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精准扶贫背景下设计介入扶贫,为贫困地区提供设计解决方案及可持续设计理念,这是近年来设计扶贫亟待解决的问题。设计扶贫要实现精准化效果,必须要进行精准化识别,这对设计介入扶贫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方法结合贫困地区现状分析地域特点和目标群体特征,在阐述设计扶贫识别的概念内涵及价值基础上,针对目前的盲目粗放式设计扶贫,帮扶主体单一、帮扶措施简单、帮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运用AHM分析法、TOPSIS模型分别对设计扶贫目标群体和项目进行精准化识别。结论要实现脱贫目标就必须由粗放式扶贫转为精准化扶贫,对贫困者精准化识别提供具体的推进办法,使资源达到最优匹配让真正的贫困者受益于设计,设计扶贫精准识别对推进设计扶贫工作精细化提供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结合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同时对其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并在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蓬勃发展,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文章就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升服务质量成为吸引游客、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农村区域,加强服务质量的标准化建设不仅能够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能够实现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促进农村旅游经济的有效发展。因此,本文以标准化为切入点,提出了服务设施标准化、服务流程规范化、产品开发特色化、管理机制制度化等策略,旨在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升游客体验和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 -为通过高校乡村扶贫构建农产品品牌形象来促进乡村振兴.方法 -通过调研分析法探讨乡村农产品品牌的设计现状、问题,以及问题出现的成因,总结出相对应的设计策略.结果 -通过探究乡村农产品特色地域文化,对农产品品牌的精准定位,提升其内涵,重新设计农产品品牌形象等策略可以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结论 -通过完善农产品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究荣昌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DE导向下,如何聚合陶产业的利益相关者,驱动荣昌陶艺术和经济的双重引擎价值功能,实现陶产业的复兴和繁荣。方法通过分析荣昌陶的人文艺术价值,参照国内陶瓷产业发展高地放弃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路线,借鉴三重螺旋理论基础衍生出的四重螺旋模式,从产学研的角度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功能。结论单向度的产业主导及工业陶的定位,为荣昌陶的复兴之路蒙上阴影,行政主导的唯经济论不利于非遗项目的恢复和发展,只有聚焦艺术陶和营造陶文化艺术的生态环境,才有利于荣昌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调研与网站调查法,调查保定市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并针对保定市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国家提倡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成果相衔接的大背景下,为防止后扶贫时代\"返贫\"的发生,从精准扶贫的视角,探究设计扶贫的相关研究,寻求符合新型农村贫困区发展规律的设计扶贫创新服务建设机制.方法 归纳整理了现有的设计介入扶贫工作的相关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相关政策措施、研究理论、实践案例等现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结论 通过研究设计如何介入农村贫困地区建设,实现了当地各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完善了新农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制度,提升了农村社区内在发展能力的方式,巩固了现有脱贫成果,为新农村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策略和建议,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在农村地区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SS)的研究发现,与2013年相比,我国农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以及在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养老保障等分领域的满意度在2019年显著上升,而在休闲娱乐、社交生活、医疗保障这三个领域的满意度有所下降。通过对农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与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发现,无论在2013年还是2019年,农民对社会公平、社会信任、生态环境、政府工作的感知和评价对其主观生活质量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效应远远超过收入、职业、教育等个体社会经济因素和性别、年龄、婚姻等人口学特征因素。因此未来应重点改善包括社会公平和社会信任在内的宏观社会环境,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主观生活质量,并将主观生活质量纳入到脱贫质量和乡村振兴质量的指标体系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当下设计专业参与贫困地区以特色文化产业带动精准扶贫的产学研模式展开分析。方法结合设计产学研的新形式以及设计参与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的新模式,基于典型的\"三重螺旋\",构建纳入\"文化持有者\"在内的\"四重螺旋\"协同创新模式,讨论文化持有者、学术界、政府和产业在合作中的角色与优势,并以\"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为案例,探讨其协同创新网络机制与模式的构建方式。结论通过将文化持有者纳入产学研网络,激发他们的脱贫主体性,创建其与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协作关系,培养出一批掌握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语言的新型手艺人,有助于他们融入全球化的商业与社会创新网络,有效地实现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影像采集地方知识的方法,构建可供设计及研究的快速学习影像平台。方法对传统地方知识学习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以影像作为工具进行快速学习地方知识的方法及优势,以湖南大学\"新通道·呼伦贝尔\"实践项目为例,建立以人作为快速学习的对象及构建知识网络的结点,对快速学习地方知识方法进行验证。结论通过实地探索地方文化,运用影像工具采集地方资源,整合形成可快速学习的地方知识平台,获取更有针对性的特色文化产业研究依据,为不同群体提供多元创新及研究支撑,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河池瑶族特色产品的包装设计。方法为更好地对瑶族特色产品的包装进行地域性创新设计,从同质化严重、缺乏瑶族特色、设计粗糙简单三个方面,分析河池地区产业扶贫中特色产品包装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瑶族特色资源(风景名胜、服饰文化、民间艺术、民族信仰及婚俗文化等)为特色产品包装设计的设计源泉和灵感来源,充分利用这些地域性资源进行元素提炼和设计,并结合包装内容物的特点和要求,解决精准扶贫下瑶族特色产品包装的创新设计问题。结论使用河池地区瑶族的特色资源对产业扶贫的产品包装进行创新设计,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对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将为地域性特色产品包装创新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配合各地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使精准扶贫更富有活力,让各类乡村再造能拥有艺术设计的审美,响应打造美丽乡村的号召,同时与旅游发展相互融洽,提供更多乡村发展可能性。方法通过借鉴日本20世纪著名的大分县\"一村一品\"乡村设计活动的经验,运用艺术品牌设计的方法,促进中国乡村品牌设计差异化,以及特色农产品的设计开发。将历史文化开发、品牌设计开发和当地产品相结合,邀请各类艺术家丰富乡村艺术创造可能性。结论将艺术设计注入乡村发展的路径,能够加强乡村文化精神建设,并唤醒当代城市人的乡愁,吸引乡村人才回流,提供乡村内就业岗位,缓解乡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突出问题,最终助力振兴乡村经济。同时为重点扶贫乡村提供了文化创意发展脱贫的可行性参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湖北恩施地区西兰卡普的可持续设计策略。方法 分析隐身于贫困乡村的西兰卡普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其进行设计转化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对湖北恩施地区西兰卡普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梳理其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传承主体和市场竞争方面的典型性困境与原由;以设计赋能传统手工艺作为设计扶贫的重要手段,基于西兰卡普所面临的困局系统性地提出其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策略。结论 在设计扶贫中,应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合作的再创新机制,注重强化造血能力,塑造地域名片,围绕当代消费需求,结合数字化技术进行展销模式、产品供给的升级和创新设计,并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总之,系统性地对西兰卡普进行设计赋能,是西兰卡普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效力并助力当地贫困乡村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设计介入教育扶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人才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长远来看,强化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是解决乡村建设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探讨教育扶贫问题,构建设计介入教育扶贫的具体方法以及设计出具体的案例。方法对农村地区儿童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找出问题,并依据问题应用社会创新设计的相关理念进行设计创意。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使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能够产生互向价值并促进共同发展。结论设计能够对农村儿童所处的各种关系进行调整,使其断裂掉的影响其学业进步的各种联系得以重新的连接,在对社会现有资源的创造性重组过程中,实现城乡儿童的互相价值,促使其融合发展。通过设计所建立起来的学习共同体,一方面能够促进农村地区儿童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能为教育扶贫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精准扶贫战略下羌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在精准扶贫战略下,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开发的实现策略。方法通过调研四川羌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的现状,结合四川羌族地区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等实际情况,探讨创意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实践机制。结论四川羌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应从意识、组织策略和工作模式3个层面进行开发研究,分别是强化精准意识,树立文化生态观念;强调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院校、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强调引入创意阶层进行设计的多元交互协作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