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山西省晋中市社火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场地面临的内源型径流环境,结合半湿润地区的气候特征,以设计全过程为例提出半湿润地区内源型海绵绿地设计方法,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内源径流型海绵绿地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6个方面:1)确定海绵绿地的雨洪管理目标;2)选择LID设施的功能类型;3)根据相关规划要求对场地径流进行计算;4)确定海绵绿地的空间布局设计;5)利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建立动态模型,将LID设施对削减雨水径流总量与峰值流量,推迟洪峰时间等控制效果进行量化模拟,对比分析海绵绿地与传统雨水管网调蓄能力;6)在满足低影响开发措施功能的同时,结合景观化策略,通过Hec-ras软件对水景效果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2.
海绵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城市绿地在调蓄城市雨洪中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半湿润地区的海绵绿地具有显著特征,总结其设计方法可为风景园林行业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以河北省迁安市滨湖东路绿地的建设全过程为研究对象,以保障绿地的基本功能和消减绿地内外部径流为前提,将半湿润地区降雨特征 作为研究基础,提出半湿润地区外源径流型海绵绿地的设计方法。针对绿地内部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 LID)体系,利用 Xpdrainage 软件对场地开发前、后进行不同重现期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排放过程的情景模拟,对比分析二者的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峰现时间。结论: 1)在不同重现期降雨量下,滨湖东路绿地调蓄雨水径流作用显著; 2)半湿润地区外源径流型海绵绿地在设计时须利用定性分析结合定量模拟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玲玲  刘滨谊 《园林》2020,(4):82-89
城市规划设计及建设的每个环节都应该考虑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对自然系统的保护,特别是对自然水循环的很好处理。本文以苏州太湖园博园为研究对象,在营造园林景观的同时,将海绵技术运用到绿地景观的建设中,打造了江苏省首个"海绵型郊野公园"试点工程,不仅满足造园功能需求,也展示了海绵城市理念与建设成效。通过对海绵城市相关概念及现状研究,针对园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阐述海绵城市具体的技术设计及应用,希望能将海绵城市理念及技术,运用到绿地建设中,更好地与城市景观融合在一起,也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游览型公园持续发展提供价值性借鉴。  相似文献   

4.
小尺度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贵安新区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充分发挥月亮湖景观公园开敞空间大、自然山体植被多、新建绿地广等优势,对雨水起到吸纳、蓄渗和缓释的作用,对月亮湖景观公园给水排水、道路及驳岸工程、水环境等进行了设计。通过建设雨水收集池、植草沟、雨水花园、超标雨水排放系统以及下凹式绿地,有效控制了雨水径流,形成了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景观公园海绵城市系统。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利用低影响设计,实现雨洪管理。本文以海绵景观一体化设计为目标,剖析了海绵城市景观一体化设计应具备高品质、低影响、低成本的特点,并结合瀚海雅苑项目海绵景观一体化设计的实践思路,从人居环境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出发,通过景观设计把“海绵”特色融入居住区,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SS去除率目标要求。这既平衡了景观效果和功能需求,也探索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系统性、长效性的景观与海绵一体化设计经验,为同类型项目高品质海绵城市设计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公园绿地海绵化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普适性的海绵化改造策略,即构建弹性的海绵绿地体系和创造宜人的景观感受两个方面内容,建立绿地海绵体系模型,并详细阐述海绵化改造的技术要素。以青岛李沧文化公园海绵化改造为例,按照"汇集下渗、截污转输、滞留蓄存、循环回用"的改造思路构建公园绿地海绵体系。通过优化设计公园改造应用的海绵设施组合,进一步丰富公园绿地海绵化改造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海绵城市工程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领域.在公园绿地建设中应用海绵设施,降低城市地块的雨水排放压力,削减雨水径流污染排放量,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利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以玉溪大河下段3号地块的设计为例,应用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采用了多种海绵设施处理场地内雨水径流,使场地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8.
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地点位于南苑,南苑是北京皇家苑囿起源地,京郊唯一平原湿地型皇家御园,清中期大运河水源补充地,具有独特的湿地基底和历史景观资源。该文研究对象为当代景观建筑,以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体育驿站项目实践为例,探索以造景为目标导向的当代景观建筑设计方法。方案结合体育驿站场地环境和园区景观建筑整体设计定位,确立景观形象营造目标,即以自然湿地基底为依托,营造出与生态环境高度融合的体育驿站景观建筑,与场地使用者共同构成人在城市山林中运动健身的活跃景象。通过自然渗透的场地规划布局、轻介入的建筑构型以及公共性场所营造的造景原则,在满足体育驿站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场地规划、建筑构型以及场所营造的造景方法,达到目标造景效果,以期为当代景观建筑设计提供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9.
陈文静 《福建建材》2022,(8):48-50+55
在海绵城市建设导向下,住宅小区景观中小尺度绿地景观设计应合理规划设计植物景观,将雨洪管理理念融入景观设计中,实现自然水资源的合理滞留、利用,降低城市排水系统压力,构建低维护绿地植物景观。深入研究了中小尺度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概念和设计原则,并结合苏地2021-WG-9号黄桥地块大区项目,详细阐述了整个小区绿化设计手法,着重强调下凹绿地(雨水花园、下沉绿地、景观下沉式绿地)等不同海绵区域中小尺度绿地植物景观设计内容,以期为城市住宅小区绿地景观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某项目为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景观设计过程中,通过生态设计实现景观效果以及海绵城市目标。通过分区计算,项目未设置灰色雨水设施,即达到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90%,年径流污染控制率 60% 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1.
谢怀南  戈晓宇 《风景园林》2021,28(11):89-95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降雨条件的改变会带来径流产流、汇流过程的变化,进而影响集雨型绿地的径流控制效能。通过气候倾向率法和MK检验,分析迁安地区过去及未来的降雨趋势,以迁安市滨湖东路片区为研究对象,利用MIKE URBAN软件,对外源集雨型绿地建成前后在不同重现期降雨条件下的区域雨水管网的溢流负荷情况进行模拟,并计算未来重现期降雨量,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源集雨型绿地的径流控制效能。结论:1)迁安地区自1989年来降雨量呈上升趋势,且在未来情景模拟下该趋势将持续;2)集雨型绿地建成后,有效缓解1年、2年、3年、5年一遇区域雨水管网溢流负荷现象;3)外源集雨型绿地应对未来降雨雨水径流的控制效能将减弱。最后提出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将气候变化的条件纳入其中,考虑低影响开发系统的气候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武汉地区降雨量大的特点,分析了城市雨水径流利用的可行性,结合海绵城市的相关理念,对武汉黄家湖大学城雨水利用系统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以绿地建设、雨水景观利用为核心的雨水综合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13.
李盼盼 《市政技术》2021,(1):97-101
目前,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住宅区、道路、公园绿地、远郊湿地,在山体排水中的应用较少,所以通过对北京市南苑森林湿地公园设计的探讨,介绍了在保证山体稳定、防止排水沟冲刷的前提下的山体海绵设施设计,可为同类工程提供经验借鉴,同时也为后续山体海绵设计创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海绵城市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生态设计理念,主要利用场地竖向高差构建生态调蓄空间,对降雨径流进行调蓄和净化。通过对多个居住类海绵项目进行调研评估,海绵设施在完成自身调蓄雨水的功能外,其景观效果无法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因此提高住区内海绵城市的景观效果是后期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基于此,本文结合景观设计及海绵城市设计要素,探讨居住类项目内海绵设施的设计手法,为相关业内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伟平 《建筑技术》2021,52(11):1344-1347
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水环境系统问题的国际先进经验,建设下沉式绿地可有效削减径流强度,缓解路面内涝灾害,净化水质,减轻路面径流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一定的下沉深度可使绿地能渗蓄降雨和路面径流,节约灌溉用水并补给土壤水和地下水资源,有助于节约城市用水.应用海绵城市理论,以安顺娄湖为例优化绿地系统设计,研究下沉式绿地建设施工技术,降低了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6.
刘伟平 《建筑技术》2021,52(11):1344-1347
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水环境系统问题的国际先进经验,建设下沉式绿地可有效削减径流强度,缓解路面内涝灾害,净化水质,减轻路面径流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一定的下沉深度可使绿地能渗蓄降雨和路面径流,节约灌溉用水并补给土壤水和地下水资源,有助于节约城市用水.应用海绵城市理论,以安顺娄湖为例优化绿地系统设计,研究下沉式绿地建设施工技术,降低了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典型的山地城市重庆所具有的“坡陡雨急径流快、土薄高湿难持水、绿地率低且破碎”特征,以单体公共建筑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为例,在对场地微地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竖向设计及场地坡度关系构建“渗、滞、蓄、净、用、排”海绵设施的综合应用体系。采用绿色屋顶、生物滞留、透水铺装等设施进行源头控制,实施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进行转输段控制,设置下沉式绿地、雨水收集池、湿塘等设施进行末端控制,组织形成了基于山地径流的“阶梯式海绵”技术策略,可供相关海绵建设项目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快速扩张带来众多弊病,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内涝与干旱并存等成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越来越紧迫的问题。传统的景观往往只具有绿化、美化环境、降温、增湿、减噪等自然属性,较少关注对雨水的消纳、调蓄与利用。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海绵城市建设、园林景观设计及其二者的内在联系,结合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内某个小区海绵专项改造工程实际案例,探析海绵城市化景观设计的方法,即在实现景观绿化、美化环境功能的基础上,如何科学合理地与海绵城市建设完美融合,进而达到削减雨水径流、提高防涝减灾能力、减轻径流污染、涵养地下水、增强雨水收集利用等一系列目标,更好地提升景观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重庆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地LID设计策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典型的山地城市,其山地条件增加了径流流量、流速、水质的控制难度,降雨条件增大了径流就地消纳和利用的难度,土壤条件增大了低影响开发工程设施的建造难度,针对上述地域性挑战提出山地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地LID设计的主要应对策略,梳理出山地城市绿地的LID设计简要流程,探讨了公园绿地、广场绿地、道路绿地、居住绿地等主要类型在典型坡地条件下的LID设计方法,旨在为山地城市绿地的LID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井妍 《砖瓦》2022,(1):66-67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改善水环境问题的重要模式,将海绵城市理念用于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既能优化校园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又具有生态研究的科研价值和环保科普的教育意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梳理景观规划实施路径,采用"渗、蓄、滞、净、用、排"等海绵城市措施,控制地表径流,构建雨洪系统,通过绿地空间、道路系统和建筑单体等海绵措施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景观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