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副词性确认标记词是指方言“有+VP”句式中“有”字,它的语法意义主要是表确认,句法位置固定,几乎能置放于任何时态的语言环境中,起着明显的标记作用。“副词性确认标记”这个概念涵盖了“有”的语法性质、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交际教学法的负面影响,不少学生对语法学习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在陈旧的语法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际又相互脱节,然而“教育语法”能够克服上述缺点。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引入“教育语法”。今介绍“教育语法”的定义和特点,分析如何将“教育语法”应用到实践中,以阐明引入“教育语法”的意义,以期提高语法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法范畴是某种语法意义和表达这种意义的形式二者的统一体;在语法化和主观化的作用下,祈使句的主语。即使是貌似的第三人称,实质上总是第二人称,其谓语动词依据其含义是一般现在时第二人称的形式;“祈使语气”不存在。  相似文献   

4.
韩国语中的连接语尾“ ”具有多种语法意义,通过对“ ”的语义、句法结构的讨论分析,归纳出“ ”的意义及句子成立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自贡方言中语音形式[te24]的意义和用法十分丰富,遵循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变换分析、语义指向及动词的语义特征"等理论,概括归纳出[te24]的7种语法意义,并力求对多种语法意义之间的联系及部分语法意义的演变轨迹作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6.
运用语法化的理论,分析甲骨文中“于”字的语法化过程。“于”在“往/步,于+处所”的语法语义框架中开始意义的虚化,重新分析为“往/步,于+处所”,出现介词化的倾向。这时“于”经常被借用于引进祭祀对象,形成“V+于+对象”的范式,这种格式反过来促进了“往/步+于+处所”中“于”完全介词化。“于”从引介空间到引介时间,最终完成“于”的语法化过程,形成介词“于”分别引进处所、时间、对象的不同格式。  相似文献   

7.
攸县方言中有[k 2ε1]、[t i2ε1]、[k y21]三种读音。[k y21]是受普通话影响而产生的文读音,只用于读书或作报告等情况;[k 2ε1]、[t i2ε1]的词汇和语法语义比较复杂,表示“浪费”、“前往”等词汇意义,具有谓语等多种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8.
“格式”是值得研究的语言现象。文章认为,“格式”的研究可以从微观和宏观、历时和共时等方面进行。从微观入手,分析每一种“格式”的结构、意义和变体等;从宏观着眼,着重研究“格式”的种类、层级和“集”。历时和共时两方面的比较研究,则有助于我们了解“格式”的演变、发展中的继承性和民族性。文章还认为,“格式”不仅有语法的,还有语汇的和修辞的,因此,语法、语汇和修辞“格式”的区别和联系,也是“格式”研究的重要内容。可见,“格式”的研究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前景,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界对“若”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其本义的探析、考释及其演化,而对于其语法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部分研究也主要倾向于描写语法化的轨迹、路径,对其语法化手段机制的解释则更少。鉴于此,我们将从“若”的语源义入手,探讨“若”的语义演变路径、语法化轨迹以及语法化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俄、英语动词的“时”和“体”俄语与英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的斯拉夫语族和日耳曼语族。两者在语法结构上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众所周知,“时”和“体”是俄语动词的两个重要语法范畴。英语有“时”的范畴,但有没有“体”的范畴呢?英语传统语法长期以来将“时”和“体”合二而一,统称“时态”(tense)。所谓“时态”,系指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和表现方式的一种动词形式,由此认为tense包含了aspect。传统语法混淆“时”和“体”这两个不同的语法范畴的主要原因是受拉丁语语法的影响。拉丁语的一大特点是“时”、“体”不分。从拉丁语动词amare(to love)的变  相似文献   

11.
跟英语相比,汉语语法呈现出“意合”的特点,这跟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中国传统哲学总离不开一个经典命题:“天人合一”。梳理了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发展与特点,然后从哲学、思维、语言的关系上考察现代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结论认为,同英语相比,汉语语法具有“意合”特质,这一特质正是中国“天人合一”传统哲学观的映射;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与“人”是一种“构成”关系,汉语形容词、动词和名词三大基本词类也是一种“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语法化研究是当今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向,单向性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假设性研究。本文着眼于日语“とニら”的语法化,通过对“とニらを”“とニらで”“とニらへ”“とニらか”和“とニら”的语义和功能分析,论证其语法化演变过程的单向性。  相似文献   

13.
运用词缀附加在词干上构成新词,是汉语方言的一种构词方法.东安石期土话中的词缀“咑“可从类别、功能及与普通话词的对应三方面进行分析.类别上,“咑“尾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量词词尾;双音节“咑“尾词与普通话词之间有六种对应关系;功能上,“咑“尾不仅是一个构词的后缀,而且它具有附加性的词汇意义及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副+名”或者副词修饰名词,这一现象的研究已经从不承认此语法规则到承认,并从语言现象的功能解释转向语义解释。在总结各种研究思想的基础上,引进邵敬敏先生的观点,从语义指向名词的修饰语素、属性意义,语义指向感情色彩发生转变后的色彩意义、名词的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几方面探讨这一语言问题。  相似文献   

15.
"就"表示事件对时间规律或标准、事物对数量规律的偏离,是表示特例的语法标记。"就"的语法化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首先是从动词虚化为副词,然后副词的意义进一步虚化。  相似文献   

16.
一些词语之间原本没有具体的意义联系,但在网络流行语中就联系在一起了,如"发呆"与"深沉"。可从语义、语法和语用这三个方面对这组词进行对比分析:"深沉"的语义义项多于"发呆"一词,两者在语法上各有自己的特点,而在语用方面都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非常”现象的语法结构、表义、构词能力方面探讨该现象,并以该现象的成因、演变、语法基础、造成的影响加以分析。力求从该现象的不规范到规范,从不认可到认可中找到一个切入点,取得语法界的认同,完善现代汉语的体系,从而让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真正成为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顺手”“顺眼”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以“The Middle Eastern Bazaar““为对象.从及物性对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纯理功能之一概念功能进行分析,以揭示及物分析如何帮助表达以及如何帮助读者理解文章主题。应用于教学上,及物分析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语篇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语气”是表达人际意义的特殊语法资源。分析“语气”是分析说话者之间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了英特网上的一个英文“谈话类”节目的录音并分析了参加谈话节目的听众和主持人之间的互动特征,旨在探讨“语气”如何在会话中反映人际间的地位和权势关系。  相似文献   

20.
语法与训诂     
<正> 在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语法著作是直到19世纪末方才出现的,但这决不能证明“中国人从来不曾发生文法学的观念”。语法是一切语言不可或缺的,语法观念也是一切民族的正常人不可或缺的,否则哪里还会有语言和言语交际呢?僖公元年《春秋》:“夏六月,刑迁于夷仪”,《公羊传》解释说:“迁者何?其意也。迁之者何?非其意也。”《公羊传》的文字足证作者已经明确地意识到主动与被动、一般动词与使动用法等不同的语法意义。 不过,古代的语文学者毕竟没有系统完整的语法理论,也没有严密准确的语法术语,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