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劳伦斯作品的叙事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小说作品的叙事风格,既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也反映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以小说<儿子与情人><虹><公主>为例,分析了劳伦斯作品的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斯特恩的代表作《项狄传》是18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实验小说。它以标新立异的结构形式、别具一格的叙述手法来描绘生活,从而形成了小说独特的创作风格,对20世纪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从创作风格、小说语言、元叙事、叙述时间等方面对这部作品加以探析,希望对现代主义叙事艺术的源起、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3.
创伤是劳伦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在短篇小说《菊花的清香》中,劳伦斯运用固定式内聚焦、记忆闪回与重复、延宕等叙事技术,书写了在工业主义蹂躏下的生态创伤和家庭创伤,记录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面对创伤和接受创伤的艰难过程,表达出现代人治愈创伤和超越创伤的可能与希望.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创伤代表的是现代人的集体创伤无意识,生态和家庭创伤是二十世纪社会创伤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墙上的斑点》是典型的意识流作品,它由凌乱无序的意象拼贴而成,从而阻碍了读者对该作品的解读。但是,如果从"视角"的角度分析该文本,那么《墙上的斑点》即成框架叙事的典范。"叙述自我"的话语生产叙事框架,"经验自我"的话语形成嵌入叙事镶嵌在宏观叙事框架当中。  相似文献   

5.
科马克·麦卡锡的普利策文学奖获奖小说《路》是一部关于末日来临之后人性和生存伦理困境的故事。在《路》中,麦卡锡借助一系列不同的叙事策略如叙事修辞标点符号的变异对比、人物心理叙事空间的变迁和叙事认知的预设干扰来增加文本张力,在文本中暗自建立自己的叙事伦理,巧妙地引导读者参与伦理判断,激励着读者对文本世界的想象性参与,进而促成其文本世界伦理主题的深度建构。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余华长篇新作《兄弟》的叙事特点及上、下两部的叙事差异。相对而言上部可以概括为“悲情叙事”,将历史、暴力、罪恶与人性中最为本质的爱紧密融铸在一起;下部可概括为“欲望叙事”,对欲望进行凸出、放大的书写。另外,下部存在精确的细节叙述等优点和结构失衡等缺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阿Q正传》与《活着》两本小说的主人公阿Q及福贵的分析,探讨了对于同一个人物不同作家出于不同目的的不同写法,进而分析了启蒙叙事对于个人话语的压抑及个人叙事对社会批判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艰难时世》《双城记》等多部小说中都描述了英国社会底层人们的悲惨遭遇,体现出了作家本身独有的悲悯情怀.本文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探讨了狄更斯小说中的底层叙事,首先从悲悯视角和俯视视角阐释了狄更斯小说底层叙事的内容,而后探讨了狄更斯小说底层叙事的成因,最后分析了狄更斯小说底层叙事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运用解构主义叙事理论分析了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一文所采用的叙事手法、叙述结构、叙事方法以及作品中死豹之谜背后的深层意蕴,在传统认识基础上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再解读。  相似文献   

10.
运用解构主义叙事理论分析了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一文所采用的叙事手法、叙述结构、叙事方法以及作品中死豹之谜背后的深层意蕴,在传统认识基础上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再解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卡波特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进行文本细读,从重复叙事这种结构范式切入,发现文本采用了结构重复,意象重复和场景重复的手法,体现出作者对小说主人公乔尔的“寻找”和“逃离”之路的独到理解和处理.从这3种重复叙事语言的分析入手,探讨其重复叙事中所隐含的潜藏文本和深层主题意义——逃离孤独、寻找关爱和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失乐园》以《创世纪》中人类堕落故事为核心情节,它和《圣经》的关联不言自明,同时两个文本之间的差异也显而易见。本文从弥尔顿的神学思想、《失乐园》对《圣经》的神义论解读以及《失乐园》与《圣经》的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失乐园》创作与《圣经》相关文本的关系作初步的探索,并得出结论:作为《圣经》叙事的复叙事,《失乐园》不是对后者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传统外壳之下的变革甚至颠覆,体现了时代和观念的巨大转变。  相似文献   

13.
家族的历史是社会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从家族的兴衰可以透视民族、历史、文化、个人命运在时代发展中的变化。莫言的《丰乳肥臀》在叙事技巧、叙事结构上和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有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分析比较中西方叙事小说的文化背景,探究人们在社会转型期心理结构的变化。两部作品在叙事过程中,在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主流意识形态下,凸显了个体生命的存在,深层次地挖掘了人性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元小说、元电影是“元叙述”寄生的不同体裁,在叙事方面有类似于“大盒套小盒”的故事架构。“戏仿”、“拼贴”、“时空转换”等叙事技巧,复调的叙事架构,在自我指涉的过程中颠覆了艺术的形式,消解了艺术和现实的关系。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出发,以元小说《苏菲的世界》和元电影《开罗的紫玫瑰》为例,比较元小说与元电影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5.
詹妮特·温特森是当代英国文坛实力派女作家,其作品《守望灯塔》荣获我国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讲故事"的叙事艺术和寓意丰富的质感语言是这部作品的魅力之所在。本文着力分析作品嵌套的叙事层和多重聚焦的叙事视角,探求温特森高超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苏童小说叙事的特色之一。苏童创造性地把意象的审美机制引入叙事文学领域,以意象叙事代替传统的情节叙事,改变了传统小说较为单调的叙事方式,使文本具备了现代小说独有的弹性与张力。意象叙事的创作策略在苏童小说《米》中运用得最为突出,作家营构了大量繁复隽永、独具特色的意象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意象成为叙事活动的一部分,为作品增添了更加复杂的内涵和更为深厚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
主要论述了郭平小说集《后来呢》的叙事特征,指出了郭平小说在叙事上具有从经验叙事进入到精神叙事、从文本叙事进入到意象叙事的特征。叙事方法是作者叙事态度的体现.由此可以深入地思考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在叙事层面上超越现实,进行个人化创作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希坚的《地覆天翻记》、马加的《江山村十日》和陈学昭的《土地》是在《暴风骤雨》出版不久后面世的三部土地革命题材小说。它们虽尽力向“典范土地革命叙事”靠拢,但在人物塑造、创作方法与情感表达方面更多显示出“非典范土地革命叙事”特征。细读和具体分析这三个文本,有助于后世读者贴近历史现场,更为明了“典范土地革命叙事”与“非典范土地革命叙事”的重要差异,避免将不同性质的文本笼而统之,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表现方式有抒情和叙事两种。《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其剖情析采的浓厚抒情色彩吸引着历代文人,但它的叙事性却少有人关注。虽然刘勰本人并没有叙事意识,但他在《文心雕龙》中对总论、文体论、创作论的系统阐述,在客观上反映了他的叙事思想。其叙事思想对后世的小说发展、写作态度、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呼啸山庄》的叙事时间、叙述层次及视角,认为小说没有以全知叙述者的身份从头到尾讲述故事,而是采用了混合倒叙、多层叙述和多重视角的手段。增强了叙述的可信度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