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概述 经原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批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共29个单位,组成2001版抗震规范的修订编制小组,参加人数共51人,于2007年1月召开第一次全体成员工作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修订大纲,开始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全面修订工作。  相似文献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局部修订的内容,包括汶川地震灾区设防烈度、山区建筑抗震、建筑结构抗震体系、楼梯间抗震设计、村镇民居抗震等的新规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主要特点,保持与原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的延结性,适度提高结构抗震安全性,强调建筑方案要符合抗震设计要求,扩大了规范适用的结构体系,并向基于性能要求的抗震设计迈出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4.
2008年7月3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局部修订,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局部修订的条文及具体内容,将刊登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网站和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  相似文献   

5.
中国《钢结构设计规范》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的编制和历次修改的过程,并对若干重要内容在历次版本规范中的发展进行概述,包括设计方法、钢结构材料、结构分析、疲劳验算、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轴压构件的弯曲稳定、轴压构件的弯扭稳定、压弯构件的平面内稳定、压弯构件的平面外稳定、受弯构件腹板的局部稳定和屈曲后强度、受压构件腹板的局部稳定、受压构件的计算长度、节点及其计算、钢管结构和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等内容。分析表明:我国规范与国外规范相比已毫不逊色,且具有明显的特色。同时还分析了我国规范取得了进展的原因,对我国规范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展望,对主要修订内容提出了建议。参13  相似文献   

6.
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简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要介绍新抗震设计规范对 89抗震设计规范的改进 ,包括 :新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场地类别划分 ,长周期和不同阻尼的设计反应谱 ,双向扭转计算和新的变形验算要求 ,抗震概念设计的进一步补充 ,放松框架柱轴压比要求的构造 ,抗震墙约束边缘构件的设计 ,以及筒体结构、高层钢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和多层建筑减震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水利水复科学研究院主编,全国有关设计,高等院校参加协纺的《水工建筑物抗震规范》的修订已完成报批稿。《新规范》在充分肯定我国第一本《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编制原则,设防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水工抗震学科的发 及近年来国内外历次强震中水工建筑物震害实例,而对设防计算水准,抗震分析方法,安全判据准则,建筑物类型和适用范围等方面都做了重大的修改。  相似文献   

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 89)已完成修订的征求意见稿。本文简要介绍了关于钢结构房屋的修订内容。  相似文献   

9.
《工程建设标准化》2008,(4):27-33,59
现批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局部修订条文,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其中,第3.1.1、3.1.3、3.3.1、3.4.1、3.7.4、3.9.2、3.9.4、3.9.6、4.1.8、5.4.3、7.1.2、7.3.1、7.3.6、7.3.8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  相似文献   

10.
根据建设部建标 [2 0 0 1 ]1 56号文的通知 ,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 0 1 1— 2 0 0 1 ,以下简称新规范 )将于 2 0 0 2年 1月 1日起施行。目前 ,新规范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许多设计人员在学习后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 ,向抗震规范  相似文献   

11.
田化 《福建建筑》2011,(9):34-36
近几年来,各地频发地震甚至超过设防烈度的强烈地震,为此我们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政府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如何做好城乡抗震防灾建设,把震害带来的各种损失降到最低,2010年5月政府发布了新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通过对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学楼的结构设计,探讨了修订后的新规范与旧规范的部分区别...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关于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规定的编写背景,及其与其他国家规范的相关规定的区别。论述了结构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剪重比)与设防烈度、场地特征周期、结构周期、振型、阻尼比等参数的关系。列举了位于不同地区(沿海和内地)、不同高度的超高层建筑设计,说明由于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不同,计算的楼层地震剪力系数、层间位移及墙、柱等构件轴压比也会不同。结构对地震作用与风荷载的反应不同,设计应区别对待。只要设计合理,大多数结构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可以满足规范要求。对一幢超高层建筑结构进行全面剖析,综合比较,论证了各类参数之间的关系,证明我国规范关于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规定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基础隔震技术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将基础隔震结构作为本科毕业设计题目的实施过程 ,总结了实施过程的重点、难点。四轮的毕业设计指导实践证明 ,无论是理论的深度 ,还是具体过程的可操作性 ,将基础隔震技术作为本科毕业设计题目都是可行的 ,更重要的是这个设计题目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先进的减震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相似文献   

14.
The concept of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 originated several decades ago and has been evolving since. PBD in its current form aims at achieving one or more predicted performance levels after pre-defined hazard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fundamentals, evolutions and the current practices of PBD for bridges. The review starts with damage states proposed by researchers, design criteria used in different jurisdictions, along with loss estimate methodologies. The code review covers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New Zealand, China, Japan and Europe. A case study is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various design codes. Among the reviewed codes, the Canadian Code (CSA S6-14) has the most stringent criteria. Apart from reviewing current practices, challenges are also discussed. Most design codes quantify the damage of columns but are not clear on the damage states of other components (e.g. foundations, joints). Bridge damage states are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residual vertical load capacity after earthquakes, which pose difficulty in predicting traffic interruptions. To address this issue, this study suggests a vertical load capacity factor, which needs to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in future research. At the end of the review, damage avoidance designs are briefly discussed, which are expected to further improve seismic resistance of bridges.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编制和历次修订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回顾。TJ 7-74《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是我国地基基础设计的第一本规范,打破了一直沿用前苏联HNTY 127-55规范的历史。GBJ 7-89规范在TJ 7-74规范遗留问题深入研究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修改工作,内容上更加完整,与我国其它规范同步引入概率极限状态设计的术语和设计表达。GB 50007-2002规范进一步明确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两种极限状态的使用范围和计算方法;强调地基基础设计按变形控制设计的原则;同时学习和研究了国际上先进标准规范的内容,对规范整体内容进行了调整,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标准规范的接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正在进行新的修订工作,针对目前国内高层建筑以及地下空间利用的需求,对大底盘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抗浮设计、复合地基设计等内容充实、补充和完善。每一次的修订工作都对规范进行增补内容,有助于提高我国地基基础设计水平,促进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参3  相似文献   

16.
基于汶川等地震震害、地震响应、震害机理、安全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从4个方面论述了《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修编中有关地基和土石坝抗震设计的进展。1抗震设防标准及基本原则:调整了抗震设计标准和设计地震的确定方法;对特别重要工程按最大可信地震校核不发生库水失控下泄灾变安全裕度;一定情况下设计地震反应谱的确定需要考虑地震近场效应、上盘效应及频谱不平稳性等;对抗震甲类工程抗震设计需制定防震减灾应急预案;规定了土石坝地震反应谱,取加速度最大反应谱值max?=1.60,对应的阻尼比为20%。2场地与地基:调整了工程建设场地分类方法,场地土类型由4类调整为5类,场地类别划分更为详细;对标贯击数判别液化方法中的液化临界标贯击数计算公式进行了调整,并修订了考虑上覆有效应力影响的标贯击数校正公式。3土石坝抗震计算与安全评价:扩充了抗震计算的内容要求,规定抗震计算包括抗震稳定计算、永久变形计算、防渗体安全评价和液化可能性判别等内容;扩大了要求采用动力法进行地震作用效应分析和安全性评价的范围,规定对设计烈度Ⅶ度且坝高150 m以上,设计烈度Ⅷ、Ⅸ度且坝高70 m以上,地基中存在可液化土层等3种情况,应同时进行基于有限元法的动力分析,对覆盖层厚度超过40 m的土石坝宜进行动力分析;补充了对土石坝地震作用效应进行动力分析的原则要求,包括本构模型选取、计算参数确定、残余变形计算、稳定分析要求等;补充规定了根据动力法成果对土石坝的抗震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的原则要求。4面板堆石坝抗震工程措施:主要根据紫坪铺大坝设计、建设及震害经验,增加了针对面板堆石坝的抗震工程措施,包括坝体地震变形控制、坝顶及其附近坝坡防护、面板及垂直缝抗挤压、水平施工缝抗错台及接缝细部构造设计等。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比,分别从抗震设计的基本思想、设计地震动参数、地震反应分析和计算方法、构造细节等方面对这两本规范进行了比较,并指出了今后我国各行业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宜逐步统一.  相似文献   

18.
宗锋 《山西建筑》2007,33(18):14-15
结合工程设计和实践经验,分析了多层砖房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科学布局建筑平面和立面、砌体房屋的总层数和总高度、砌体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等方面详细地探讨了多层砖房抗震设计要点,以保证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9.
宋晓凯 《山西建筑》2007,33(6):282-284
分析了桥梁震害及产生原因,着重介绍了拱桥的震害形式,并从设计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桥梁抗震设计中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分析比较了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公路工程抗震规范》,从而为桥梁的抗震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