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坚定治渍与井灌改善三江平原农业生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荷兰王国为例说明三江平原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关键应在农业生态上下功夫。解除土壤过湿的渍涝治理与通过井灌降低地下水,都具有除害兴利双重作用,是改善农业生态的关键技术。坚定治渍与井灌,建立具有三江平原特色的“排降蓄灌”水利,从而改善农业生态,为三江平原农业开发奠定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三江平原湿地广布,土壤过湿,严重影响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经济发展,为此,应加强研究和治理,解除土壤过湿,渍涝治理,并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实现高度机械化生产,为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三江平原渍涝治理列入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推广指南项目以来,渍涝治理由低湿旱田向坡岗地、高平原发展,向水田、草地、水旱轮作治理发展,向与水利高标准示范区建设,农业高科技园区,涝区改造结合发展。生态建设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等除害兴利结合的工程中引进许多新技术与新设备,显示出不推自广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三江平原渍涝治理通过国家科委、农业部、总局组织“六五”、“七五”、“八五”期问重点科技攻关,取得科技成果,实现了三江平原长期小面积试验到大面积生产应用的重大突破,产生了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经过近几年的追踪调查,现将三江平原垦区部分家庭农场的反馈意见录如下:  相似文献   

5.
渍涝是影响三江平原农业生产的主要方面.解决渍涝的办法,可采用“沟管洞缝”的组合排水法.但由于投资大,时间长,近期不可能大面积实施.近几年来,三江地区,利用旱田改水田,解决渍涝,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垦区大部分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上。由于开发较晚,大部分农场地处江河下梢,加之年降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等特点,使地势低洼的垦区渍涝严重,洪涝灾害已成为该区的主要灾害。1982年,三江平原治理项目正式列入国家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垦区三江平原治  相似文献   

7.
湿地是地球之肾。保护湿地,已取得世界共识。三江平原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有名的湿地。保护三江平原,使之成为地球上健康的肾,改善农业生态,发展经济,保障我国粮食、食品安全,建设重要农业生产基地。是历史与时代赋予三江平原迫切而又长远的两项战略任务。 近几年,对尚存的原生湿地的有效保护研究;计划部分低湿地退耕还湿;并注意在治理开发中尽可能保持或可替代湿地功能等一系列研究说明,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已被提到重要日程。这些方面本文暂不论述,现仅对如何改善三江平原农业生态,提出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一、三江平原湿地开发潜力 三江平原总面积10.89万平方公里,比两个荷兰王  相似文献   

8.
1984年10月27日在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陕西省水利水保厅副厅长毛光启就关中灌溉出现的渍涝灾害问题及治理措施作了汇报。会议根据毛光启同志的说明作出“关于治理关中灌区渍涝灾害的决议”。《决议》已在陕西日报1984年10月30日第二版全文刊登,现微得毛光启同志的同意,将他的发言摘要连同《决议》在本刊上同时发表,希望我省水利水保系统,特别是关中灌区的全体职工和广大群众,积极贯彻《决议》精神,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为治理灌区渍涝灾害,建设有灌有排的高标准区,为我省农业翻番而努力。  相似文献   

9.
三江平原水土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经过50余年的开发,三江平原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由于农业用水在用水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和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特别是近10年来三江平原水稻种植发展较快,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三江平原地下水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对地下水带来影响,也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文章分析研究农业开发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提出实现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苏曦 《陕西水利》2012,(2):169-170
近年来,交口抽渭灌区由于排水工程淤积和毁坏,渍涝及盐碱灾害逐年加重,已严重影响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加快排水系统治理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灌区2011年渍涝灾害成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以供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1.
淮北平原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 损失评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淮北平原除涝减灾综合治理与规划中缺乏主要农作物受涝损失调查与评估基础资料的实 际问题,于2010年9月初区域降雨成灾之际,对受涝区进行主要农作物受涝经济损失调查。依据实 地调研成果,通过综合统计分析推求了不同耕地类型不同暴雨强度下的受涝损失率,在此基础上实现 了对淮北平原受涝经济损失的合理评估。  相似文献   

12.
三江平原经过50多年的开发,不但没有形成一个好的湿地农业生态体系,而且使原湿地生态系统也遭到严重破坏.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建设中既要保护重建湿地生态,又要建设湿地农业生态,发展经济,应消化吸收古今中外湿地生态建设的经验与技术,探索三江平原生态建设的策略与措施,实现三江平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50—2018年历史洪涝灾情数据,选取农业受灾、成灾面积2个指标结合九点二次平滑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及空间聚类技术分析了对中国洪涝灾害农业致灾性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1950—2018年中国洪涝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整体有增加趋势,但是不同区域差异明显,洪涝灾害对农业发展影响较大且未来几年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下去;在空间尺度上,华南地区、东北部分地区和临海城市农业受灾情况较其他地区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储备基地,地下水作为该地区的主要灌溉水源,其动态备受关注。选取三江平原典型区1980、1990、2000、2010及2018年五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探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地下水位埋深的影响和城市化进程、耕地面积变化对流域水均衡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年来水田与城镇用地的面积和周长存在显著的分形特征,稳定性指数由强—弱—强,两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心在近40年内发生明显迁移且迁移方向主要为西南—东北—西南,其直接影响流域水均衡状态。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使得部分地区地下水补给恢复较慢,造成地下水位埋深不同程度地增大。城市化发展对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影响相对较小,耕地面积变化对灌溉回归补给量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构建更准确的三江平原典型区地下水数值模型提供科学依据,为三江平原地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原有规划距今已过30年,远不能适应现代发展要求。结合新的形势,提出了重新编制三江平原综合规划的现实意义、目标设想及主要修编内容。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估与分析研究对于区域水利规划和水资源管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三江平原作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具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同时,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与供需矛盾也日益凸显。为了定量研究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与态势,运用基于变异系数和相对熵改进的TOPSIS方法,对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1984-2011年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东北部地区较高,西南部地区较低;2001年是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变化的时间节点,2001-2011年十年间三江平原一半以上分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发展至中等水平;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灌溉是三江平原及其大部分分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变化的核心驱动因素,鹤岗市、双鸭山市和佳木斯市是推动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演变的主要分区;相比2011年,2017年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关键驱动因素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可为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涝渍兼治农田排水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沈荣开  王修贵  张瑜芳 《水利学报》2001,32(12):0036-0040
涝渍型的农田,灾害发生在雨季,农田先受涝,地表水排除后,由于地下水回降过慢而受渍,因此,作物减产是由涝渍双重作用的结果,在经济评价中,既不能单纯按受涝减产或按受渍减产进行分析,也不能分别将两者造成的减产损失进行简单的叠加。本文介绍了作者对在淮北地区开展棉花涝渍试验成果的分析,论证了以等效淹渍历时作为反映涝渍程度的综合指标的可能性,并提出确定涝渍兼治农田排水设计标准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三江平原水资源承载力与商品粮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平原水资源承载力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阐述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三江平原水资源的承载力现状,提出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模式应基于三江平原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性.并对商品粮基地建设模式开发应遵循的理论与技术路线进行了探讨,对三江平原水资源承载力的保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SPEI的三江平原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监测指标是人们监测旱涝变化情况的重要参数,可为灾害预警、影响评估、应急管理及决策提供依据。基于1961—2014年的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时间序列分别计算不同时间尺度(1月、3月、12月尺度)的SPEI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年、季节和月份干旱强度和干旱站次比的变化特征以及干旱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干旱强度及干旱发生范围总体呈略微上升趋势,夏季干旱强度最大,秋季干旱发生范围最广;空间尺度上,中旱及以上强度干旱发生频次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鹤岗、富锦、佳木斯、萝北、集贤等地,呈从东南向西北增加的特点;三江平原的干旱情况在不同年代呈波动态势,1970年代和2000年代为干旱最严重的年代纪。  相似文献   

20.
徐宗学  叶陈雷 《水利学报》2021,52(4):381-392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城市洪涝问题日趋严重。在对城市水循环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模拟城市洪涝过程,是弄清城市洪涝致灾机理、减轻洪涝灾害和评估海绵城市减灾效果的重要工具。本文从我国城市洪涝现状和海绵城市建设出发,总结了城市洪涝模拟方法,对水文模型、水动力模型以及二者的耦合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城市洪涝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当前与城市洪涝模拟相关的热点研究领域,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