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倩 《山西建筑》2007,33(22):25-26
通过对“建筑现象学”原理的阐述,对建筑现象学四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当代的城市居住中,如何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好城市统一性与建筑协调性的问题,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价值。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末,现象学理论和方法被引入建筑领域。在建筑现象学研究中,可粗略分为主要受海德格尔存在论现象学影响的一支和受梅洛一庞蒂知觉现象学影响的一支。诺伯格-舒尔茨在80年代的一系列著述,以及建筑历史研究领域里弗兰普顿和“艾塞克斯学派”成员等的研究显示了前一种方向;在建筑设计领域,霍尔、帕拉斯玛等讨论建筑知觉、体验和设计的关系,明显以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为其理论基础。此外,建筑师卒姆托等也在实践和创作中显示出现象学的思想与方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建筑现象学也一度成为国内建筑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相似文献   

3.
4.
韩茜 《城市建筑》2023,(21):128-134+141
一张照片中表现出的时空不对称,暗示了斯蒂文·霍尔对建筑的理解与追求。文章通过整理并归类霍尔的重要理论著作和建筑思想中的几对概念,反思霍尔的建筑现象学,发现一般观念中对于霍尔“受梅洛-庞蒂影响”并逐渐转向“知觉现象学”的标签式解读存在严重的片面性;霍尔的建筑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完成了“类型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知觉现象学”的转化,并有了回归“存在主义现象学”的倾向,并提出在理论研究中应整体看待建筑现象学的思路。最后,文章依托霍尔的谈话,反思现象学在建筑领域发展中有可能打开建筑设计过程“黑箱”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刘全 《中外建筑》2007,(6):8-41
文章首先介绍了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分类;然后分析了美国当代建筑师斯蒂文·霍尔的建筑理论,从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入手解读其实践作品与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梁雪  王莹 《世界建筑》2012,(4):114-117
本文结合斯蒂文·霍尔新近出版和完成的书籍与作品,分析近年来他在现象学研究中新的进展,其中重点探讨了多孔性、浓缩和锚固概念,并探讨建筑现象学对当代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剑云 《新建筑》2009,(6):20-25
建筑本体的建构性问题属于科学的范畴,而建筑的目的性属于哲学的范畴,建造能力不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曾经是建筑学的主要问题;而当代建筑科学发展所带来的主要问题则是近乎无限的建造能力如何与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也就是如何用建筑来调整人类在自然界存在的方式。古典建筑是人类社会宇宙观的表达,而现代建筑的价值呈现出矛盾的两个方面,其一尊重所谓科学,以物的管理代替人的管理;其二,倡导所谓人民、社会和生活等反主流价值,这类建筑成为商业化的工具和标志。穆科特的住宅建筑呈现出人在自然中的另外一种存在方式,这或许暗示了当代建筑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黑河,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曾多次因中俄间贸易等原因而兴起,也曾因战争等原因而衰败;其建筑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形成了独特的风貌。文章从黑河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出发,研究历史文化对黑河市当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几个典型的历史文化建筑入手,分析黑河市当代建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当代建筑市场发展对建筑教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当代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几个趋势,并且结合作者本人的学习工作经验,阐述了新一代建筑系老师、学生在建筑功能、环境观、设计手法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时,如何看待问题并认清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李畅  杜春兰 《新建筑》2014,(6):136-139
当代城市景观在以空间生产为主导的快速城市化下,由地域和文化的融合转为全球化的时空分异。现象学的出现反映了城市环境中主体的失落和缺失,是对城市象征资本生产和消费的批判。在全球化宏观叙事下城市景观符号的生产和消费中,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超空间"的城市场景,以及视觉化的知觉系统导致城市体验中"场所精神"产生消解。因此,以现象学方法重构新的都市生活体验成为一条颇有意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一、世界走向与中国语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以比人们想象更快的速度融入世界。谈中国建筑的现状,三方面的背景是关键:其一,是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进程,它带来了每年27亿平方米(2012年)、即将近世界一半的建筑规模。其二,是复杂多变的文化背景。当前,尽管西方文明已“从高峰滑落”,但它经历两三百年发展而形成的、比较完整的价值体系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文明,长期以来却面临传统价值体系已“被解构”,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能建立的尴尬状况。  相似文献   

12.
建筑现象学的哲学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哲学中的现象学是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建筑现象学,就是要去探求建筑的本质,认识建筑的意义.建筑设计过程是发现与创造相结合,即,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过程.建筑师应该具有强烈的场所意识,深入发掘环境的场所精神,在创作中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最终达到建筑与生活环境的完美融合.建筑现象学的意义,在于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观点,一种作为建筑师应该具有的“场所意识”,能够帮助我们对人、建筑、场所之间关系有一种本质把握,在创作中树立基于发现的整体观念.本文作者首先在第一部分,进行了对现象学与建筑现象学的理论阐述: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及其他的现象学及存在主义现象学原理;从现代建筑中的建筑现象学式的探索到诺伯格·舒尔茨和斯蒂文·霍尔等的建筑现象学理论.在第二部分,本文试图从自然场所、人为场所、特性与空间这几个方面,通过探讨分析,阐述如何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原理实现在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相似文献   

13.
14.
邹青 《世界建筑》2020,(11):78-80+132
从时间和历史进步的视角,论文将建筑现象学的兴起追溯至自1960年代以来西方建筑从现代主义转向后现代思维中所起到的关键影响力,并着重考察了建筑现象学所经历的从关注于身体对建筑和环境的直接体验,到移情体验的情感投射,再到抽象的心理分析(体验更加深刻和抽象的建筑内容:形式和空间),直至参与到后现代和后结构主义以经验史学和现象学自主性理论对正统现代主义的批判这一历程。论文第一部分从"书写-视觉语境""建筑师-历史学家""身体经验-技术体验" 3个方面阐述并分析了现象学哲学对后现代风格影响的过程。第二部分概述了从1990年代以来今日建筑现象学理论与建筑教育的发展状况,提出其面临的有关于"调和与困境""自主与回归"等现实的问题,为当代建筑现象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就胡塞尔现象学而言,现象学对后世的影响,包括对建筑思想的影响主要是在方法的层面上。这一通过胡塞尔现象学方法而产生的影响大致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在反思的目光中的描述分析;对直接性的强调;排除价值判断和理论成见的现象学还原;现象学的本质直观。胡塞尔现象学也在内容的层面上与建筑学发生关联,这是由现象学方法的实施所必然导致的。建筑现象学要从事的工作,应该是对人类建筑活动的现象学描述分析。它本身不是建筑术,不是艺术或技术,但却是确切意义上的建筑学。  相似文献   

16.
钟俊 《四川建筑》2009,39(1):41-43
在后现代主义建筑中,由于现象学的引入导致了建筑设计方法论的新的探讨和思考。面对各种哲学流派和建筑流派,现象学对于建筑设计的运用究竟该怎么样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正是值得现在正在进行大量建设和发展中的中国建筑师和学生进行思考的又一创作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现象学方法论的发展为背景,针对建筑现象学与叙事学研究内容的相关性,分析比较了两者的关系。基于现象学理论,通过设计实践和交叉学科研究,说明了建筑叙事内在的要素属性以及哲学根源。从建筑的材料感知、空间体验、氛围意义三个方面入手,探讨空间叙事是否有助于建筑与个体意识的联系,并使建筑现象学走向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8.
陈莉 《四川建材》2016,(4):130-131,138
哲学现象学是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之后被建筑学领域所吸收应用,成为建筑现象学。本文从哲学现象学、感知现象学到建筑现象学对感知现象学的应用和继承关系进行梳理,并对已有建筑设计作品中的现象学精神进行发掘、分析,从而表明了基于知觉现象学下的建筑设计手段能够使人在知觉体验中获得更为深刻的空间感受,使建筑设计中融入对建筑本质的理解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日本建筑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源头。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玄学思想体系,剖析了日本现代建筑思想根源。在比较和寻觅中,探求日本现代建筑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玄学思想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正>建筑奖能够直观反映出获奖作品所彰显的价值立场,中国建筑长久以来在国际建筑奖中处于缺席地位,直至新世纪之后,中国建筑师才开始在国际建筑界崭露头角。WA中国建筑奖关注于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成立10余年间见证了中国第四代建筑师群体的崛起。2014年中国建筑奖的扩容则折射出中国当代建筑发展多元化与复杂化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