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洁 《中国科技博览》2010,(36):660-660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据统计2006年煤炭产量达到23.25亿吨,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37.4%。与之相一致的是,我国煤机制造行业的总产量也是位居世界首位,特别是以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采煤机为主的煤炭综采装备生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一。煤炭装备制造业是煤炭工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发动机。其生产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煤炭装备制造业提供的技术装备的性能和水平。煤炭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强大,是煤炭产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最显著的特征和标志。本文就煤炭机械运输设备做出了论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1954年才开始推广使用瓦楞纸箱,而且技术起点非常低。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瓦楞纸箱行业增长幅度在世界各大生产国中名列首位。1995年我国瓦楞纸板年产量达到74.00亿平方米,占世界总产量6.7%;1999年为113.50亿平方米,占世界总产量9.3%;四年时间总产量增加40亿平方米,年递增率为11.3%,大大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2000年瓦楞纸板生产量持续增长至123.00亿平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比率已经达到9.8%,接近世界产量的十分之一。随着世界加工制造业重心向中国转移,我国包装行业特别是瓦楞纸箱行业的发展速度更快,据统计,2003年中国瓦楞纸箱年销售量达到了158亿平方米,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相似文献   

3.
宋群 《世界标准信息》2006,(11):102-105
有媒体称,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指出,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其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巨大的国内需求,另一个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另据《人民日报》报道,日前,商务部发布的2006年秋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显示,今年全年我国外贸总额将超过1.7万亿美元。该报告称,中国的贸易顺差将会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存在,这是国际产业转移等因素决定的。那么,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哪些新的趋势呢?日前,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宋群在世界工商协会论坛上作了如下诠释。  相似文献   

4.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和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超过1/3,稳居世界首位。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厚积薄发,开始释放巨大潜能。我国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装备自主化迈上新台阶,高端装备制造业  相似文献   

5.
邴卓  孙磊 《中国科技博览》2013,(16):520-520
机床工业为军、民装备制造业提供制造技术与装备,是与国计民生、国防军工建设紧密关联的基础工业和战略性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各方关注。整体上说我国机床工业已跨人世界行列第一方阵并进入世界前列,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工业建设已作出并将进一步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机床工业为军、民装备制造业提供制造技术与装备,是与国计民生、国防军工建设紧密关联的基础工业和战略性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各方关注。整体上说我国机床工业已跨人世界行列第一方阵并进入世界前列,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工业建设已作出并将进一步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制造型企业绿色供应链实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中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制造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在我国制造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特高压输电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是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我国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我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带动电工制造业技术升级,将我国煤炭产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9.
赵彤 《中国计量》2002,(9):15-16
一、对形势的估计和认识我们对《中国计量》杂志的发展前景很乐观 ,这主要是基于对整个计量事业的发展前景有十分乐观的估计。我们有以下认识 :1.当前 ,我国计量水平和规模处于迅速上升的趋势 ,计量事业将进入一个高速持续发展阶段。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作为制造业基础的工程计量发展需求旺盛、民用计量增长迅速、计量技术日新月异、校准市场逐渐发育、发展空间巨大 ,等等。2.政府对企业的计量管理逐渐弱化或转移 ,但社会对政府提供服务和基础支持的需求在加大。除了自己的部门机构 ,政府对社会机构、企业等没有直接的管理职能 ,…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包装》2008,28(1):112-113
根据对全国25万多家制造业企业相关数据的测算,2006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79.98,比上年提高1.00,实现了连续8年稳步提升。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有效地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磊磊 《广东包装》2005,(3):8-11
加入WTO后,世界加工制造业重心开始向中国转移,瓦楞纸箱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从1995年开始,我国瓦楞纸板生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3,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到2002年产量达到148亿平方米,比2001年增长了10.3%;,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2。2003年产量约为158亿平方米,与2002年相比,增幅约为6.8%。据有关权威部门预计,2005~2008年间,我国瓦楞纸板的年消耗量将达到200亿平方米。我们不得不重视这样一个庞大而且迅速发展的市场。纸箱作为商品外包装的重要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时至今日,高强度、低克重、多彩色高档纸箱已举目皆是。  相似文献   

12.
正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发布报告称,改革开放40年来,工业增加值增长53倍,我国制造业总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我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大步迈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制造业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工业总量不断跃升。2017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接近28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53倍,年均增长10.8%。2017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世界先进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趋势,针对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制造业的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及经营管理模式的情况,根据我国先进制造业的现状和在发展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通过加快科技创新来推动先进装备制造的转型升级的策略思考,阐述了促进我国发展以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为特征的未来先进制造模式的方法及观点。  相似文献   

14.
大连正向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迈进。 2007年,大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全市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达到1830亿元。呈“V”字形的“两区一带”临港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它发挥优势.放大优势并创造着优势,推动着大连乃至辽宁的装制造业迈向广阔的“蓝海”。  相似文献   

15.
正装备制造业是现代经济的主体部分,不论是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还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装备制造业都是"先进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一个代表形式,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动机和推动器。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还有许多短板,在"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意义重大从世界范围看,所有开放型的国家都已经建立了多层次的开放经济体系,方式主要包括进出口贸易、外汇  相似文献   

16.
综合及其他     
《新材料产业》2005,(10):92-93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开幕;我国成立能源领导小组建立石油储备体系;我国将建立循环经济量化目标;中国制造业跃升世界第4位;巴西扩大征收中国金属镁反倾销税范围;外资大举并购我上市钢企;港资10亿元打造渝硅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7.
<正>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台),连续2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数仅次于美国(130多家)的第二  相似文献   

18.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于如何运用机械自动化提高机械制造业的技术改造水平、如何应用机械自动化有效促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当前,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间的主要竞争方式,如何有效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如何保证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与机械自动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论文网http://www.xzbu.com/3/view-3860130.htm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将中国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而作为最能体现和检验一国制造业水平的航空航天产业,其发展程度也是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标志之一。为此,我国制定了未来几十年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目标:2035年,进入先进航空航天强国行列;2050年,成为世界一流航空航天强国。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并不协调,没有将合力发挥到最大化,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不协调性,简述了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