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东北地区农户储存玉米以地面散堆为多,很少使用装具,储粮方式落后,粮食储存过程中霉变损失严重。在新型储粮装具与传统储粮方式的对比试验中,通过对玉米水分、霉变率、脂肪酸值、玉米芯水分变化等指标的检测,证明使用新型储粮仓代替传统储粮方式可实现玉米就仓干燥储粮,最大限度保持粮食品质,大幅降低粮食储存损失。  相似文献   

2.
稻谷低温储藏保鲜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冬季干冷天气利用机械通风时储粮降温后用聚氯乙烯塑料泡沫板(或防虫磷药糠装袋)选择有利时机实施压盖试验,稻谷在不同的储藏方式下的储藏品质、菌落数、微生物区系等项目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应用低温储粮技术储存稻谷等粮食能够起到保鲜作用,从而延缓粮食陈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实用性和良好的市场前景,进一步达到绿色储粮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农户口粮稻谷储存损失的实际情况,结合东北地区生态储粮特点,研制了一种适合农户口粮稻谷储存的彩钢板组合式双层自然通风干燥仓,并进行了稻谷实仓储藏实验。结果表明,该粮仓机械性能稳定,防霉、防鼠、防潮及自然干燥降水效果显著,能很好地保证稻谷品质,有效降低农户储粮损失,为农户科学储粮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低温储粮一直是我国粮食储藏工作的重点研究内容,根据相变储能材料在储粮温控系统能量转化规律,通过实仓试验研究,表明采用相变储能材料与空调制冷组合式准低温稻谷储藏技术,对减少储粮期间稻谷水分损失、保持稻谷品质、抑制稻谷陈化等方面具有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5.
在冬季干冷气候条件下,利用机械通风对储粮降温后用聚氯乙烯塑料泡沫板(或防虫磷药糠装袋)进行压盖试验,对稻谷在不同储藏方式下的储藏品质、菌落数、微生物区系等项目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低温储粮技术储存稻谷等粮食能够起到保鲜作用,从而延缓粮食陈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实用性和良好的市场前景,进一步达到绿色储粮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6.
通过开展空调控温储粮试验,分析探讨不同粮层深度下的稻谷储藏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储藏期内,试验仓和对照仓各层稻谷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水分、发芽率、品尝评分值呈下降趋势,脂肪酸值呈上升趋势;同时,通过比较不同粮层深度的稻谷品质变化情况,发现第1层(粮面)稻谷的各项品质指标变化幅度最大,而在相同粮层深度下,对照仓各层稻谷品质指标均比试验仓变化幅度大;试验证明,采用空调控温储粮,能有效延缓粮食品质劣变速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稻谷安全储藏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高大平房仓在常规储存条件下,玉米、小麦、稻谷等品种在储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分析,结合储粮管理经验,总结了控制其品质劣变的储粮方法,保证了储粮品质良好,减少了损耗,增加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针对北方地区夏季稻谷储藏期间存在仓温高、上层粮温上升快易发热、品质陈化速度快等突出问题,在平房仓内采用空调进行控温储粮工艺研究,分析粮堆上层稻谷的温度、水分以及品质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实验仓和对照仓粮堆上层稻谷的水分、发芽率、品尝评分值均逐渐降低,与储藏时间呈线性负相关关系。脂肪酸值逐渐增高,与储藏时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直链淀粉与储藏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整个储藏期内,实验仓的粮堆上层稻谷各品质指标的变化幅度均明显小于对照仓,储藏至第19个月时,实验仓稻谷品质好于对照仓。实仓应用后,上层粮温始终保持在20℃以下,无储粮害虫发生,且减少了储粮水分损失,并有效延缓了夏季粮食劣变速度,实现了稻谷准低温绿色安全储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产后节粮减损是涉及收获、干燥、农户储存、运输、储藏、加工、销售等粮食产后全链条的系统工程,粮食储存安全是粮食产后安全的非常关键环节。储粮害虫是粮食产后损失的重要生物因子,给粮食安全储藏带来了极大危害风险。本文从储粮害虫感染途径、危害类型、危害方式、危害指标等方面综述了储粮害虫的危害,以期为今后科学地评价储粮害虫危害风险等级、制订储粮害虫危害评价指标体系及制订绿色储粮策略提供参考,为粮食储存安全、节粮减损提供策略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掌握“甲字粮”在储藏期的品质变化规律及储藏方式、仓库结构与储粮品质变化的关系,及时进行粮食推陈储新。我们于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对黄冈、新洲、红安、麻城、蕲春、浠水、鄂城等七个县十五个库点储存的“甲字粮”稻谷、小麦进行了抽样调查。共扦取稻谷试样18个,小麦试样8个。在地区化验室对其评定品质的发芽率、粘度、脂肪酸值等几个主要项目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李佳  曹毅  赵旭 《粮油食品科技》2020,28(3):144-147
针对偏高水分稻谷过夏储藏期间易发生品质劣变的情况,利用空调控温储粮技术,开展偏高水分稻谷品质变化研究实仓实验,跟踪测定过夏期间水分、脂肪酸值和米饭硬度等质构品质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高温期间,偏高水分稻谷品质变化情况为水分基本保持不变;脂肪酸值、米饭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上升;弹性和粘性下降;内聚性基本不变。由此可见,利用低温储粮技术偏高水分稻谷可以安全过夏,并能达到保持储粮品质,保证储粮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大米贮藏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人工模拟条件下控制大米的贮藏温度和水分,对贮藏大米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试验研究,定期检测影响大米质量的脂肪酸值等数据。结果表明:脂肪酸的变化速率与大米初始含水量、温度、贮藏时间呈正相关。研究大米贮藏品质变化规律,减少大米损失,消除劣变大米对消费者造成的安全隐患,对粮油加工和仓贮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真菌生长是导致粮食储藏过程中粮食损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控制真菌生长对于保障储粮质量安全至关重要。储粮真菌生长受储藏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建立多因素条件下储粮真菌生长预测模型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本研究以稻谷为例,将不同水分梯度的稻谷样品,置于不同温度梯度恒温箱中模拟储藏180 d,定期取样检测真菌生长数量。选取静态模拟储藏检测的1 140组数据,利用MATLAB软件建立取对数后储粮真菌孢子数与稻谷含水量、储藏温度及储藏时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对该回归模型进行F检验和t检验,通过残差分析消除异常数据优化模型,方程拟合优度R~2达到0.77。由回归模型可知,真菌生长数量与储藏温度、稻谷含水量和储藏时间呈指数关系,其中稻谷含水量影响最大,其次是储藏温度和储藏时间。结合华北地区粮库实仓检测数据对模型进行实仓初步验证,以储粮安全等级作为评价标准,储粮真菌危害程度预测的正确率达83.3%。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的储粮真菌生长数量预测模型为实仓储粮安全状况预测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常温下储藏8个月的7个粳稻品种糙米和相应的新米为研究材料,比较分析了加工和营养品质、稻米淀粉粘滞特性(Viscosity)、食味品质、游离脂肪酸含量及米饭质地的动态粘弹性(Dynamic viscoelas-ticities)。结果表明:短期储藏对粳稻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和加工品质没有明显影响;储藏米食味普遍比其相应的新米要差,但新米食味好的品种其储藏米也相对较优,储藏米的综合食味评价值与新米一样和米饭外观、滋味、粘性有很高的正相关;粘度谱的衰减值和峰值粘度有所上升;米饭质地的粘弹性和动态损失正切值(Loss tangent)分别比新米上升21.47%和下降26.76%;粳稻储蓄米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增加是导致食味变差的主要原因,这在食味相对较差的品种中尤为明显。通过米饭质地动态粘弹性和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测定可以评价储藏米的食味特性。  相似文献   

15.
将用热风就仓干燥、自然风就仓干燥和烘干机干燥到水分为15%左右的优质籼稻在准低温条件下储藏10个月;将水分为17%的同种优质籼稻在低温条件下储藏13个月。在储藏期间定期测定和稻谷品质有关的13项检测项目。稻谷在储藏期间未发现发热、生霉、生虫等现象,色泽、气味正常,各检测项目测定结果表明,试验结束与试验开始的数值变化不大,一般都在10%以内,因此可以认为稻谷在储藏期间品质一直新鲜。提出保鲜储藏的合理储藏期和保鲜优质籼稻品质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6.
The harvested paddy rice grains are normally stored by growers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Paddy rice grains are natural food for storage pests like Sitotroga. cerealella, a major insect that appears during paddy storage. The changes in grain composition due to such insect infestation in relation to human health especially the alteration in their Glycemic Index (GI) value have not been studied so far.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was aimed at studying the effect of S. cerealella infestation on rice grain quality and glycemic index of stored paddy grains. Five diverse rice genotypes with different quality traits were evaluated for grain quality after S. cerealella infestation. The tolerance to insect and variation of grain quality varied with rice genotype significantly. The glycemic index, glycemic load, total carbohydrate, amylose content and resistant starch were affected to a great extent. The consumption of affected grains may create health issue due to imbalance in nutrition and unhygienic condition. Improper storage of paddy after 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 results in infestation by pests at a large scale. Thus, the grain quality needs to be evaluated to judge the suitability of affected grain for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17.
从古到今,治国理政的首要之务是粮食安全。粮食仓储安全尤为重要,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家安全。由于粮食干燥储存方法原始、干燥技术落后等原因,我国每年收获后会损失大量粮食。粮食中湿热分布不均不仅会降低粮食的品质,而且会因霉变、虫害等问题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因此,如何快速、均匀而又低能耗地降低粮堆含水率或者温度,保证粮食品质,同时节约能源,是粮食干燥储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通风干燥是保证储粮中湿热均匀分布的重要措施,建立干燥模型预测粮堆的湿热分布是研究粮堆干燥过程中湿热传递的重要手段。该研究综述了粮堆湿热传递的经验模型、连续模型和离散模型,其中经验模型容易获得,但是应用较少;连续模型应用较多,但不能反映粮堆的孔隙结构;离散模型可以很好的反应粮堆的孔隙结构,但其计算量大,并且难以理解和构建。最后该研究指出可以根据不同的湿热传递过程,结合先进的计算方法和处理技术,建立相应的模型,以满足不同的模拟要求,并对粮堆通风干燥湿热传递模型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实仓储藏粳稻为原料,从储藏,加工外观,糊化特性和质构特性等角度分析氮气气调启封后粳稻品质变化规律,并与常规储藏稻谷品质进行对比,以期为氮气气调启封后稻谷品质变化过程和规律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在准低温实仓储藏条件中,气调启封后粳稻的脂肪酸值、新鲜度、发芽率、真菌孢子数等指标变化差异不明显,整精米率,垩白率、黄粒米率、糊化特性、硬度等品质指标变化幅度大于对照仓,其中垩白率和黄粒米率变化最为明显,启封储藏前后气调仓比对照仓分别多增加了1.63-10.38%和0.93-2.09%。通过主成分分析图,能清楚区分不同粮库和储藏时间的稻谷,但不能很好区分是否进行了氮气气调。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北地区农村的玉米普遍使用穗储的方式,储藏期多数在3~6个月,由于种植面积大,收获数量多,采取地趴散堆或简易栈子的方式储存,存在霉变及鼠害损失严重的普遍问题,损失量在8%左右。因此,研制开发容量大、使用方便,能够防霉变和鼠害的大储量农用储粮装具是减少农村储粮损失、保持粮食质量的必要手段。研究针对JSWZ系列大型钢网储粮仓储存的玉米穗的品质指标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玉米穗水分与容重和脂肪酸值的变化预测模型,探讨利用常规水分检测结果来预测储藏期间玉米穗品质的变化趋势。玉米水分与脂肪酸值的线性模拟更趋近实测值,而玉米的容重不随水分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储粮技术逐步升级为以气调和低温储藏为主线的绿色储藏技术,为全面把握绿色储粮技术研究发展脉络,运用CiteSpace软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Web of Science及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文献数据并以此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通过对图谱分析得出,国内期刊的主要研究热点为储粮害虫、机械通风、储粮品质,注重害虫检测及生物与物理综合防治害虫的研究,如何控制粮食品质的变化是研究重点;国际期刊同样重视对虫害霉菌的防治,同时在更高储存效率前提下考虑经济成本,将大数据技术初步融入到绿色储粮技术中。最后,对绿色储粮主要的三种技术:气调、低温、生物与物理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细致的总结与归纳,为该领域未来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