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金瓶梅》的第一男主角西门庆在心理上表现出极为强烈的占有欲。他的成功,是由于占有欲的推动;而他的毁灭也是因为占有欲的作祟。通过具体的形象描写与细腻的心理刻画,客观上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欲望不能无休止地膨胀,私欲的恶性膨胀,必然会走向毁灭的深渊。  相似文献   

2.
论俄狄浦斯走向毁灭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试图逃脱"弑父娶母"的命运,但最终以自己的行动使神谕得以应验而走向毁灭。俄狄浦斯的悲剧在于他"官运亨通"和"声望显赫"的遭际与他"骄傲自大""狂妄自信"的人格弱点的结合,是他为躲避其命运成为现实这一意志最终导致了他的毁灭。  相似文献   

3.
《无名的裘德》中的女性淑与阿拉贝拉都具有"双性同体"的特点,体现了作者哈代对两性平等关系的理解和他的女性主义意识。小说男主人公的郁郁而终,女主人公的精神毁灭,则反映了哈代女性观中矛盾的一面。他赞同女性的自我追求,却又担心和恐惧逐渐成长起来的女性所带来的强大毁灭力量。  相似文献   

4.
从战争小说发展的角度来看,《毁灭》的独特之处是从心理角度描写人才在战争中的改造和成长,以及人才在战争中被淘汰,而这又主要通过小说中三个重要的人物莫罗兹卡、莱奋生、密契克表现出来.心理角度主要是指小说往往从人物的心理矛盾、心理斗争角度来描写人物,心理描写还具有意识流的特点,并且景物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心理状态密切相联,寓情于景,甚至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5.
试论悲剧人物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要对悲剧人物面对人生的苦难和不幸,甚至生命毁灭时的态度进行审美评价。悲剧不是重在对苦难的渲染,而是重在对反抗苦难和毁灭中所呈现出来的抗争之美的表现。悲剧人物在审美领域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必须具有悲剧性的抗争精神。其次,它要求主体采取逆受形式的心理反应形式。善恶美丑的人都可以成为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6.
分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哈姆雷特身上的各种冲突,探讨他陷入亲情流失、爱情流产、友情蒸发、内心犹豫境地的原因,一步一步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7.
中国餐饮业的品牌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现代经济生活已进入“信用”经济时代,商誉可以凝结在企业产品品牌商标上。企业所追求的不再是一次性的推销商品,而是要永久地从心理上占有顾客.  相似文献   

8.
茅盾的"时代女性"人物系列是一个清晰而又复杂的群体,时代女性形象在他的小说中占有非常瞩目的地位,从而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女性形象艺术画卷。分析茅盾《蚀》三部曲中"时代女性"形象之外在和内在的共同特征,透视作家创作时共同的心理机制,揭示其对茅盾小说创作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的女性诗人留下的作品不多,却在女性诗歌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古代女子受到纲常的束缚,在外人面前也都是循规蹈矩的。人们并不能真正的了解到女子的真实生活情况以及心理状况。诗歌是一种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本文试图从流传下来的魏晋南北朝女性诗人作品入手,解读当时女性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0.
法律概念与开放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法律概念是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更新的过程中,立法者在法律调整中对欲规范事物所具有的各种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某种立法意图、规范意旨所规定的最基本的法律思维形式,是对欲规范事物在一定阶段上的兼顾社会心理的理性总结和定位.法律概念不断生成的过程是法律预见性和参与性的过程.作为法律思维的最基本单位,法律概念使法律法规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既是社会伦理、法律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理性认识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后,为中国前途和命运日夜操劳的孙中山先生欲开始实践他的民生主义。他通过一系列论述,反复强调开放与发展的意义和必要性。在一些开放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和主张,这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对目前全国瞩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在行为主体、法益评价、刑罚配置等方面对帮助毁灭、伪造证据刑事责任作了立法切分。司法工作人员犯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从重处罚,不应以利用职务便利为必要条件。司法工作人员实施帮助毁灭、伪造证据行为构成徇私枉法罪,不应以利用具体职务便利为限。司法工作人员、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一般人员共同实施帮助毁灭、伪造证据行为的,可以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共同犯罪原理,分为5种情形区别处理。未来立法在凸显对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司法工作人员从严处罚之刑事政策基础上,应当弱化一般人员与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司法工作人员实施帮助毁灭、伪造证据行为的责任差异。  相似文献   

13.
法律概念是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更新的过程中,立法者在法律调整中对欲规范事物所具有的各种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某种立法意图、规范意旨所规定的最基本的法律思维形式,是对欲规范事物在一定阶段上的兼顾社会心理的理性总结和定位。法律概念不断生成的过程是法律预见性和参与性的过程。作为法律思维的最基本单位,法律概念使法律法规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既是社会伦理、法律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理性认识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从弗洛伊德关于人格中“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存在及三之关系的理论出发,对《觉醒》进行了阐释和解读,分析了中女主人公心理的发展与变化,说明自我、本我与超我三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了个人的毁灭。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新疆的汉语教学与研究,基本上围绕着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内容展开,但这些研究没有考虑到少数民族学习者的"他者"心理。"他者"心理,让新疆汉语教学成为了一个"带着镣铐的教学",而学生学到的汉语也成了"哑巴汉语"。本篇论文从心理学和哲学的层面分析了少数民族学习者在语言、文化、情感上存在的"他者"心理,并结合少数民族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对新疆汉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欲望与本能一样与生俱来,却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尤其是心理欲望,还是人类活动多样性、无限性、不可预测性的根本动因。而心欲的两重性,更是人类发展与危机矛盾交织的双刃剑。  相似文献   

17.
海岩的小说描写了当代女性的人生百态.小说中出现的女性全都青春、美丽,想要脱离贫穷.海岩对这些性格迥异的女性表现出了不同的审美取向:对"依附爱情"的纯情女性爱莫能助;对"生存理念至上"的女性痛下杀手;对"内心坚守"传统的女性极力维护.海岩的这种女性审美观与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他骨子里形成的矛盾爱情观密不可分.海岩小说既追求爱情的唯美,又毁灭极致的爱情;在情爱模式上,他选择打破常规却又让情爱结果回归现实;面对爱情既渴望青春的激情,又不得不让爱情回归平淡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后.为中国前途和命运日夜操劳的孙中山先生欲开始实践他的民生主义。他通过一系列论述,反复强调开放与发展的意义和必要性。在一些开放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和主张,这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对目前全国瞩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一些女权主义批评理论,霍桑的女权主义意识促使他在《红字》中塑造了一个反叛女性。在《红字》中,霍桑将这种意识融入到了他描绘的反派女主人公海斯特的内心世界。霍桑通过揭示海斯特的社会边缘地位,反映了在清教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厌女意识。霍桑还谴责那种源于男权意识对妇女不平等的待遇。为了恢复女性的主体性地位,霍桑通过他的故事情节和对男女主人公的描写,彻底毁灭了男权文化中的双重对立理念。  相似文献   

20.
《丧钟为谁而呜》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海明威放弃了他早年信奉的虚无主义,对自身和社会树立了新的信心,采用一种不同于以前的时空艺术手法,创造了一种新的叙述形式,他利用自然时空、现实时空和心理时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自然时空为基础,通过对题材的放大和扩展将其变为现实时空;开掘人物的心理时空,以冷静的观察、流畅的笔墨,揭示出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迷惘、空虚、惆怅、哀怨、忧伤、绝望和悲愤,从而表现出了人物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同时也充分显示出了海明威卓越的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