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碳化混凝土再碱化影响因素及其耐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混凝土碳化机理,通过电化学方法对碳化混凝土进行再碱化试验,研究碳化混凝土再碱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耐久性.试验结果表明,电流、外加电压及再碱化时间对碳化混凝土再碱化有明显影响;而外加荷载对其影响尚未明确,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6.
对再碱化修复技术耐久性理论模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凝土碳化是引起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锈蚀的主要原因之一.再碱化应用电化学和电渗原理,恢复钢筋周围混凝土的高pH值,使钢筋重新钝化,以达到防止钢筋锈蚀的目的.在对再碱化后混凝土中碳酸钠的反向扩散过程进行合理简化的基础上,利用菲克第二定律建立了再碱化后混凝土的耐久性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7.
8.
对国内外使用的再碱化技术研究试验方法作了归纳总结,按原理对其进行分类,并介绍了不同的试验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试验方法的试验结果进行全面的对比,并据此对两类试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处与各自优劣,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了阳极电解液对碳化混凝土再碱化效果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再碱化过程中混凝土抗压强度、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及腐蚀电位与总电量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锂的碱性溶液作为阳极电解液比钠的碱性溶液好;电化学再碱化处理能使碳化混凝土中的碱性和钢筋自然电位恢复到碳化以前水平,使活化钢筋重新处于钝化状态;再碱化过程中混凝土性能劣化与... 相似文献
11.
为了从本质上解释再碱化技术对碳化钢筋混凝土的修复机理,通过1个隔绝外界空气和电解质溶液的模拟混凝土/钢筋界面,利用拉曼光谱技术实现了对碳化钢筋混凝土再碱化修复过程中腐蚀产物成分变化的实时检测.结果表明:经过强加电流式人工加速腐蚀钢筋后,腐蚀产物主要成分为绿锈.在再碱化修复过程中,2个反应同时发生:绿锈被还原为氢氧化亚铁(Fe(OH)_2),并转变为四氧化三铁(Fe_3O_4).酚酞显色试验结果和Fe_3O_4的生成证明了再碱化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混凝土的碱性.电化学检测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再碱化技术可以有效减小钢筋的腐蚀概率,降低钢筋的腐蚀活性并使之达到中等程度,但是并没有使钢筋再钝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电化学测试对阳离子型醇胺缓蚀剂在模拟混凝土孔隙液中对Q235钢的缓蚀机理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醇胺类分子最高占有轨道位于N原子周围,最低未占轨道位于O原子周围,这种分布可使缓蚀剂在金属表面形成多中心吸附,使缓蚀剂分子在金属表面的吸附更加稳定;4种物质的缓蚀率大小为:N,N-二甲基乙醇胺二乙醇胺正丙醇胺乙醇胺,且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在等温等压下,N,N-二甲基乙醇胺、二乙醇胺、正丙醇胺与乙醇胺都能自发地吸附在钢筋表面,其ΔG0分别为-22.256,-23.644,-20.920,-18.910kJ/mol,为单分子层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13.
将电化学再碱化应用于火灾受损后的混凝土结构,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再碱化对火灾受损后中性化混凝土碱性环境修复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对再碱化修复过程中各离子的迁移状况进行了研究;推导了各离子迁移数的理论模型,得到了再碱化过程中OH和Na+浓度比与其迁移数的关系,并对再碱化修复过程中的导电原理做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电化学再碱化对中性化混凝土碱性环境的修复机理是电解、电渗、扩散和毛细管虹吸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研究为实现电化学再碱化的控制提供了基础性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以醇胺类缓蚀剂为电解质的电化学再碱化修复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醇胺类缓蚀剂辅助电化学再碱化修复碳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可行性.采用电化学测试技术及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乙醇胺及二甲基乙醇胺缓蚀剂在混凝土中的迁移以及在含有2g/LNaCl+0.01mol/L NaOH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模拟体系中的缓蚀效果.结果表明:在2A/m2恒电流密度形成的电场作用下,2种缓蚀剂通过30mm厚混凝土的速率明显高于未通电情况,即电场对醇胺类缓蚀剂的迁移扩散过程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乙醇胺及二甲基乙醇胺浓度的增大,其缓蚀效果也逐步提高;相同浓度下二甲基乙醇胺表现出更优异的缓蚀效果,在浓度为0.04mol/L时其对Q235钢筋的缓蚀率达95.78%.二甲基乙醇胺的存在加快了电化学再碱化后钢筋腐蚀电位的正移,钢筋腐蚀电流密度更小,明显地改善了电化学再碱化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