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追求一种存在的状态--无锡南洋学院二期综合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是一组低缓而亲切的白色梦想,在江南水乡葱茏的山脚下轻松散落,诱发者自在且自为的行为方式,演绎着江南水乡特有的轻透与轻灵,清雅与清淡.  相似文献   

2.
叶芸  俞传飞 《新建筑》2011,(2):66-69
叙事不只局限于话语,它同时在非语言形式的其他艺术体裁中存在,如戏剧、绘画、电影等,表现为一种没有讲出来的故事。建筑可以被看成是加入了空间因素的立体叙事文本。对于叙事艺术来说,其叙述结构的形式对于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叙事文本和建筑空间进行阅读和比对,通过对两者的历史发展关联性的解读,探索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期对当代空间探索作出具有积极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宋明泽 《居业》2021,(2):26-27
现阶段,以往传统模式下的展示空间展示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时代背景下对展览馆展示提出的各种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空间叙事这一设计理念随之被开发出来,将其应用于展示空间设计中,为展示空间设计带来更多创新点以及切入点,基于叙事来进行空间设计,将其作为空间设计的一种方式,已经逐渐受到当前设计界的广泛关注,就此本文基于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4.
空间叙事学源自以历史学、文学等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叙事学;在人文科学空间转型之际,被引入城市地理研究中。在此之际,空间叙事理论与行为主义、后现代主义城市地理学思想、方法融合形成,侧重指导城市规划与设计、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空间叙事方法,并具体应用于城市情感空间、空间政治、景观规划与设计、遗产地规划的研究。这些研究方法还需在研究范式、理论与方法方面改进,以促进未来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是以传统街巷院的居住模式划分空间层次.本文通过对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叙事要素的分析,并结合实例加以说明,挖掘发生在住区的故事,给住区带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空间叙事体系藉由时空空间梳理、叙事框架的建构、主题的表达,能让空间形成秩序与逻辑,并强化用户对于空间的认知。本文以我国台湾地区大安森林公园站的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为例,分析其如何从空间叙事主题构建、叙事要素选取、核心区的场景塑造、空间叙事的场景分布、叙事路径组织、延伸至外部的叙事强化等6个方面将空间叙事应用在地下空间的场景营造。同时,归纳出此方式能让大安森林公园站具有主题更为明确突出、形成与其他空间的逻辑与联系性、形成与城市要素的一体化发展等三方面与其他轨道站不同的优势,并能提供生活圈一个全天候活动的公共空间。最后指出,空间叙事营造场景会是我国地下空间设计的一种新选项。  相似文献   

7.
如何将历史城区的物质环境与社会文化等人文要素相结合,营造“高语境”、“原真性”的历史空间环境,是历史城区保护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基于叙事学视角,从叙事簇群、叙事廊道、叙事点核的单元结构出发,引入空间句法量化方法,对历史城区叙事空间的空间权力表征、功能表征、特质表征给予量化解释,并为历史城区活化保护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长沙几条改造完的传统街区已成为本市的特色街区。对于它们恢复改造得如何,众说纷纭。本文欲从空间叙事的角度,以长沙已完成改造的仅存的四条麻石街为例,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并希望能对以后的传统街区改造及历史风貌恢复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闵瀚  郑先友 《华中建筑》2023,(12):10-14
该文以电影叙事符码理论为借鉴,结合视觉动力学领域和艺术审美领域的理论,探讨建筑的叙事符码及其生成机制。首先从建筑的场景出发,用图解的方式分析其物质构成,接着从人在建筑中的运动感知出发,解析场景构成的空间视觉动力,最后从符号联想出发,探究建筑的叙事领悟,建立建筑叙事体验的动态框架。用这种叙事的动态框架去解析建筑,探究其叙事领悟以及构成叙事的符码及其结构组合,从而使人们对建筑的叙事体验认知清晰化,发现当代建筑空间叙事建构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9)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以其强大的魔幻现实主义视角征服读者,但同时也遮蔽了其他叙事手段。本文力图从空间叙述学的角度分析《红高粱》。从文本实体空间,文本虚化空间,文本空间叙事技巧,文本叙事结构四个方面分析。高粱地不再只是抗战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是一种表现时间凝固时间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张鹏 《建筑师》2017,(6):84-90
叙事性是博物馆的内在特征。很大一部分现存博物馆中的叙事会被安排为线性模式,往往忽略了事实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性、片段性和模糊性。而本文用实例去说明解构主义博物馆因其自身固有的叙事性特质及非线性、不连续、片段化、模糊性及反清晰(并不是不清晰)的原则,可以创造出博物馆的空间叙事能力并让博物馆成为叙事行为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使其对展品叙事的依赖性降低,令没有展品的博物馆的存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王雅涵 《中外建筑》2008,(1):136-140
叙事性空间通过回归人体意识,将意义与本质融入体验,实现了主体与场所的合并。本文通过对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分析,论述了叙事性空间作用于体验者心理时间的机制,探讨了以空间叙事为出发点的一种动态的外部空间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3.
引入凯文·林奇的意象理论与比尔·希列尔的句法理论等叙事空间研究方法,将聚落中人类认知、社会活动事件等与聚落空间形态有机结合,从"叙事空间"视角对桂北传统聚落进行系统分析与解译,提炼出其"叙事"空间结构与组织特征及其隐含的社会文化规范。基于"叙事空间"解构的传统聚落更能回归对聚落及其所内含社会人文的本质的探究,为传统聚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切入点。文中的探讨对于了解传统聚落空间构建机制及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性,以及如何在城镇化语境下保护、传承与发展传统聚落具有较好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绍森  陈炜 《华中建筑》2008,26(6):76-79
该文总结了作者在图书馆建筑方案设计中的经验,讨论了图书馆设计的方向,时营造人性化的固书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伍端 《建筑师》2008,(6):43-49
自18世纪起.动态视觉就开始以多种形式存在和发展。人们开始通过运动来认知空间.换句话说.现代人的空间经验已经逐步从以往的静态转化为动态。近年来.无论是叙事理论、认知心理学,还是游戏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空间经验给予了极大的重视。那么.建筑学如何才能在空间经验的研究上从相关领域获益呢7数字媒体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有效地把对运动空间经验的关注应用在辅助设计和交流的过程中呢?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从解析空间的动态视觉文化发展入手,尝试从艺术、建筑、理论等几个相互独立有相互关联的层面展开论述.尝试勾画出空间动态视觉出现背后的话语逻辑以及其产生的影响。并尝试从叙事认知学的角度探索人的空间视觉感知以及一套如何运用数字媒体来生成沉浸和互动的空间经验的方法。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本文还会介绍一个笔者为由英国艺术人文研究机构资助而做的名为“散漫构成一场所、叙事和数字性在未来的博物馆”的研究项目,希望以此为例.尝试如何用电影实时三维虚拟现实生成博物馆中人的运动视觉经验。  相似文献   

16.
光,被西班牙建筑师阿尔贝托?坎波?巴埃萨视为建筑“基本的建造材料”,该文试图通过对他的两个住宅作品的解读,揭示建筑师在实际建造中的用光策略。  相似文献   

17.
岑伟 《时代建筑》2004,(5):74-77
文章从1778-1955年上海老城厢的128宗房地交易与变更的契约档案中寻找契约实践的空间话语。没有一般的话语,只有具体语境中的话语。空间话语的谱系写作是对城市空间的另类解读。契约实践的空闻话语亟需列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吴凡 《华中建筑》2012,30(4):12-14
电影和建筑都是叙事的艺术,电影是空间化的叙事,建筑是叙事化的空间。该文从空间体验的角度探讨了电影的叙事安排对建筑空间创作的借鉴意义,旨在体察两门学科的微妙交流,并将此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为高校图书馆带来的深远影响入手,引入自主、多元和整合的设计思想来研讨人与信息的相互关系,并设想构建新型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功能区面积比例的变化,提出新型空间形式及面积配比,并探讨核心空间的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