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IP网络时代的到来和人们对通信业务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已显露出其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软交换网络的出现,掀开了电信网业务崭新的一页,实现了语音、数据和视频多媒体业务,是网络融合的趋势。文章通过介绍软交换网络的分层结构、体系结构、SIP/H.248信令协议和业务,阐述了软交换网络的概况和SIP协议的应用,最后通过软交换网络的展望,展示了其强大的发展空间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通信世界》2002,(36):43-43
综述BICC面向于电话业务的应用,它能为在NGN中实施现有电路交换电话网络中的业务提供很好的透明性。BICC是由ISUP演进而来的,由ITU-TSG11小组完成标准化。SIP的体系架构不象BICC定义的那样完善。SIP主要用于支持多媒体和其它新型业务,也可用于单独的媒体或语音。SIP是IETF组织开发的基于会话的控制协议。SIP-T是SIP扩展协议,主要支持基于IP网络的语音中继。本文概括了BICC和SIP-T的主要区别。比较假设采用分离的体系架构时,电路交换网的PSTN/ISDN现有功能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3.
SIP和PSTN语音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基于SIP协议,提出了一个PSTN小型语音网关的设计与实现方案.使IP网络上的SIPUA可以与PSTN的电话进行语音互通。同时,对网关的安全性进行了探讨与实现。  相似文献   

4.
爱立信 《通讯世界》2003,9(4):76-77
图1BICC面向电话业务的应用,它能为在NGN中实施现有电路交换电话网络中的业务提供很好的透明性。BICC是由ISUP演进而来的,由ITU-T SG11小组完成标准化。SIP的体系架构不象BICC定义的那样完善。SIP主要用于支持多媒体和其它新型业务,也可用于单独的媒体或语音。SIP是IETF组织开发的基于会话的控制协议。SIP-T是SIP扩展协议,主要支持基于IP网络的语音中继。本文概述了BICC和SIP-T的主要区别。比较假设采用分离的体系架构时,电路交换网的PSTN/ISDN现有功能保持不变。采用BICC体系架构时,所有现有的功能保持不…  相似文献   

5.
以STC89C52为核心,基于PLMN(陆基移动通信网)和PSTN(公用电话交换网)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室内智能监控防盗控制系统.简述了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设计原理和软件设计实现方法,该系统能利用现有的公共电话网络实现实时远程控制与监控防盗功能.经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可实现远程控制启动关闭、六位密码在线修改与验证以及室内安全防盗报警功能.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基于会话初始化协议的VoIP系统(包括IP电话终端、SIP服务器和PSTN接入端口),并对SIP与PSTN的互联进行了系统级构建。利用Altera的SOPC软核CPU技术和Nios II处理器构建了一个IP电话终端。该设计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能够在实现语音通信的基础上较容易地扩展视频接口、短信平台等多媒体功能,给产品用户和运营商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多媒体网络通信终端设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7.
SIP和H.323是下一代IP分组网上多媒体业务技术发展的两个方向,软交换可以同时支持这两种协议并实现两者的融合互通.在软交换网络的基础上,结合这两种协议的特征,本文简要介绍了SIP和H.323互通的实现过程和呼叫流程,并介绍了互通功能(IWF)单元在互通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基于VoIP技术视频会议系统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建锋  钟东  李林 《现代电子技术》2011,34(18):110-113
为了实现视频会议的IP网络与传统的PSTN网络互通,由于现有的SmartMeeting系统是一个纯粹的IP网络视频会议,这样就不能够利用传统的PSTN网络下的电话进行视频会议,故该系统采用增加VoIP网关进行对H.232协议和SIP协议做了相应的协议装换的分析,在现有SmartMeeting系统的基础上对IP网络与PSTN网络进行互通功能实现进行详细的研究与设计。系统是在VC++6.0平台下开发,采用C/S模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庞超 《无线电工程》2006,36(7):15-17
SIP协议是多媒体通信网的控制协议,在分组交换网中,它提供基本的呼叫控制,负责建立、修改和终止多媒体(话音、数据、视频等)会话等应用。概述了SIP终端软件的设计思想,并详细介绍了SIP终端软件中语音聊天功能的关键技术,从宏观和微观2个角度阐述了语音聊天功能的实现过程,构造了系统测试环境。SIP终端软件实现了语音聊天功能,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基于SIP协议的通信终端产品ATA的设计。ATA是一种多功能的智能电话接入适配器,融合了传统的通信方式和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拥有PSTN和IP两种网络的号码,能为用户提供便利的通信选择,音质好,费用低,可以实现两种电话模式的通话功能和互通。  相似文献   

11.
NGN中SIP与MGCP的互通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丰瑞 《电信科学》2003,19(12):21-24
下一代网络(NGN)体系采用开放的网络架构,而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和会话起始协议(SIP)作为NGN的关键协议,在其体系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由于两均可在分组交换网络上实现语音、多媒体等通信业务,因此研究两间的互通对于实现在NGN中更方便地提供多媒体业务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分别从基于MGCP和SIP的呼叫分析出发,对MGCP和SIP互通中需解决的协议映射、寻址、能力协商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以MGCP侧发起呼叫为例模拟了MGCP与SIP的互通实现。  相似文献   

12.
季光献 《电信科学》2012,28(4):90-98
IMS是3G系统中核心网的重要部分,由SIP提供的会话发起能力建立起端到端的会话,并获得所需要的服务质量。本文基于有限状态机提出了一种新的面向IMS网络的SIP信令协议栈。通过在软终端上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测试,本文提出的SIP协议栈能够有效地完成多媒体通信功能。  相似文献   

13.
随着以Internet为代表的包交换网络的兴起,在包交换网络上构建下一代网络,统一提供语音、数据、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业务已成为业界共识.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简单Internet协议(SIP)的软交换视频会议控制系统的方案,该方案完成多种终端的接入,提供多种灵活的会议召开方式,具有完善的视频会议功能.基于SIP,具有组建灵活、扩展方便、移动性支持良好等优点的新一代视频通信系统是一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反恐、医疗紧急救助、火警和自然灾害救援等紧急呼叫业务重要性的不断提高,在现有网络上利用已有的软交换和网络服务质量技术提供该类服务,可以实现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解决现有IP网络上提供紧急呼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SIP的紧急呼叫系统设计方案,详细解析了系统的运行过程,考虑和分析了系统设计方案的实现和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PKI的SIP协议安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华  王琨 《电子科技》2005,(2):37-40
IETF提/P协议安全解决方法,通过使用基于数字证书的认证和加密机制,解决了SIP协议进行会话呼叫控制时的安全问题,为SIP协议在网络上的应用奠定了安全基础.  相似文献   

16.
屈毅 《现代电子技术》2004,27(10):30-32
会话初始协议 ( SIP)是下一代网络多媒体通信的信令协议。网络环境从 IPv4到 IPv6的过渡 ,必然会影响原本基于 IPv4制定的 SIP协议。SIP协议如何适应其变化 ?本文描述了采用 IPv6技术对 SIP协议带来的影响 ,并提出了一种在IPv4/IPv6混合网络模式下的 SIP结构  相似文献   

17.
常国锋  焦大军  孙悦 《电信科学》2011,27(12):48-52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是3G系统中核心网的重要部分,它由SIP提供的会话发起能力建立端到端的会话,并获得所需要的服务质量。针对IMS网络中存在的SIP泛洪攻击,本文在详细分析SIP泛洪攻击原理和实现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累积和算法的SIP泛洪攻击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对接收到的SIP数据分组中的invite消息的数量进行统计,然后将统计结果输入累积和算法,以检测是否发生SIP消息泛洪攻击,最后通过设置的阈值判决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IMS网络中的SIP泛洪攻击。  相似文献   

18.
宋婧  龚青生 《电讯技术》2006,46(6):191-193
首先介绍了SIP协议,包括其功能、系统基本组成、消息格式,然后设计了软件的三大模块:用户界面模块、SIP UA模块、语音通信模块,并使用编程工具V isual C 6.0、SIP协议栈OSIP、EXOSIP及RTP协议栈W inRTP实现了该软电话。测试结果表明,该SIP软电话在局域网环境下具有良好的通话质量。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how we can use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to offer advanced services for mobile users over BT’s 21st Century Network (21CN). We provide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SIP and describe how SIP can play a vital role in today’s and future heterogeneous networks, such as BT’s 21CN. We demonstrate some advantages of using SIP for handover in these varied networks and we compare it against using other methods for handover, e.g. mobile IP. With the current and anticipated demand for users with multiple devices, we introduce the benefits of using SIP for personal mobility,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transferring sessions between a user’s many and varied devices. We then consider quality of service issues that present themselves when moving frequently between varied, particularly wireless, networks with varying capabilities and congestion. We describe how we have used codec switching to cope with these adverse conditions, and consider the benefits of shifting the control of this adaptation to the network. This work centres on a custom-built test-bed together with our own real-time SIP-based videoconferencing application with codec switching capability. We present this test-bed, and results based on its use.  相似文献   

20.
For Push-To-Talk (PTT) system based on Public Mobile Data Network (PMDN), the end-to-end time delay is the key aspect of the user’s experience. The Push-Over-Cellular (POC) scheme defined by Open Mobile Alliance (OMA) is based on the VoIP phone model and use SIP protocol as the call control scheme. The call setup time delay in SIP may reach to several seconds, which is unacceptable for the PTT service. In this paper, we provide a new call control scheme for PTT system based on PLMN network. By combining the apriority knowledge of PTT call model and the priority control scheme, we encapsulate the signaling message and the voice data into a same data packet, when the user push the button, the voice and the call control signaling are sent to the server at the same time. So the long time delay of call setup procedure of POC scheme can be eliminate. The end-to-end call delay can b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experiment result based on the commercial CDMA2000 1X network of China Unicom shows that the call delay can be decreased to 600 ms, which approach to the traditional trunk communication system’s requir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