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球畅销书<哈利·波特>通过讲述小巫师哈利及其同伴与伏地魔的斗争,揭示了麻瓜(人类)与巫师的对立.作品所描述的伏地魔及其爪牙对非纯种巫师的迫害,与现实社会中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排斥"非公民"的现象具有惊人的类似.从全球化角度分析这部作品,可以发现其人物以文化身份为自我,以其血统特征为镜像的创作特色.作品中的麻瓜和巫师的"他者"镜像的相互建构,使文学书写又迈入了一个新的深度.  相似文献   

2.
全球畅销书《哈利&#183;波特》通过讲述小巫师哈利及其同伴与伏地魔的斗争,揭示了麻瓜(人类)与巫师的对立。作品所描述的伏地魔及其爪牙对非纯种巫师的迫害,与现实社会中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排斥“非公民”的现象具有惊人的类似。从全球化角度分析这部作品,可以发现其人物以文化身份为自我,以其血统特征为镜像的创作特色。作品中的麻瓜和巫师的“他者”镜像的相互建构,使文学书写又迈入了一个新的深度。  相似文献   

3.
《印度之行》是一部研究福斯特的殖民主义叙事的重要文本。笔者试图从《印度之行》“他者”话语的解读入手,表明“他者”话语是福斯特带有殖民主义意识的主观产物,其借“他者”话语的建构,希望实现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确立,从而发掘“他者”话语背后的宗主国与印度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关系。  相似文献   

4.
《泥鳅》是新世纪以来反映农民工生活的一部长篇力作。论文认为,小说通过强与弱,恶与善的对比,体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精英文学的知识分子立场,它除了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更包含着对社会底层的同情与悲悯。在知识分子视野中,"农民工"成为了善良、弱小、被同情的"他者"。这部小说是主流文学积极介入农民工这一生活空间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种族、性别和白人主流文化的压迫让美国非裔黑人女性遭受了从肉体到精神的多重折磨,她们面临身份认知的困惑.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通过对"他者"的借鉴与反思,分析了《他们仰望上苍》和《紫颜色》中女主人公主体意识建构的过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呈现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和对自由的追求,揭示出小说文本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内涵,以及作者对全体黑人女性获得发展的殷切希望.  相似文献   

6.
他者化是现当代东方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普遍现象,林丰民等著的《东方文艺创作的他者化倾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探讨,挖掘了其产生的内在社会文化根源。对他者化现象的反思,有助于东方文化的自我认识与表达。他者化现象是文化殖民主义的后遗症,其治疗方法一是增强文化自信,二是重建东方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7.
《印度之行》是一部研究福斯特的殖民主义叙事的重要文本。笔者试图从《印度之行》“他者”话语的解读入手,表明“他者”话语是福斯特带有殖民主义意识的主观产物,其借“他者”话语的建构,希望实现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确立,从而发掘“他者”话语背后的宗主国与印度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关系。  相似文献   

8.
美籍非裔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其短篇小说《日常家用》中,讲述了由两床百纳被引起的关于坚强的黑人母亲、性格懦弱的小女儿麦琪和受过良好白人教育的大女儿迪伊之间的冲突。小说对黑人生活的描绘得到了许多美国评论家的好评。然而,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他者理论,不难看出小说中的各个人物实则是作为"他者"出现的,由此可以解读出艾丽斯·沃克的"他者"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9.
以他者和凝视作为切入点,对小说《等待》中孔林的他者身份和悲剧命运进行解读,分析了特殊年代下,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凝视对孔林爱情婚姻生活的破坏,探讨了这幕爱情悲剧背后呈现的复杂人性.  相似文献   

10.
<泥鳅>是新世纪以来反映农民工生活的一部长篇力作.论文认为,小说通过强与弱,恶与善的对比,体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精英文学的知识分子立场,它除了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更包含着对社会底层的同情与悲悯.在知识分子视野中,"农民工"成为了善良、弱小、被同情的"他者".这部小说是主流文学积极介入农民工这一生活空间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以电影《金山》为个案考察跨文化传播中他者表征的新特点及其动因,认为全球媒介场域中的电影生产呈现出全球与地方之间的互动与协商关系,对他者的表征日渐超越本质主义的表征方式,呈现出混杂、改写与模仿的趋势。跨文化传播在突出“他者”异质性的同时,更诉诸于彰显文化间的同质性;再语境化、去语境化、模拟和改写为其具体的“混杂”策略。  相似文献   

12.
《藻海无边》追溯《简·爱》中的疯女人伯莎,深入刻画了安托瓦内特的悲惨命运。饱受男权压迫,安托瓦内特丧失了自由,身份和归属感。她的人格分裂为其本身与罗切斯特塑造出的疯女人伯莎两个身份,渐渐不能认知自己,直至沦入他者的范畴,从而精神彻底崩溃。简·里斯在小说中赋予女主人公说话权,她最终不再忍受压抑与折磨,选择纵火毁灭,以此种惨烈的方式来痛斥整个父权制社会。  相似文献   

13.
站在西方文化域场之外的“他者视野”,或者抛开宗教的强加,回到“历史视野”,《圣经》是一本杂糅了历史、神话、信仰、伦理道德以及文学艺术的“多元读本”。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文化母体,《圣经》孕育着社会契约的胚胎,推动着人类最初的道德启蒙和道德建构。  相似文献   

14.
文学伦理学批评把伦理意义上的人看成是"一种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由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组成。文章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通过对《哈利·波特》系列中哈利和伏地魔两个主要人物在社会化过程中做出的伦理选择及其背后的动因进行考察,认为哈利与伏地魔被建构成一对具有同源结构的镜像人物,其中一个是"善"的体现,另一个是"恶"的化身。他们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相互寄托、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这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镜像人物,恰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可以象征性地看成是一个人兽同体的斯芬克斯因子:伏地魔代表斯芬克斯的兽身,象征着被欲望驱动、表现为自然意志的兽性因子;而哈利则代表斯芬克斯的人头,象征着受伦理意识控制、表现为理性意志的人性因子。在小说结尾,哈利所代表的正义力量对伏地魔所代表的邪恶力量的胜利,隐喻着哈利人格发展过程中人性因子对兽性因子的胜利,即人性因子有效地制约了兽性因子,使他获得理性的成熟,走向人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起彩玲 《商品与质量》2011,(Z3):125-126
"他者"是后殖民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原殖民地国家在二战后纷纷独立,因此帝国主义国家迫不得已由武装侵略转向了文化上渗透、意识上侵蚀和政治上控制。当代西方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对媒介的垄断,以自己的意识形态,将东方国家想象、建构为异己的"他者"。西方固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强调一种平等的对话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17.
在不同时期西方社会学家都对"他者"有所关注,"他者"这一概念随社会学理论发展和现代性的深入而发生着变迁,"他者"这一概念的变迁同社会学家的理论中心紧密相关。论述了在社会理论发展之始,"他者"是以时空上与西方现代社会完全异他性的形象出现,在第二阶段则被诠释为现代社会的非主流群体,核心在于其与理性和话语权上异于主流群体,到了后现代理论时期,对现代性的反思和对主体社会的解构,使得"他者"具有多场所、多时空性,不具有确定意旨。  相似文献   

18.
当代伦理学的关注点受到多元交往实践的需要以及现代性、后现代性思路的转变影响,伦理学的对象已经逐渐从道德主体中的“我”转向了道德主体中的他性问题.伴随着生态问题逐渐激化,人类也开始面临着不具备理性的主体“自然界”.当代普遍认可的“生态圈”理念,要求伦理学的视域不得不扩展到“人”之外,将我们生存于其间并且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纳入关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穷人》由多封书信构成,其中作者、主人公、社会舆论等多层次的目光交织呈现了丰富的对话和暗辩。小说以“穷人”为题名,主人公们对贫穷的承认或否认,其本质都是对“不体面”的反抗,即是对“被凝视”的抗拒。小说中,“凝视”是触发主人公自我意识变化、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本文拟借助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凝视”理论,考察主人公杰武什金三种不同方向的“凝视”,进而为解读其主体建构过程提供另外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0.
形象学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异族形象,它并不关注和追究这种塑造或描述的真实性、可靠性,不在乎原形象和重塑形象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形象学关心的是作家塑造异国异民族形象时的个体和社会心理因素、文化背景因素,对本民族本国形象研究则不属于形象学研究。鉴于目前学界某些对形象学认识的模糊和混乱,本文试图通过重新解读巴柔的形象学理论,梳理形象学在比较文学领域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