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圩田指在河湖沼泽等低洼地区人工筑堤形成的农田,在我国南方地区分布较为广泛,是我国典型的乡土景观。本文基于风景园林的视角,论述圩田以圩堤、河渠、堰闸为核心的形态结构,以分区分类为特色的土地利用模式和与圩田水利紧密相关的聚落分布特征;总结圩田的生产、生态和文化功能;然后举例论证圩田对于我国传统造园尤其是对于地处湖泊湿地基址的风景营建的影响;最后,通过纵向和横向类比,探讨和推断圩田对我国河网地带传统城市布局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严巍  王玥  赵冲  刘一婷 《新建筑》2021,(1):116-120
以安徽省当涂县大公圩为例,将圩田景观形成视为自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景观过程,借助历史地图、古文献阅读、田野调查等方法,结合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在梳理大公圩圩田景观变迁的基础上,通过对圩区自然环境、农田水利及聚落系统三方面景观特点的分层化解析,揭示了大公圩所拥有的独特景观特质.力图通过整体化、层次化的研究路径构建基于系...  相似文献   

3.
郭巍  侯晓蕾  崔子淇 《风景园林》2021,28(5):120-125
首先对宁波平原圩田景观的发展沿革进行论述.其次,剖析了鄞西圩区、宁波市与日月二湖在圩田水系整理方面的关系,并梳理了日月二湖的景观营建过程,指出日月二湖的布局结构体现了圩田水利系统和开垦方式,是该区域圩田景观的特定表达.并分析日月二湖与宁波平原中的众多聚落公共空间的发育具有相似性,两者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圩田开垦机制.最后,...  相似文献   

4.
吸引力(A)、生命力(V)、承载力(C)是制约风景旅游区发展的三大决定性因素。该研究基于所提出的AVC三力理论,以GIS为技术手段,建立了AVC三力评价模型;围绕AVC三力评价结果的数字定量可比化和图纸空间分布化,以玄武湖景观区总体规划为例,给出了玄武湖现状AVC评价模型与评价图,将评价结果与总体规划相结合,给出了旨在提升玄武湖景观区AVC三力的规划。  相似文献   

5.
罗赵升  马育萍 《华中建筑》2009,27(9):151-153,155
城市景观形态的整体设计对于塑造新城形象、体现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外部实体空间环境,促进城市持续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该文以昆明呈贡新城为例,探讨新城景观形态设计中的各个要素以及针对各要素的设计及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6.
城市景观形态的整体设计对于塑造新城形象、体现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外部实体空间环境,促进城市持续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以昆明呈贡新城为例,探讨新城景观形态设计中的各个要素以及针对各要素的设计及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城市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功能以及美学娱乐价值、文化历史价值,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像杭州西溪湿地这种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有丰富的湿地生态资源、幽雅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深厚的文化积淀,能给人们提供许多视觉美学享受,是一种宝贵的自然旅游资源,更应该谨慎合理地开发。通过对杭州西溪湿地开发前后景观特征的影响分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形态指数的量化方法探讨了城市湿地旅游开发中的景观特质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李哲  王立亚  高颖  李洁 《风景园林》2022,29(9):33-40
城市环境高质量发展与存量更新背景下,建成环境情绪感知的精准研判成为当代风景园林科学认知发展与情感测度的研究基础。“唤醒-效价”是环境情绪的科学表征,相关脑电研究经情绪识别、要素解析发展至算法模型阶段,为景观情绪量化解析和客观评价提供核心概念和技术手段。研究建立场景与情绪脑电关联机制,以襄阳市卫东厂为例,归纳典型建成环境观测要素;结合脑电测量实验与数据处理,聚类解析景观要素情绪唤醒、效价水平;集成熵权法、灰色关联度、逼近理想解排序以及因子障碍度等相关算法,建立场景脑电GRATOPSIS模型,获取情绪指数决策矩阵并进行循证分析。相关成果为景观情绪测评提供基础性脑电分析方法与可参考、可拓展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大量滨江城市逐渐从沿江发展转变为跨江发展,因此其两岸的滨江空间建设及品质提升显得愈发重要。为实现高品质的滨江空间营造,需形成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空间形态调研、评估方法,鉴于过往对空间形态的调研及评估仍以定性分析为主,而近期对于倾斜摄影技术的运用仍多停留于空间信息采集。尝试建构起基于倾斜摄影模型的滨江空间形态高精度量化路径,借助起伏频率等8项关键形态指标以全方面记录滨江形态变化,并选取南京为研究案例,对基于倾斜摄影模型的滨江空间形态量化方法加以运用,计算出各维度形态变化特征的同时,结合现状调研挖掘其形态变化动因,以期为滨江空间精细化营建及品质提升提供积极探索,并拓展既有空间形态量化方式。  相似文献   

10.
建筑与人、建筑与城市、建筑与自然这三种关系一直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探讨需要通过"场地分析"完成,而其中的"自然环境"往往会影响设计成果。在很多特殊区域,设计需要借助对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景观要素的分析完成。采煤塌陷区是工业化进程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矛盾冲突的产物,作为研究对象,可以较好地演示基于景观要素的建筑设计策略与方法,基地自身的"缺陷"可能会成为建筑空间组织的原点:建筑概念、结构、形态、空间组织均来自景观要素。  相似文献   

11.
金云峰  杜伊  李瑞冬  沈洁 《风景园林》2018,25(3):117-119
由于当前的环境问题与设计注重循证的趋势,将景观绩效引入风景园林的教学具有现实意义。以美国风景园林学科将景观绩效引入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为例,介绍美国风景园林专业引入景观绩效的背景与有关举措;并根据多位具有景观绩效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教学大纲、阅读列表、课程作业以及课后总结,介析景观绩效课程的特色、目标、内容等;最后讨论美国的景观绩效教学对中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雷泽鑫  罗俊杰  许涛  曹磊  王苗 《中国园林》2022,38(7):103-108
校园中以硬质铺装为主的场地能够满足师生日常公共活动需求,然而集中的不透水地面、屋面会增大场地雨洪压力。在保证硬质下垫面功能属性的同时,实现雨洪的有效管控是校园景观海绵化改造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获取高精度的场地空间数据,构建SWMM概化模型,分析不同暴雨重现期下不同场景的径流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及不同排水口的流量变化规律,得出基于径流路径优化的校园景观海绵化改造对策,即以优化雨水径流路径为导向,适当组织线性GSI措施,引导产汇流方向,降低场地中有效不透水面积(EIA),减轻场地雨洪压力。最后结合青年湖片区的景观现状,提出以优化径流路径为导向的系统化、立体化、适地性、可观赏的校园雨洪管理模式,对于中小尺度公共空间海绵化改造实践具有实操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倪畅  周凯  郑曦 《风景园林》2021,28(5):80-85
随着城市扩张蔓延、自然环境变化,处于城市中的深山区与山前平原过渡地带的浅山区易受到多源因素综合作用.判断浅山区景观生态风险,进行景观格局优化,能够有效实现浅山与城市区域的生态安全稳定.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浅山区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相似文献   

14.
:“双碳”视野下的乡村景观研究与实践是当代风景 园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面向,乡村景观碳源碳汇量化解析与制 图分析是其研究基础与技术途径,以面积系数法构建的乡村景 观碳模型及其测度技术研究亟待开展。基于“三生空间”景观 要素进行乡村碳源碳汇因子聚类,建立碳源碳汇清单并计算景 观要素基础碳量,依托GIS平台关联对应面积、获取碳系数, 建立乡村景观碳模型。以直山村为例,根据景观要素SHP图形 数据库将碳模型进行制图表达,实现乡村景观要素的碳量集成 与测度解析。相关研究为乡村景观要素碳源碳汇联立分析提供 了一种可借鉴、可发展的技术框架与测度方法,为乡村景观碳 模型系统建构与纵深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风景园林学科中,河流沿岸规划设计常较少考虑河道景观长时空维度下的演化过程,而对演化规律的认知能够使设计方案更具科学性。以英国塞文河凯尔苏斯河段流域为例,以综合元胞自动机模型及流体动力学模型的CAESAR-Lisflood平台为依托,进行弯曲型河流河道景观长时空维度上的演化预测、洪泛区洪水多情境变化分析及生态防洪措施治理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凯尔苏斯村庄流域汇水量大,河流搬运能力强,河床随时间变化逐步抬高,易发生洪水灾害及河流改道现象,村庄处于高洪水风险中,设置丁坝的防洪综合效益最好。首次将CAESAR-Lisflood模型运用到风景园林学科,对于河道景观演化的模拟研究,创新性地提出能够使防洪措施更精确可控的设置,为规划方案的设置与比选提供新思路,以此指导河流沿岸绿地空间景观规划。  相似文献   

16.
张学玲 《中国园林》2020,36(10):81-85
风景环境多以植被为景观基质,构成具有特定绿化格局和景观特征的环境综合体,相关研究正由定性发展至定量,由图形识别发展至数字分析与算法描述。利用eCognition高分遥感技术进行植被景观影像识别与特征辨析,正迅速以卫星视野提供一种更科学、更宏观的研究途径与分析方法。以鸡足山核心风景区植被景观为例,以中国资源3号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eCognition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进行量化解析研究,选用光谱异质性、多尺度分割函数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作为图像解析标准,通过隶属度函数推导获取适用于风景园林研究的数学算法,最终有效提取出针叶林等6类植被景观特征要素信息,科学呈现鸡足山植被景观分布情况,实现了植被特征的算法描述与图纸生成,分类精度经误差矩阵评价结果良好。相关成果为当代景观高空间解析、城市绿地系统分析提供了一种量化调查与分析方法,也为相关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景观遥感解译平台与专项技术。  相似文献   

17.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能够实现信息的识别、集成与融合,提升乡村景观保护、规划与管控的科学化、精准化与高效化。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数据的多源异构与空间融合是其特征,也是构建难点。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库构建、数据融合”4个主要环节,阐述了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的构建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为例,开展了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的构建实践。实现了乡村景观生态数据和形态数据的空间融合与动态可视,解决了以往数字化模型中乡村景观要素彼此游离、各类数据缺乏关联的问题。该模型不但能够支持乡村景观全生命周期、全流程信息化管理,而且可支撑规划、设计、建设、管控等各类场景应用。  相似文献   

18.
基塘系统作为一种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是珠三角地区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基塘系统的景观格局发生巨大改变,其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逐渐退化。以佛山顺德区为例,基于1979—202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ENVI解译,在此基础上利用9个景观指数研究区域基塘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9—2020年,顺德区基塘、耕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明显,整体景观呈现非均衡化趋势分布;基塘景观的破碎度不断增加,优势度和团聚程度下降,部分基塘逐渐萎缩。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人文因素是影响顺德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具有负向效应的空间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使自然景观产生了巨大改变,对景观变化进行科学管护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景观特征识别是管护景观变化的重要工具,健康评价是诊断区域景观环境问题的基础。针对现有健康评价研究的不足,尝试以景观特征识别为框架,试图构建一套区域尺度下的景观健康评价方法,用于指导宏观尺度的景观管护。【方法】以鄂西北秦巴山区为例,首先对其进行景观特征类型和景观特征区域的识别。随后围绕景观健康的问题,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从景观特征改变面临的压力、景观特征的构成与格局状态以及政策响应3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景观健康评价体系。【结果】最终,划定出研究区26种景观特征区域,以及5个景观健康等级。结果表明,各单元景观健康综合指数为0.40~0.75,平均景观健康综合指数为0.61。鄂西北秦巴山区西部整体景观健康优于东部,西南部表现最佳,不健康、亚健康、健康、较健康和很健康的景观特征区域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4%、23.0%、23.8%、24.6%和14.2%。【结论】揭示研究区景观健康现状与胁迫因子,同时结合上位规划和区域现状,提出基于不同景观健康等级的“一区一策”分级分类管护模式与原则,并总结部分代表性景特征区域的整治策略,以期为区域景观管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