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凯  吴年华 《美食研究》2022,(4):31-36+46
郑板桥饮食观视角下的运河美食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大做强扬州“世界美食之都”金字招牌。郑板桥饮食观主要体现为:食材广泛,就地便取,强调水产和蔬果的时鲜;口味清淡平和,重视本味;菜品追求高雅、清新,体现放达闲逸的文人性;宴席类型多样,简单灵活,富有情趣。郑板桥饮食观与淮扬菜一脉相承。当前可以运用“美食+教育”“美食+乡村”“美食+文化”“美食+美景”“美食+都市”、专题美食节等多种模式,具体通过创新延伸板桥宴、营造板桥美食文化体验氛围、彰显郑板桥食养思想及放达闲逸的生活观以及品牌化运作“板桥宴”等方式发掘利用郑板桥饮食思想,开发运河美食旅游。  相似文献   

2.
中国具有优秀的美食文化,各地的美食在世代人的传承下因浸润着丰厚的文化而源远流长.通过研究当今热门美食类纪录片的发展情况及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传播效果,举例探讨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人生一串》、《早餐中国》、《老广的味道》,浅析在受众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市场中美食类纪录片的吸睛点与特征.提出当今热门美食类纪录片选材...  相似文献   

3.
童星燕  李欣忆 《川菜》2014,(2):26-28
2012年,一部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大热,成为年度话题。这“诱发”了一场全民美食热潮,片中的人文情怀就最被人津津乐道。2013年年末,这部纪录片继续“前行”,为国人展示更多的美食情怀,不如一同窥探舌尖2的精髓,提前探究那些美食。  相似文献   

4.
孙琨  欧冕 《美食研究》2022,(4):47-55
国家公园区域的原生态美食是游客的重要体验内容。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例,通过质性分析,基于游客感知解读原生态美食体验的社会建构机制,即“多环节全程衔接、多主体协同参与”机制。具体来说:首先,按时间逻辑,相应建构过程可被分为感知建立、在场体验和情感存续阶段,分别对应形成美食品牌印象、感受美食及用餐情境、情感反馈三种建构途径,达成引起游客想象、塑造地方意象、触发情感反馈等建构效果;其次,原生态美食体验是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建构的产物,游客主动性及偏好形成建构驱动力,原住民、餐饮经营者分别是原生态美食要素、体验场域的创造者,管理者扮演建构引导及促进角色。需实行“固源、增流、延效”模式(即稳固其要素来源、增加其呈现渠道、延伸其体验效果)来提升原生态美食体验的建构成效。  相似文献   

5.
褚宏辚 《中国烹饪》2010,(8):120-121
2010上海世博会也是美食的盛会,世界美食各显风华,也展示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饮食特色、人文风貌。同时,世界各国餐厅广泛应用现代电子科技,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塑造品牌和文化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今年五月中旬,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国内外的观众们玩了一场“吃货总动员”,纪录片播出的时间段虽然已是深夜,无数喜欢美食的人们仍然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欲大增,口水连连。在食品安全问题闹得人心惶惶的今天,中国人对美食压抑已久的热情就这样一夜之间被重新点燃。纪录片播出的日子里,  相似文献   

7.
五一节长假,又到四川长宁竹海。那悠久的历史、美丽的景色、独特的风情,令我留连往返,那翠色竹海、奇丽碧水、丹厓古洞、茂林幽谷、气象景观、田园风光、竹海文化、宗教圣地等,已经深深印在我的心里。最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次品尝竹海美味佳肴,有一种新的体验。竹海美食那神韵、那风采、那活力,如同有灵魂的生命力使我倾倒,那久挥不去的芳香仍在我心中萦绕。 竹海的美食是一种文化,确切地说,是一种竹文化的升华。常言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然,“靠竹就要吃竹”了。竹海的美食,实际上是竹的美食,离不开竹的熏陶。  相似文献   

8.
曹林 《饮食科学》2012,(8):24-24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些天风头正劲,力压各种电视连续剧,成为连日来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话题榜榜首,甚至让许多早已抛弃了电视的80后“吃货”们,纷纷锁定夜间的央视,坐等这部“吃货指南”。人们为美食流口水,为美食的故事流眼泪,为美食的文化而感动自豪,自豪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有人高调赞美“这才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相似文献   

9.
《美食与美酒》2014,(3):165-165
作为闻名全国的“饮食圣地”,广州拥有一大批百年老字号和新兴名店,传统和创新交相碰撞的风味美食更是不胜枚举。2014年1月17至19日,“卡萨帝创艺厨房中国行”就生动的展示了广州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饮食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0.
贝太资讯     
《中外食品工业》2008,(9):128-129
乐享西班牙美食,七号院体验西式美食与北京四合院文化的结合,中国大饭店倾情打造周末招牌点心和尊贵鱼子酱菜单,李锦记“锦馔私塾”在京开班  相似文献   

11.
港式风味     
香港被誉为“亚洲美食之都”,既传承了具有浓厚本土气看书的饮食习惯,又灵活地接纳了多种外来的饮食特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美食文化,享誉世界。  相似文献   

12.
陆静 《食品安全导刊》2023,(31):168-170+174
“姑苏桥”非遗面塑是苏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美食则是苏州饮食文化的重要体现。将“姑苏桥”非遗面塑与传统美食相结合,是传承传统文化、满足现代人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本文在明晰“姑苏桥”非遗面塑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姑苏桥”非遗面塑与传统美食有机融合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案例探索“姑苏桥”非遗面塑与传统美食的有机融合策略,以期为“姑苏桥”非遗面塑技艺的传承以及现代餐饮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蓝白 《美食》2009,(4):64-64
“文化给享受添上翅膀”。美食书籍的流行,不仅仅因为这些书籍传播了诸多实用的做菜技巧,而且也因为作者宝贵的体验、细腻的感受,以及对于美好生活品质的传达与向往。  相似文献   

14.
千寻 《中国烹饪》2009,(7):122-122
美食天堂(美国纪录片)这是一部翔实介绍纽约曼哈顿著名法式餐厅LeCirque的纪录片。LeCirque通常被翻译为“马戏团”。  相似文献   

15.
美食,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诠释,它可能意味着“爱”,意味着“温暖”,意味着“传承”……美味的食物,往往能打破语言界限和地域阻隔而征服世界。  相似文献   

16.
谢明德 《烹调知识》2013,(11):56-57
精神生产,是知识、观念、思想、理论等的生产,亦即文化生产。饮食的精神生产史,是人们的饮食活动实践(生产与消费)的观念史、精神史。 一、先秦诸子的饮食智慧在夏、商、周三代,享受美食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特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尚书·洪范》)只有君王得专威福,享美食。从伊尹说汤以味,到屈原《招魂》中的招之以美食,所采取的都是诱之以美食的说服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饮食是促进人类生存繁衍的基础,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等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地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饮食文化。中华民族众多,各民族在长期的交融中形成了众多具有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美食,展现出不同地域、民族的自然环境、饮食习俗、人生态度等内容。在国家愈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背景下,很多特色美食进入非遗名录,原先不被大众了解的美食文化逐渐呈现在大众面前,这对很多即将失传的美食文化的保护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品牌个性理论为基础,运用问卷调查和德尔菲专家法,结合城市品牌与美食的关系,构建扬州“美食之都”品牌个性测量量表,从多维度探究扬州“美食之都”的城市品牌个性。研究发现:(1)受众对扬州美食有“精致”“精美”的定位感知,但对扬州美食文化缺乏较为明晰的认知;(2)受众对扬州美食有“慢节奏”“悠闲惬意”的情感化延伸,但“文化扬州、生态扬州、精致扬州”的城市定位与美食联想关联度不高;(3)扬州“美食之都”品牌形象缺乏更具显现度的氛围和特色载体,没有为美食形象提供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城市支撑;(4)扬州“优雅精致”“温文儒雅”的城市个性深入人心,但从美食到城市的品牌个性塑造需要更为体系化的考量。  相似文献   

19.
林华 《中国食品》2006,(13):9-49
2006年5月20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4本美食图书喜获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 2005中的3项最佳奖及1项提名奖——《湖广会馆私房菜》获最佳厨师专业图书大奖.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美味中国》获最佳电视互动美食图书大奖.《山西面食》获最佳美食图书设计大奖.《新式酱汁菜》获美食图书摄影提名奖。此项世界美食图书大奖始创于1995年,目的是授予全球出版的最佳美食与美酒图书.相当于饮食和酒文化图书的“奥斯卡奖”,它不仅能帮助全球读者了解饮食和美酒书籍的出版,同时也能为图书版权贸易提供一些机会.还能对世界饮食文化的推动起到一定作用。今年是此奖项的第11届颁奖活动。其中.由北京特级烹饪大师杜广贝、烹饪大师邓振鸿策划编著的《湖广会馆私房菜》一书在法国荣获世界饮食图书文化评委会颁发的“世界2005年度中国烹饪最佳图书奖”和“最佳摄影奖”。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异常火爆,很多人都给予盛赞,他们为美食而垂涎,为美食而感动,为美食而自豪。我忍不住也看了这部七集的纪录片,确实被吸引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