51.60 mg/100 g; 核桃油和铁核桃油总甾醇含量分别为346.91~485.20 mg/kg和403.34~656.15 mg/kg,均以β-谷甾醇为主;核桃油和铁核桃油角鲨烯含量分别为6.7~11.3 mg/kg和6.9~8.3 mg/kg。铁核桃油油酸、总VE、总甾醇含量平均值高于核桃油,但角鲨烯含量平均值低于核桃油。  相似文献   

8.
考察山茶籽油、乳木果油、亚麻籽油、牡丹籽油、核桃油、葡萄籽油、玫瑰果油、紫苏籽油、石榴籽油和甜杏仁油10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酸价、过氧化值(POV)、硫代巴比妥酸(TBA)值和油稳定性指数(OSI)。结果显示:10种植物油中,除乳木果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偏低,为50.41%(质量分数),其余植物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84.34%~92.47%,质量分数)。亚麻籽油和牡丹籽油的主要脂肪酸为α-亚麻酸,山茶籽油和乳木果油主要脂肪酸含量为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剩余6种植物油则为亚油酸>油酸>α-亚麻酸。根据酸价,山茶籽油、玫瑰果油与紫苏籽油品质最好,亚麻籽油则相反,新鲜度最低。综合POV和TBA值两个指标,亚麻籽油主要处于深度氧化阶段,核桃油虽已深度氧化但仍主要为初级氧化产物,乳木果油与葡萄籽油更易发生深度氧化,剩余植物油氧化程度不高。乳木果油的OSI最高,核桃油最低,且10种植物油的OSI与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与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我国植物油产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定新收获的国产大豆在后熟期间油脂的粗脂肪含量、酸价、过氧化值和脂肪酸组成来探究后熟期间大豆籽粒中脂肪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后熟过程中,大豆的粗脂肪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度过后熟期则逐渐下降,粗脂肪含量从初始的19.25%升高至21.30%,在30 d达到最大值后缓慢下降;大豆酸价及过氧化值均为上升趋势,且大豆酸价及过氧化值均与大豆油脂肪酸的比值呈负相关;油酸和亚油酸的相对含量呈负相关,亚油酸和亚麻酸的相对含量呈正相关。通过研究发现后熟期间大豆籽粒脂肪含量有了显著升高,对于生产实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国内外不同品种的核桃仁为材料,采用酸水解法和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品种核桃仁中脂肪酸含量及组成,结果表明核桃仁中脂肪含量在65%左右,其中脂肪酸分别由棕榈酸、珠光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酸、花生一烯酸等8种脂肪酸组成。其中棕榈酸、珠光酯酸、硬脂酸、花生酸属于饱和脂肪酸,其含量在50~70g/kg左右,油酸、花生一烯酸属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100~150g/kg之间,亚油酸、α-亚麻酸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了410~490g/kg。  相似文献   

11.
提取方法对核桃油脂肪酸组分含量及质量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别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和压榨法制取的核桃油的脂肪酸组分含量,以及碘价、皂化价、酸价、过氧化值等四个质量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核桃油中脂肪酸主要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了90%;提取方法对核桃油的脂肪组分含量影响不大。核桃油的碘价、皂化价、酸价、过氧化值四种指标均符合食用油脂标准,萃取油的碘价高于压榨油,而其它三个指标均低于压榨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油在贮藏过程中质量指标变化缓于压榨油,质量优于压榨油。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红仁核桃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深加工产品研发,以我国山西、陕西、甘肃等7个产地的红仁核桃为原料,对其种仁的基本营养成分、矿质元素、VE,种皮酚类物质,及红仁核桃油的脂肪酸、甾醇、角鲨烯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7个产地红仁核桃仁均含有大量的粗脂肪、粗蛋白质及总糖,含量分别为60.77~73.89、14.84~17.21、8.72~14.29 g/100 g;检测的8种矿质元素(K、Na、Ca、Mg、Fe、Cu、Zn、Se)中,含量最高的常量元素K和微量元素Fe均以山西省平顺县的红仁核桃仁最高;红仁核桃仁中平均总VE含量为394.81 mg/kg,且均以γ-生育酚+β-生育三烯酚为主;陕西省商洛市八一基地的红仁核桃种皮中总酚含量最高,为462.23 mg/g;陕西省商洛市石门基地的红仁核桃种皮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为330.89 mg/g; 山西省平顺县红仁核桃种皮中花色苷含量最高,为065 mg/g;7个产地的红仁核桃油共检出10种脂肪酸,以亚油酸、油酸、α-亚麻酸为主,其中云南省大理州、山西省平顺县的红仁核桃油中亚油酸含量较高;7个产地的红仁核桃油中平均总甾醇含量为231.94 mg/100 g,且均以谷甾醇为主,其中陕西省商洛市石门基地的红仁核桃油中谷甾醇含量最高,占比为72.08%;7个产地的红仁核桃油中平均角鲨烯含量为23.45 mg/kg,其中甘肃省成县红仁核桃油的角鲨烯含量最高,为37.34 mg/kg。综上,不同产地的红仁核桃及其油脂的营养成分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营养成分组成相同,其油脂中脂质伴随物的种类及含量较为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冷榨山核桃油的理化性质及氧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山核桃仁为原料,通过冷榨机机械压榨,得到冷榨山核桃油,通过化学方法分析其理化指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用Rancimat法分析其氧化稳定性和抗氧化剂对其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冷榨山核桃油主要理化指标:酸价1.96 mg KOH/g,过氧化值2.24 mmol/kg,碘值102.84 g I2/100 g,皂化值189.73 mg KOH/g;冷榨山核桃油主要有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91.83%,其中油酸60.95%,亚油酸26.69%,α-亚麻酸3.11%;建立了lg(诱导期)与Ranciamt氧化诱导温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抗氧化剂添加量相等的情况下,TBHQ的抗氧化效果最好,其次是迷迭香提取物和和茶多酚;使用100 mg/kg TB-HQ+200 mg/kg迷迭香提取物作为冷榨山核桃油的抗氧化剂,可使冷榨山核桃油在120℃的诱导期延长2.88倍。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干制核桃的品质,考察了变温滚筒催化红外-热风干燥(VTDCIR-HAD)处理后核桃油(酸价、碘值、过氧化值、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棕榈酸含量)、蛋白结构(红外光谱、圆二色谱、扫描电镜、荧光光谱、表面疏水性、氨基酸组成)、多酚(含量、IC50(DPPH)、IC50(ABTS)和铁离子还原能力)的变化,并与单一热风干燥(HAD)和恒温滚筒催化红外-热风干燥(CTDCIR-HAD)相比较。结果表明,与HAD相比,VTDCIR-HAD和CTDCIR-HAD处理的核桃油酸价分别降低了17.31%和28.85%,过氧化值分别降低了4%和20%,碘价、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无显著变化,其中VTDCIR-HAD处理的核桃油品质最好;与HAD相比,VTDCIR-HAD和CTDCIR-HAD处理的核桃蛋白结构更伸展,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别,表现为红外吸收强度增大,α-螺旋含量降低了50%和18.75%,荧光强度增强,表面疏水性增加了28.27%和12.51%,游离疏水性氨基酸占比降低了19.24%和9.49%,亲水性氨基酸占比增加了9.84%和4.85%,蛋白表观结构无明显变化;与HAD相比,VTDCIR-HAD和CTDCIR-HAD处理的核桃多酚含量分别增加了5.23%和10.92%,IC50(DPPH)与IC50(ABTS)分别降低了24.36%、11.58%和14.72%、10.60%,铁离子还原能力明显提高,其中VTDCIR-HAD处理的核桃多酚含量最高。综上,VTDCIR-HAD处理方式最优,可以减缓油脂的氧化酸败速度,改善蛋白质结构,提高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更有利于保护干制核桃品质。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采取6种不同破碎方式处理核桃仁,采用水酶法提取核桃油。研究了不同破碎方式对核桃仁粒径、出油率、脂肪和蛋白残留量、核桃油酸价、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成分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无水研磨和两次三辊研磨后出油率为54%。核桃油D(无水研磨和两次三辊研磨)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升高,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核桃油挥发性组分,共检测到56种挥发性组分。通过聚类热图得知醛类、酯类和烃类相对占比高。综合来看,无水胶体磨和一次三辊研磨结合,可以实现核桃连续破碎,得到品质优良的核桃油。水酶法提取核桃油,需要降低物料粒径,同时减少破碎过程中的乳化作用。该研究可为水酶法提取核桃油提供支撑,为核桃油精准适度加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刘玉兰 《中国油脂》2020,45(8):125-129
从全国7个省份采集9个油莎豆样品,对其杂质、粒度、容重、千粒重、种皮颜色、果仁颜色、粒型、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水分、灰分及油莎豆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检测,分析不同产地油莎豆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油莎豆的粒度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大粒油莎豆为10~15 mm,小粒为6~10 mm,与粒度对应的千粒重指标也存在较大差异,为362~821 g,但无论颗粒大小,油莎豆的容重差异较小,为580~621 g/L;油莎豆的水分含量为5.43%~10.92%,灰分含量为1.63%~3.11%,粗脂肪含量为18.71%~26.71%,粗蛋白含量为4.66%~8.46%,粗纤维含量为6.64%~11.00%;油莎豆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油酸67.71%~74.60%、棕榈酸12.42%~14.78%、亚油酸8.79%~12.01%、硬脂酸2.37%~4.91%;油莎豆毛油酸价(KOH)为1.06~3.46 mg/g,过氧化值为0.02~0.92 g/100 g。  相似文献   

17.
寸宇智  杨卫花 《中国油脂》2022,47(11):136-142
为了评价漾濞泡核桃坚果和其油脂的质量,分别按GB 5009.6—2016和GB 5009.168—2016测定了91份漾濞县漾濞泡核桃中脂肪及其脂肪酸含量,并按GB/T 20398—2006和T/CCOA 2—2019评价核桃坚果和核桃油等级。结果表明:漾濞泡核桃中脂肪含量高且稳定,平均为65.3%,变异系数为3.1%;漾濞泡核桃油中检出了亚油酸、油酸、α-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5种脂肪酸,平均含量(含量范围)分别为61.4%(38.7%~70.0%)、22.5%(11.1%~49.4%)、7.7%(3.9%~11.4%)、6.4%(4.3%~8.2%)、2.0%(1.5%~3.6%),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达91.6%,必需脂肪酸的平均含量达69.1%,油酸和α-亚麻酸的变异系数达30.1%和20.4%。63.7%样品的脂肪含量达到特级和Ⅰ级核桃坚果标准,91.2%样品的油脂达到特级核桃油标准。根据油酸和α-亚麻酸的含量最大值及变异系数推断,筛选高油酸或高α-亚麻酸漾濞泡核桃良株具有可行性。另外,大量取样有助于揭示云南省核桃品种内或品种间脂肪及其脂肪酸含量变化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为得到高品质的核桃油及低变性的核桃蛋白,研究核桃油冷榨提取工艺。确定核桃仁碱法脱皮最佳工艺条件为:NaOH浓度0.6%,浸泡温度65℃,浸泡时间15 min。以脱皮核桃仁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核桃油液压冷榨最佳工艺条件为:压榨压力30 MPa,压榨时间40 min,入榨水分为1.5%,在此工艺条件下出油率为93.19%。对核桃油的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脱皮冷榨核桃油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特别是其色泽、酸值和过氧化值显著优于核桃油国家标准和热榨核桃油,冷榨核桃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93.02945%,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伟  魏丽萍 《食品科学》2016,37(22):107-111
采用溶剂回流法及气相色谱法,分析全西藏范围内9 个种源的光核桃仁出油率、油脂种类及相对含量特征。结果表明,9 个种源的光核桃仁出油率差异显著,均值为44.96%;光核桃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极高,均值为90.901%,主要由油酸和亚油酸组成,油酸相对含量的变化范围为45.280%~71.360%,最高值为芒康县的光核桃;亚油酸相对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8.010%~44.340%,最高值为亚东县光核桃;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均值为9.099%,主要成分为棕榈酸和硬脂酸,棕榈酸相对含量的变化范围为5.829%~7.354%,最高值为亚东县光核桃;硬脂酸相对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600%~3.034%,最高值为察隅县光核桃。基于11 种脂肪酸相对含量特征的聚类分析表明,米林县、左贡县、波密县、八宿县光核桃仁油脂相对含量特征相近,芒康县则与其他种源光核桃油脂特征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梯度干燥温度对核桃干燥效率及感官品质影响,以一种薄麻壳核桃为试验材料,采用梯度温度干燥鲜核桃,分析比较核桃水分含量、色差、酸价(AV)、过氧化值(POV)、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干燥温度对核桃水分含量影响较大,温度越高,水分散失速率越快;核桃内种皮和种仁色差、AV值、POV值与干燥温度呈现正相关,干燥温度越高,颜色越深,AV和POV值越大,但种仁颜色变化较小;不饱和脂肪酸受干燥温度影响显著,其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在干燥后会发生氧化,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油酸相对含量升高,亚油酸和亚麻酸相对含量降低,当温度达到73℃时,3种脂肪酸比例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趋势。综合各指标考虑,初步认定核桃干燥的最佳温度应在43℃左右,另外经43℃干燥后,核桃中仅丙氨酸含量有所上升,其余氨基酸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