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2.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双碳”背景下建筑工地碳汇的概述和研究,探讨建筑工地在碳排放和碳汇方面的现状和潜力,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为建筑行业的碳减排和碳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当今全球气候剧变、空气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等自然灾害频增,“双碳”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与“双碳”战略目标的关联及影响路径研究入手,探讨城市道路绿地如何通过植物、土壤、铺装等要素与“双碳”的关系,以达到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的目的;介绍了西安国际港务区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了道路绿地设计、种植特色、色彩布局等。设计以期将“双碳”理念渗透于城市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长期规划,增加城市绿意,提升城市形象,并对建设生态多元化城市景观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相关策略建议,从而完成“双碳”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4.
城市绿地的增汇与减排功能是中国“碳中和”目标在城市人居环境领域的重要实现路径。在2008-2021年的研究进程中,学者们针对城市绿地碳汇与碳排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为探明规划设计实践视角下现有研究的成果可用性,从理论体系、清单数据、影响关系以及策略方法4个层面并结合不同维度对城市绿地碳汇与碳排研究成果进行交叉分类分析。结果表明:(1)理论体系研究成果现已融合交叉学科内容不断更新,但总体进程较缓;(2)清单数据研究成果中部分研究内容缺乏规范化的核算边界;(3)影响关系层面,当前研究成果在多维度的影响因子证据链方面具有提升空间;(4)当前策略方法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针对性,但有待验证其实际有效性。总体上针对现有城市绿地碳汇与碳排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有效回顾与归纳,进一步指出规划设计实践视角下未来有待深入的研究发展方向与内容,基于研究成果可用性为城市绿地在低碳方面的研究厘清思路。 相似文献
5.
伴随“双碳”目标的提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迎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聚焦园林植物群落对碳排放的减源和增汇功能,通过文献分析法对现有研究进行整合分析,梳理并提出植物景观营建模式三个层次的建议,包括:(1)微观上关注植物选择,提出关于植物材料年龄、植物种类选择的建议;(2)中观上围绕园林植物群落配置、立体绿化、水体固碳,探讨如何减排增汇;(3)宏观上关注如何从规划角度考虑公园绿地和周边绿地的联系,增强城市碳汇功能。实地调研北京海淀公园典型植物景观,分析讨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植物景观设计建议,为建立多维度且适用于我国华北地区公园的低碳植物景观营造模式提供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6.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产业园区作为承载产业实体运营、促进产业增量发展的重要区域,具有能源消耗大、产业集聚等特点。因此,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低碳产业园区建设,是在解决双碳目标的“毛细血管”问题。 相似文献
7.
8.
“碳中和”目标为风景园林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聚焦园林绿地对碳排放的减源和增汇2个主要功能,提出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机理,为风景园林师开展相关实践提供系统、全面、可行的策略方法,主要包括3方面55项:1)在直接减源方面,通过减少园林绿地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实现项目自身的节能减排;2)在增加碳汇方面,围绕园林植物、土壤、水体三大要素,增强园林绿地本身的碳捕获能力;3)在间接减源方面,园林绿地可以引导居民开展低碳生活、降低城市能耗,间接实现碳减排。 相似文献
9.
<正>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什么是"碳中和"?"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排出的温室气体总量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这就是所谓的"碳中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不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是依赖于科技革命的系统性变革。怎样理解"双碳"目标,关键在于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解读为一个纯粹的"环境目标"或"政治目标"。任何"一刀切""运动式""片面化"的举措都将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双碳”目标的城市绿化树种筛选及配置研究——以上海世博公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内唯一的自然碳汇,对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上海世博公园为例,探讨不同群落类型、结构及其组成树种的碳汇能力,分析影响群落碳储量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调查样地内乔木17科27属30种,灌木和藤本植物28科51属62种,地被草本植物9种;2017年、2018年的总碳储量和平均碳密度分别为388.91 t、80.53 t/hm~2和399.82 t、94.08 t/hm~2,公园内树种较丰富,碳储量逐年增加。以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林为主的乔木层与灌木层复层配置,阔叶树种与针叶树种混合配置,增加群落的固碳作用。单株碳储量依次为香樟(654.35±84.13 kg)、黄连木(631.47±52.53 kg)、榔榆(538.47±40.35 kg)、重阳木(435.50±62.25 kg)、榉树(386.76±36.83 kg);以香樟(25号、48号)为主要建群种的群落碳密度最高,香樟纯林、香樟+榔榆+枫杨、香樟+朴树+乌桕、香樟+榔榆的碳密度年增量较大。与群落配置相关的6个因子对群落碳密度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乔木层树龄(31.44%)...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连续监测苏州市工业园区现代大道30块街旁绿地内PM2.5的质量浓度、群落微气候因子及植物结构因子,探究城市街旁绿地的PM2.5浓度消减能力,并从颗粒物消减视角提出城市街旁绿地优化设计策略。结果表明:1)植株郁闭度、种植密度、常绿植株数量占比与PM2.5浓度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空气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在研究中应将两者统筹兼顾,缺一不可,PM2.5浓度的日变化趋势为早晨、上午、傍晚浓度值高,变化趋势曲线呈现“U”字形;3)在绿地空间植物配置中,多选用当地的乡土树种和优势树种进行种植。在植物配置模式中,“乔灌草-乔灌”多层种植模式的消减作用最强,能有效消减绿地PM2.5浓度。研究结果为城市绿地的系统布局提供较有效的布置建议,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思路和参照。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绿地在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
作用,准确评估城市绿地碳汇能力是推进城市“碳达峰、碳中
和”的一项关键工作。在阐述城市绿地碳汇概念的基础上,从
城市绿地碳储量变化和碳排放2个方面梳理了城市绿地碳汇计
量的核算方法及应用现状,提出了针对不同尺度、不同管理模
式的城市绿地碳汇监测体系构建思路。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绿
地基线碳汇量、泄漏量等方面阐明了城市绿地碳汇项目减排量
的计量方法。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城市绿地碳汇评估的准确性,
推动面向“碳中和”的城市绿地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城市园林绿地中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进行定位,对其景观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探求城市园林绿地中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和时间中的合理布置方法,同时,通过从三维空间中对城市园林绿地植物景观的轮廓线进行丰富,利用时间上植物季相景观的自我更新与变化,对城市园林绿地中植物景观的意境进行创造,进而研究适合于现代城市生态景观环境的城市园林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地的自身特征和周围环境的景观格局可影响其冷岛效应.以上海市中心城区68个面积大于1hm2的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绿地内外部的环境景观格局配置对其冷岛效应的影响,并得到以下结论:为增强一定面积绿地的冷岛效应,可通过提高绿地边界形态的复杂度、提高绿地内外部环境中水体斑块的面积、降低不透水面斑块面积或分散布置绿地内外部环...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与保护城市绿地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重要策略之一,对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具有积极的作用。从多尺度视角全面认识城市绿地碳汇功能,分析其实现途径及其机理,有利于实现城市绿地全生命周期固碳能力提升,助力城市“双碳”目标实现。从城市绿地斑块、城区绿地系统、市域生态空间3个尺度切入,剖析碳汇功能的实现途径及机理,总结各尺度促进绿地碳汇效应提升的关键途径。建议未来应开展城市绿地全生命周期碳汇功能评估框架研究;进行城市绿地碳汇与其他功能间权衡协同关系研究;探究城市绿地碳汇功能景观格局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区域是CO2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来源。城市绿地作为城市范围内唯一直接增汇、间接减排要素,精准监测其碳汇能力、分析其影响因素,能直观反映城市绿地的碳中和作用,这对增强城市绿地碳汇功能,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梳理了多种城市绿地碳汇计量监测方法,主要有样地清查法、同化量法、微气象法、遥感估测法等,分析前人运用上述方法对不同尺度、类型城市绿地进行碳汇计量的研究成果,总结各方法的适用范围与尺度、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针对城市绿地特征提出了不同尺度、不同方法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碳汇计量监测思路与框架,以期推进城市绿地碳汇的精确评估,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18.
有效规划和管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的组成和结构以维持高水平的UGI碳汇绩效对于节约国家资源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然而目前UGI景观格局对碳汇绩效的影响因素仍不明确,因此,旨在量化UGI景观格局对碳汇绩效的影响,为低碳导向下UGI的管理和优化决策提供理论基础。首先,利用景观指数法对武汉市UGI景观格局进行多尺度量化。然后使用哨兵2号数据改进的CASA模型、生物量-碳转换系数评估了多尺度下武汉市UGI的碳汇绩效。并整合莫兰指数和半变异函数识别了武汉市UGI景观格局和碳汇绩效的本征尺度。最后,以本征尺度为最佳网格分析尺度揭示了UGI景观格局对碳汇绩效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武汉市UGI碳汇绩效不存在城乡梯度差异但依然存在空间分异和空间聚集特征;2)2.5km是最佳网格分析尺度,宜作为低碳导向下武汉市UGI的最佳管理单元;3)UGI碳汇绩效与耕地、湿地占比和聚集度呈负相关,而与林地、草地占比和聚集度成正相关,林地的高连通度也意味着UGI的高碳汇能力。此外,湿地和林地的形状指数对碳汇绩效也有显著影响。建议在2.5km尺度下从增加林地占比、构建绿廊、减少冬闲田、碳汇树种选址种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绿地的避灾功能及其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随着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和相关规划研究的展开,出现了一些与城市绿地防灾避灾功能相关的定义、概念,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或共识。对城市避灾绿地从概念、规划定位、选址要求、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应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高度评价城市绿地的避灾能力,并对避灾绿地服务半径的合理确定、建设时限、容量计算等问题提出了见解,力图从新的角度审视、指导今后公园的改造和建设,真正实现公园平时与灾时的功能转换。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对于营建城市生态系统及提高公众福祉具有促进作用。探讨、厘清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审美的关键因素,对于健康、稳定的绿地生态景观营造及公众生态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生态审美的概念和内涵,总结符合生态审美的绿地特征,提出符合生态审美的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原则与对策:基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绿地基础条件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将城市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型、生态功能型及生态景观型3类生态绿地,构建生态绿地网络;基于绿地植物群落物种构成、空间布局及绿地功能需求,提出6类自然式植物群落配植模式。旨在为营建高生态效益、高景观质量的绿地景观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