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开展云南某氧化铜矿石选矿试验,对有代表性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①矿石铜品位为0.75%,氧化率高达92.00%,伴生银含量为23.20 g/t,主要铜矿物为孔雀石(蓝铜矿)、含铜褐铁矿和假孔雀石,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和白云母。②矿石原岩由石英岩质角砾岩、岩屑角砾岩、岩屑石英砂岩等组成,主要为浸染状构造和脉状构造,主要结构为填隙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角砾状结构、变余砂状结构、细粒粒状变晶结构。③主要铜矿物孔雀石(蓝铜矿)、含铜褐铁矿和假孔雀石的嵌布粒度分别为1.2~212 μm(主要为9.6~106 μm,分布率达69.39%)、1.75~150 μm(主要为4.8~38 μm,分布率达58.43%)、1.75~106 μm(主要为53~106 μm及9.6~19 μm,累计分布率达81.39%)。④石英、云母、高岭石等脉石矿物与铜矿物的共生关系密切,常与主要铜矿物混杂分布。根据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该铜矿石采用浮选工艺回收,预计难以获得理想的铜精矿指标,酸浸可能是相对合理的开发利用工艺。  相似文献   

2.
为给缅甸某氧化铜铅矿石的选矿试验提供依据和指导,采用常规工艺矿物学手段研究了矿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和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结果表明:①矿石含铜1.52%,含铅7.84%,含银243.80 g/t,主要有用矿物为蓝铜矿、孔雀石、方铅矿、白铅矿等;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重晶石和方解石等,矿石矿物成分复杂。②氧化铜占总铜的约85%,主要以孔雀石和蓝铜矿形式存在,硫化铜等仅占总铜的约15%;铅矿物的氧化率为65%左右,铅主要以方铅矿、白铅矿和铅矾的形式存在。③矿石结构形式有碎裂化蚀变粉砂结构、半自形板状-他形粒状结构、细晶结构、不等粒他形粒状结构、金属不透明矿物具他形粒状结构、残余结构等。矿石碎块中矿物集合体均匀分布,少量蓝铜矿、孔雀石星散浸染状分布,具块状构造及星散浸染状构造。④矿石中矿物的嵌布粒度粗细不均,一般在0.004~3 mm,铜矿物粒度一般在0.01~1 mm,铅矿物粒度一般在0.004~1.5 mm。  相似文献   

3.
为合理开发利用某铜矿资源,对其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铜矿石属高氧化率和高结合率的氧化铜矿石,是典型的难选氧化铜矿石。矿石中可回收的主要矿物为假孔雀石、绿磷铜铁矿、黄铜矿、褐铁矿、磁铁矿和赤铁矿,伴生金、银可综合回收。脉石矿物有磷灰石、石英、长石,云母、绿泥石、绿帘石等。矿石结构主要为半自形晶粒结构、它形晶粒结构、交代结构、隐晶质结构和柱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星点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  相似文献   

4.
任玥  汪紫烟  白丁 《金属矿山》2022,51(5):129-134
为合理开发刚果(金)SODIMIKA表层氧化铜钴矿提供依据,对矿石开展了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① 矿石中主要可回收元素为Cu、Co,含量分别为2.15%、0.19%;铜主要以硅孔雀石中铜、自由氧化铜的形式存在,钴主要以氧化钴、硫化钴的形式存在。② 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硅孔雀石、孔雀石、水钴矿、黑铜矿、磷铜矿、锰铜钴水合氧化物及赤(褐)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白云母、绿泥石、滑石等。③ 矿石的结构类型主要为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自形纤维状结构、鳞片状结构及胶状结构等;构造类型主要为块状构造,其次为角砾状构造及皮壳状构造等。④ 矿石中孔雀石、水钴矿均具不均匀中细粒嵌布的特征,而黑铜矿、磷铜矿、硅孔雀石及锰铜钴水合氧化物则属细粒嵌布。⑤ 铜矿物的产出形式主要为孔雀石、硅孔雀石、黑铜矿、磷铜矿、锰铜钴水合氧化物等,结合氧化铜矿物含量较高,且与褐铁矿共生现象严重;钴的独立矿物为水钴矿,且嵌布粒度微细,独立不规则粒状分布,与孔雀石复杂连生。推荐采用浮—磁联合工艺,浮选回收部分粗粒单体的自由氧化铜矿物,磁选回收比磁化系数较高的、与氧化铁锰紧密结合的铜钴。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国外某伴生自然铜铁矿石选矿工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矿物参数自动分析系统(MLA),结合化学分析、光学显微镜、XRD等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石Cu品位1.06%、铁品位44.91%,铜主要以自然铜形式存在,分布率为66.98%;铁主要以磁铁矿和赤、褐铁矿形式存在,分布率分别为41.26%和45.05%。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构造、层状构造和块状构造,主要结构为斑状结构、网状结构、粒状结构、包含结构和交代残余结构。矿石矿物种类较多,可综合回收利用的矿物为磁铁矿、自然铜及硫化铜矿物。矿石中自然铜与褐铁矿共生紧密,黄(辉)铜矿与脉石矿物及磁黄铁矿共生紧密;矿石中磁铁矿呈斑状与假象赤铁矿、褐铁矿紧密共生。铜矿物中自然铜、黄铜矿(辉铜矿)集合体以微细粒嵌布为主,-60μm粒级分布率分别为82.24%和86.15%;铁矿物嵌布粒度由粗到细为:d褐铁矿>d磁铁矿>d赤铁矿,三者均以细粒嵌布为主,-100μm粒级分布率分别为56.57%、69.87%和82.31%,矿石需磨至60μm以下才能使...  相似文献   

6.
陈启良 《金属矿山》2018,47(3):111-115
云南境内高砷铜(银)矿众多,为给该类型矿石的选冶研究提供参考,对某高砷铜银矿石开展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1)矿石构造主要为细脉浸染状、条带状、角砾状等构造;主要结构为他形—半自形—自形粒状、鳞片变晶、碎裂、交代残余等结构。(2)矿石中的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砷铁锑黝铜矿、毒砂、黄铁矿,硫铋铜矿、孔雀石少量,偶见蓝辉铜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白(绢)云母、白云石、方解石、斜长石等。主要有用矿物为黄铜矿,其次为砷铁锑黝铜矿及硫铋铜矿;有害矿物主要为毒砂。(3)矿石属于高银硫化铜矿石,硫化铜占总铜的97.25%,94.07%的银分布在硫化铜矿物中,在浮铜过程中,银将随铜矿物的回收而得以综合回收。(4)黄铜矿、砷铁锑黝铜矿的嵌布粒度主要为0.01~0.1 mm,属细粒嵌布,对磨矿细度有一定要求。(5)矿石宜采用抑砷浮铜原则流程进行选矿,对含砷严重超标的铜银精矿宜采用焙烧或焙烧+湿法浸出的工艺进行降砷。  相似文献   

7.
新疆滴水铜矿开发利用前,由于缺乏深入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因而该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为改善该状况,对有代表性矿石进行了较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①矿石中铜矿物种类繁多,以氧化铜矿物为主,约占总铜矿物的83%以上,硫化铜及自然铜不足总铜的17%。主要含铜矿物有孔雀石、赤铜矿、硅孔雀石、黑铜矿、蓝铜矿、铜蓝、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等。②矿石中的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燧石)、斜长石、微斜长石、条纹长石、黑云母,方解石,蚀变矿物主要有绿泥石、绿帘石等。③矿石的主要结构形式有砂状结构、泥状结构、棱角状结构、交代溶蚀结构、束状结构和皮壳状结构,主要构造形式有层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网纹状构造等。④各种铜矿物嵌布特征差异较大,且嵌布粒度粗细极不均匀,最小粒仅为0.001 mm左右,最大粒一般为1 mm左右,有的甚至达15 mm。系统的工艺矿物学分析为确定科学合理的选矿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四川某难选氧化铜矿石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复杂,游离氧化铜与结合氧化铜占总铜的93.79%,以孔雀石和蓝铜矿的形式存在,铜矿物嵌布粒度较细,主要分布在非金属矿物裂隙中。对该矿石的工艺技术条件研究结果表明,DZ-602与Na2S组合可有效活化氧化铜矿物,提高其疏水性,采用2粗2精2扫、中矿顺序返回流程处理该矿石,最终可获得铜品位为20.12%、铜回收率为75.35%的铜精矿。  相似文献   

9.
赞比亚某铜矿石属结合相占比较高的氧化矿石,铜品位为2.10%,伴生有价元素铁、金、银、钴品位分别为24.20%、0.20 g/t、7.60 g/t、0.05%。为确定该矿石的合理选矿工艺流程,对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①该矿石的矿物组成较复杂,主要有用矿物有赤褐铁矿、磁铁矿、磷铜铁矿、绿磷铁铜矿、假孔雀石等。②矿石的构造主要有多孔状、团块状、浸染团粒状、条纹条带状、圈层状、变胶状、晶洞状、细脉状构造;矿石的结构主要有他形粒状结构,隐晶质结构,束状、梳状、柱状结构,交代结构。③磷铜铁矿、绿磷铁铜矿、假孔雀石中的铜分别占总铜的41.03%、40.27%、15.35%,磷铜铁矿、绿磷铁铜矿均为隐晶质集合体,粒度较细,集合体粒度一般均为0.01~0.5 mm,假孔雀石粒度一般为0.01~0.4 mm,少量可达0.8 mm;赤褐铁矿粒度一般为0.01~0.5 mm,少量达4 mm;磁铁矿粒度较大,一般为0.1~0.2 mm。因此,该铜矿石属难选多金属氧化矿石。  相似文献   

10.
为给安徽某铜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对其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可回收的主要矿物为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磁铁矿,伴生金、银可综合回收,脉石矿物主要为石榴石、石英、辉石、滑石等;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晶粒结构、交代结构、他形晶粒结构,可见填隙结构、星点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纹(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黄铜矿常呈他形粒状浸染于脉石矿物间隙,部分与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等紧密堆积共生,以中细粒嵌布为主;磁铁矿多呈不规则块状或短条带状集合体形式嵌布,部分沿磁黄铁矿等硫化矿物边缘交代共生;黄铜矿嵌布粒度大小不一,+75 μm占8.19%,-13.5 μm占25.17%,宜采用阶段磨选工艺回收。  相似文献   

11.
张立征  李晓东  薛伟 《矿冶》2018,27(5):96-99
对新疆某氧化铜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该矿氧化率为97.52%,氧化铜矿物主要为孔雀石、假孔雀石和硅孔雀石。晶体纯净的孔雀石和假孔雀石可浮性较好,采用浮选回收;晶体中含铁或与铁矿物结合紧密的氧化铜及含铜褐铁矿采用磁选工艺回收。最终确定浮选—磁选联合工艺流程。原矿铜品位1.27%时,获得的铜精矿含铜24.06%铜回收率90.25%。  相似文献   

12.
为了查明青海某铜阳极泥中贵金属的矿物组成、嵌布关系等特征,优化铜阳极泥中贵金属提取工艺,采用化学分析方法、XRD、SEM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手段对青海某铜阳极泥进行了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铜阳极泥中颗粒粒度<38 μm 69.22%,38~4 5 μm 8.58%,>45 μm 22.20%;主要元素为Pb、Cu、Se、Au、Ag,其含量分布为25.43%、18.01%、4.23%、1161.4 g/t、70446.1 g/t;主要物相有铅矾(硫酸铅)、硒铜银矿、硒银矿、铜的砷酸盐(光线矿或翠绿砷铜矿、羟砷铜矿)、铜的氧卤化物或氢氧卤化物(氯铜矿或斜氯铜矿、副氯铜矿)、锑的砷酸盐、锡石、硅酸盐矿物等;金的粒度分布小于2 μm,形态主要为圆点状,与硒铜银矿边缘或包裹连生;银的粒度分布不均匀,最大粒度为20 μm,最小粒度小于5 μm,主要以硒铜银矿、硒银矿、硫铜银矿、卤化银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西石砬子赤褐铁矿选别效果,通过化学多元素分析、XRD分析、铁物相分析等手段,对有代表性的矿石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①齐大山西石砬子赤褐铁矿TFe品位27.88%,主要 脉石成分SiO2含量为55.65%,有害成分P、S含量分别为0.006%、0.005%。②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和磁铁矿,褐铁矿少量、黄铁矿微量;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此外,还有少量绿泥石和白云母。矿石中的铁 主要为赤、褐铁矿,其次为磁性铁。③矿石结构为自形—半自形晶结构、假象结构、残余结构及交代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条纹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④矿石中原生赤铁矿与磁铁矿相互嵌布,磁铁矿氧化蚀变生成假 象赤铁矿,次生赤铁矿呈斑点状、细脉状、网脉状和蛛丝状分布在磁铁矿中。赤铁矿与磁铁矿呈不混溶连晶颗粒,二者彼此难以解离,可一起回收。矿石中少量褐铁矿呈细脉状填充在赤铁矿粒间及内部,与赤铁矿的 嵌布关系复杂。⑤石英主要以自形粒状集合体产出,嵌布粒度细,粒间嵌布有少量细粒绿泥石、白云母。⑥磁铁矿和赤铁矿以中粒嵌布为主,细粒级含量大,-0.038 mm粒级中分布率高达20.22%,较难完全单体解离, 易流失于尾矿中,回收难度大。  相似文献   

14.
郇伟静 《矿冶》2017,26(2):84-87
通过对非洲某铜矿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矿石的矿物组成、重要矿物嵌布特征及铜的赋存状态。研究表明,矿石中的铜主要以黄铜矿、铜蓝等硫化铜的形式存在,其次以孔雀石的形式产出,另有少量以吸附态的方式分布于褐铁矿中,这部分铜难以回收利用;同时,矿石中存在较多的绿泥石、白云母、高岭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建议采用合理的磨矿细度及药剂制度以降低其对选矿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加锴锴 《金属矿山》2020,50(5):197-204
非洲某高硫铜锌硫化矿中Cu和Zn的品位分别为1.30%、2.97%。由于原矿中铜矿物嵌布粒度细,与锌矿物紧密共生,矿石中次生铜矿物易氧化释放出铜离子活化闪锌矿,导致精矿互含率高,生产指标较差。 针对该矿石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工艺优化试验。结果表明:①矿石中主要铜矿物为黄铜矿,嵌布粒度较细,主要集中在10~35 μm;锌矿物为铁闪锌矿,粒度集中在10~75 μm;有害元素As主要以毒砂形式存在,少量 存在于硫砷铜矿中;其它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包括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石英等。②在磨矿细度为P80=75 μm的条件下,经“粗精矿再磨+1粗3精1扫”选铜和选锌流程,最终可获得Cu品位26.03% 、含Zn1.72%、Cu回收率84.02%、Zn损失率3.29%的铜精矿和Zn品位44.16%、含Cu2.84%、Zn回收率90.63%、Cu损失率9.80%的锌精矿,较好地实现了铜锌资源的分离与回收。③试验采用焦亚硫酸钠作为锌的高效抑制剂 ,降低了难免离子对闪锌矿的活化;对于部分共生关系致密,嵌布粒度极细的铜锌矿物,通过超细磨技术进一步促进了铜锌单体解离,最终实现了铜锌高效分离。  相似文献   

16.
玉龙铜矿Ⅴ号矿体氧化矿石工艺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回收西藏玉龙铜矿Ⅴ号矿体氧化矿石中的铜提供基础依据,采用化学分析、物相分析、光学显微镜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手段对该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具有“一杂三高一细”即“铜赋存形式复杂”,“褐铁矿含量高”、“易泥化脉石和易浮方解石含量高”、“黄铁矿含量高”,“有用矿物嵌布粒度极细”的特点,属于极难处理矿石。因此,要较好地利用该铜矿资源,须采用选冶联合工艺,并在工艺过程中采取细磨、消除褐铁矿及其他干扰矿物的影响等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非洲某特大型铁矿高品位赤褐铁矿矿石铁品位为52.73%,铁主要以赤铁矿、褐铁矿的形式存在,铁在赤褐铁矿中的分布率为90.06%。矿石主要有用矿物为赤褐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黏土、石英、辉石、水铝氧石。为了给选矿工艺流程的确定提供依据,对高品位赤褐铁矿的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和层状构造,矿石结构主要为斑状结构、粒状结构、针状结构、脉状结构、包含结构。赤铁矿、褐铁矿和含铁黏土工艺嵌布粒度分布较细,在-0.07 mm分布率分别为79.26%、62.93%和58.42%。褐铁矿颗粒中常包裹一些细粒脉石矿物,包体粒径30μm的颗粒占到70%,这部分褐铁矿与脉石关系紧密,不利于褐铁矿的单体解离。通过对高品位赤褐铁矿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可知,样品属于较难选矿石。采用物理选矿方法,回收率应在75%~80%之间,精矿品位很难超过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