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脂肪酶的不稳定性和高昂的价格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对脂肪酶进行固定化是增强其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的一种关键技术。固定化材料的选择和开发是改进脂肪酶固定化工艺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围绕酶的固定化载体,对无机、有机、复合载体等固定化材料进行了归纳,综述这些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固定化所用材料的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2.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资源来源广泛、具有生物安全性,在材料、食品、化工等领域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首次尝试采用经表面活化的甲壳素为包埋材料对产腈水解酶的G. intermedia游离细胞进行固定化,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选取甲壳素质量分数3%,三聚磷酸钠质量分数7%,固定化时间5 h,固定菌体浓度为20g/L时催化活力达到最高。对固定化细胞的催化应用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固定化细胞对4-氰基吡啶转化反应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pH值为7.0;最适底物浓度为125mmol/L,最大产物耐受浓度为400mmol/L,均明显优于游离细胞。探索了将制备的固定化细胞直接应用于4-氰基吡啶生物转化合成异烟酸,固定化细胞可重复利用14批次,而相应游离细胞仅为3次。  相似文献   

3.
食品化工生物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酶制剂、生物反应器、生物传感器及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等生物技术在食品化工中的研究现状和应用以及在食品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4.
从化工废水处理进展研究出发,设计了一种固定化微生物折流式填充床处理化工废水工艺方案;对其中的工艺原理和一体化设备设计做了详细介绍,并说明了工艺特点;特别是对一体化反应器提供了结构简图,同时通过实施例来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5.
吸附-包埋法制备固定化原油降解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VA-海藻酸钠复配包埋固定化过程中分别加入活性炭、硅藻土、淀粉等吸附剂对固定化微球进行改性,以提高对胜利原油的降解效果。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PVA质量分数、CaCl2质量分数、吸附剂质量分数及反应时间对固定化微球原油降解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制备条件,测定了固定化微球的弹性系数、破碎率和渗透率,并进行了BET和SEM表征。结果表明,将活性炭等吸附剂与传统的包埋材料联用,可以制得具有较好弹性、渗透性和较低破碎率的固定化微球。固定化微球的原油降解效果均明显优于游离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某些生物工程中的若干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例如酶的修饰与改造,固定化酶,模拟酶,酶的遗传设计等。由于生物工程的进展使化学工业面临新的挑战,对化工生物技术的特点,生物催化剂在化工氧化体系中的应用,模拟细胞色素P450对有机物的氧化应用等也进行了适当探讨。  相似文献   

7.
以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进行果胶酶与纤维素酶的共固定化。对固定化过程中戊二醛浓度、加酶量、固定化时间、pH等条件进行探讨,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固定化条件。结果表明:以0.40 g壳聚糖微球为载体,在果胶酶与纤维素酶质量比为3∶1的前提下,总加酶量40 mg,以2 mL 8%的戊二醛交联固定化2 h,固定化pH为4.5,制得的共固定化酶活力最佳。  相似文献   

8.
屈建海 《工业水处理》2014,(10):81-82,87
为改善废水资源回用率低的现状,某尼龙化工有限公司采用"固定化微生物曝气滤池(3T-BAF)+混凝沉淀+砂滤+消毒"的处理工艺对尼龙化工生产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并回用。结果表明,该工艺运行稳定,产水各项指标均满足该公司对回用水的要求,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
探索磁性纳米Fe3O4协同海藻酸钠固定化桑叶多酚氧化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固定化条件,并采用电镜技术对固定化桑叶多酚氧化酶进行形态观察.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固定化条件为:按质量比3∶5加入磁粉纳米Fe3O4到4%海藻酸钠溶液里,在质量分数为1%氯化钙中包埋1.0h,再用质量分数为1.5%戊二醛交联1.5h,此条件下的酶活回收率为93.44%.通过与非磁性的海藻酸钠固定化酶的对比,磁性纳米Fe3O4复合海藻酸钠固定化酶包覆良好,酶活回收率提高了7.84%.  相似文献   

10.
固定化黄孢原毛平革菌木素过氧化物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黄孢原毛平革菌来源的木素过氧化物酶固定化试验,筛选出固定化效果较好的XAD7HP大孔树脂,研究了其固定化条件。结果表明,当树脂1.0g,酶液pH4.5,加酶量87.2U,吸附温度25℃,吸附4h,戊二醛质量分数0.2%,戊二醛处理时间120min,可获得最佳的固定化效果,固定化酶活力可达到16U/g(对载体)。  相似文献   

11.
城市污水生物膜法处理化学除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活污水污染负荷已超过工业废水污染负荷,处理工艺的优化就成为当今城市污水处理的重要课题。采用生物膜处理工艺对城市污水进行生物处理和化学除磷,通过为期一年的试验表明,考核的主要污染物指标达到GB18918-2002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验对比,优选出高效复合絮凝剂,并对复合絮凝剂混合速度、反应时间及加药次序进行实验研究,提出絮凝剂合理工艺方案.经现场试验,复合絮凝剂能有效净化油田污水.  相似文献   

13.
刘海星  沈伟 《净水技术》2011,30(3):61-66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城市污泥好氧堆肥对绿化土壤化学特性、香樟树生长、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试验共设6个处理过程,CK代表对照处理(供试土壤),施用10%、15%、20%、25%、30%的污泥。结果表明:随着污泥比例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明显增加,pH值明显降低。空白处理中含有的铜、锌、铬、铅随着污泥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步升高,锌和铜的含量增加最为明显。香樟在污泥25%、30%比例时,叶绿素含量、株高达最大值。香樟树对锌元素有较强的富集作用,对铜的吸收仅低于锌。总体而言,污泥施用后,可明显提高绿化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全磷含量。  相似文献   

14.
生物造粒流化床脱氮除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生物造粒流化床对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效果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生物造粒流化床对TN、NH3-N、TP的去除率分别达53.5%、41.6%和95.1%。氮的去除可以用微环境理论来解释,而除磷主要通过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15.
聚合氯化铝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依华 《广州化工》2012,40(11):153-154,192
以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原水为实验对象,以市售液态的聚合氯化铝(PAC)为絮凝剂,对其进行混凝实验,进而得出该市售液态的PAC对城市生活污水中COD、NH3-N、TP、SS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烧杯摸索最佳的投加条件,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生产实际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6.
以宁夏某煤化工园区内各企业排放的经处理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排放标准的污水为研究对象,根据煤化工污水的特点,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以生物强化稳定床-两相MSBR池-臭氧氧化塔-SBAF反应器为主体工艺的设计方案。最终达到污水全部回收利用的目的。详细介绍了该工程工艺流程及工艺特点。  相似文献   

17.
分别采用微生物法和化学絮凝法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微生物法对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和生物需氧量(BOD)的去除效果比化学方法好,最佳投加浓度和处理天数分别为3%和8 d,而化学絮凝剂法对总磷(TP)和悬浮物(SS)的处理效果优于微生物法,最佳投加浓度为10%,处理4 h。在污水处理设计中,必须针对不同性质污水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微生物法与化学法复合处理生活污水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连续微滤管式膜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工业化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微滤膜过滤技术和生活污水后处理相结合,开辟了生活污水深度处理新方法和污水利用新途径,使生活污水资源化工业化利用成为可能。对一次微滤管式膜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工业化试验进行了详细论述,分析讨论了各种试验数据,证明了微滤膜过滤技术应用于生活污水后处理技术可行。同时在试验中还发现,试验所用微滤膜处理效果,可以达到超微滤膜处理同等效果。  相似文献   

19.
演结合工业曝气的过程,首次提出了纳米二氧化钛纤维修饰工业废弃的空心玻璃漂珠的方案,模拟曝气反应的条件,进行光催化试验分解甲基橙溶液有较好的催化效果,并且具有很好的再生性以及大幅度降低操作成本。采用光催化分解甲基橙的试验来检测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并对制备条件、加入量以及光源等条件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20.
World phosphorus (P) resources are limited and may be exhausted within 70?C175 years. Therefore recycling of P from waste materials by chemical or thermal processes is important.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recycled P products from sewage sludge and animal wastes as P fertilizer. Four products were obtained from chemical processes, three magnesium-ammonium-phosphates (MAP) of different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and a Ca phosphate precipitated from wastewater (Ca-P) and four from thermal processes, an alkali sinter phosphate (Sinter-P), a heavy metal depleted sewage sludge ash (Sl-ash), a cupola furnace slag made from sewage sludge (Cupola slag) and a meat-and-bone meal ash (MB meal ash).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products as P fertilizers compared with triple superphosphate (TSP) and phosphate rock (PR) was determined in a 2-year pot experiment with maize (Zea mays L., cv. Atletico) in two soils with contrasting pH (pH(CaCl2) 4.7 and 6.6). The parameters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were P uptake, P concentration in soil solution (CLi) and isotopically exchangeable P (IEP). MAP products were as effective as TSP in both soils, while Ca-P was only effective in the acid soil. Sinter-P was as effective as TSP in the acid soil, while Cupola slag was in the neutral soil. The products Sl-ash and MB meal ash were of low effectiveness and were comparable to PR. The effect of the fertilizers on IEP, but not on CLi, described their effectiveness. Recycled P products obtained by chemical processes, especially MAP, could be directly applied as P fertilizers, while products such as Sl-ash and MB meal ash are potential raw materials for P fertilizer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