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瑞利分布模型在辽河油区稠油产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随着中石油在国外上市,对产量预测的要求日益严格,在利用纯数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瑞利预测模型推导公式应用于稠油开发领域,研究结果与近年来辽河油区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趋势预测结果十分吻合,增加了对稠油产量预测的可信度,为辽河油区稠油产量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辽河油区稠油采油工艺技术发展方向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分析了辽河油区稠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目前的技术水平,论述了提高蒸汽吞吐效果、开发方式转换、特殊工艺井相结合的常规热力采油技术,采用添加剂(催化剂)的热化学采油技术以及稠油井下改质技术机理及应用情况,指出今后可能具有发展前景的采油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目前辽河油区稠油水平井开采技术的油藏地质与工程、钻井、完井、采油、防砂、经济评价等现状的分析,结合辽河滩海地区勘探开发现状,证明水平井开采技术在该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辽河油区低渗透油田储层改造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低渗透油田油层污染程度表征因子计算和油层改造潜力评价值确定的基础上,分析了辽河油区部分低渗透油田油层改造潜力。主要评价因素包括表皮系数、油层渗透率、油层厚度和目前地层压力。各评价因素的权重由层次分析确定,并经过随机一致性检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主观判断的因素,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5.
辽河油区稠油物性比较复杂,不能采用一种工艺进行油气集输,通过长期的室内研究和大量的生产实践,现在已形成一整套具有辽河特色的单管热输、稠油掺稀油(水)和三管伴热等稠油集输工艺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油田生产中. 相似文献
6.
根据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压汞实验、X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等资料,研究了辽河双台子构造带沙三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结果表明:双台子构造带沙三段致密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主要为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孔、晶间孔隙和粒内孔隙,含少量的微孔隙、铸膜孔隙、碎屑颗粒内的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裂缝较少。孔喉以大、中孔,微、细喉型为主,排驱压力大,孔隙结构差。沉积和成岩作用是储层物性的两大主控因素,其中粒度较粗、分选较好、湖底扇辫状沟道微相储层物性较好。胶结作用和压实作用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差的最主要原因,而溶蚀作用一方面对储层孔隙度的增加起到建设性作用,另一方面溶蚀产物的原地沉淀又极大地降低了储层的渗透率。 相似文献
7.
辽河油区稠油开采技术及下步技术攻关方向探讨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18
辽河油区是中国重要的稠油生产基地,经过近20年的技术攻关和实践,形成了以中、深层稠油和特、超稠油开采技术为代表的特色技术,主要包括稠油热采、防砂、举升、集输及稠油钻、完井等工艺技术。辽河油区稠油油藏开采目前也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应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稠油开采技术新进展的基础上,发挥油藏地质研究、钻完井工艺技术、采油工艺技术的综合优势,重点在蒸汽吞吐后经济的接替技术、薄层稠油开发技术、大幅度提高稠油热采水平井(侧钻水平井)生产寿命技术、海上稠油经济开发方式几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和试验。参10 相似文献
8.
储层渗流特征及原油微观分布模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系统总结各种条件下的油驱水,水驱油模拟试验结果,详细分析了储层微观渗流特征,阐述了束缚水,残余油的形成机理,描述了储层中粒间孔含油,基质溶孔含油,颗粒溶孔含油,裂缝含油,杂基微孔含油和颗粒微孔含油六种剩余油微观分布类型及中-大孔,中-粗喉型连续饱含油分布模式,小-中孔,中喉型局部连续含油分布模式,细喉断续油浸分布模式,及其在不同含油阶段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辽河油区原油稠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辽河油区稠油油藏的构造、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对该区原油稠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构造位置、油藏埋深、储层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及异常压力分布等,是影响该区稠油油藏稠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具有低孔低渗透特征,发育最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基于苏里格气田东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及太原组取心资料,结合电镜扫描、铸体薄片等技术手段对致密砂岩储层地质成因、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储层物性特征进行实验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苏里格气田东区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地质成因为埋深大导致强压实作用所致;孔隙演化过程主要受压实作用和矿物胶结作用影响;储层粘土矿物中高岭石含量较高,且易脱落并堵塞孔喉,片状伊利石和绿泥石充填孔隙形成分割喉道,其他矿物镶嵌胶结及蒙脱石强水敏性等因素使储层渗透性降低;另外,由于原生孔隙不发育,岩石颗粒分选差,粘土矿物充填粒间孔隙,也降低其渗透性;致密砂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岩屑溶孔、晶间孔及长石溶孔。 相似文献
11.
12.
13.
车排子凸起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为一海西期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现今总体呈向东南倾斜的斜坡。石炭系火山岩之上超覆沉积了侏罗系、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新近系沙湾组、塔西河组、独山子组和第四系。通过对该区石油钻井测井、录井及试油资料分析发现,在白垩系和新近系发育多层含铀砂岩,且主要分布在沙湾组和塔西河组砂岩、砂砾岩及吐谷鲁群砂岩中,具有高异常GR(自然伽马)和GRSL(总伽马)值、低KTH(无铀伽马)值特征,为铀矿化异常所致;而稠油则分布在侏罗系、吐谷鲁群和沙湾组储层中。两者具有良好的叠置关系,与地下水化学特征关系密切。横向上主要沿P1—P103—P602—P7—P2等井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纵向上铀砂主要发育在稠油段上方。 相似文献
14.
辽河西部箕状凹陷陡坡带砾岩稠油油藏的发现是我国东部近几年在油气勘探上的重要突破之一.本文应用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地层学、石油地质学理论在综合分析工区内地层、构造、沉积微相、储层、流体性质及油藏地质特征基础上,总结出砾岩稠油油藏的形成除具备一般成油条件外,有利储集相带与断块、断鼻的最佳迭置以及构造单元和断裂带对油气富集控制明显,进而阐明了重质稠油的地质成因.根据原油性质及成熟度,结合圈闭成因,本区油气藏分为低成熟正常原油断块-岩性油藏、低成熟重质稠油断块-岩性油藏、低成熟重质稠油断块油藏三类;综合考虑烃类成熟度和次生稠变,重质稠油藏可分为次生运移型和底水氧化型两种,并总结了各类油藏地质特征,在研究砾岩稠油油藏分布规律基础上,探讨了油藏分布序列,建立本区油藏分布模式.对今后高效勘探开发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指出了有利含油地区.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技术,将辽河稠油减渣分离成14个窄馏分和1个萃余残渣,测定了各个窄馏分的性质和组成,用改进的Brown-Ladner法计算了各个窄馏分和原料的结构参数,预测了窄馏分的二次加工性能,对特征化参数与窄馏分的性质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随着窄馏分收率的增加,残炭值、S和N及金属元素含量逐渐增加,饱和分质量分数减小,胶质质量分数增大,芳香分质量分数先增大后减小,芳香碳率fA增大,环烷碳率fN和烷基碳率fP逐渐减小。加工性能较好的窄馏分收率为15.18 %。建立了辽河稠油减渣窄馏分残炭值、芳碳率、环烷碳率、烷基碳率与特征化参数之间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冀中地区砂岩油藏厚油层特征的研究,总结出其主要的沉积类型为三角洲前缘相的河口砂坝和滨浅湖相的沿岸滩坝砂,由于沉积方式的不同,各种类型的厚油层层内非均质性及其表现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异性,采用地质静态和开采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厚油层怪内运用状况及在平面上的分布特点,为油田中后期的调整挖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18.
介绍了原油指纹色谱相关分析技术的原理。通过对一个区块的原油进行原始指纹分析,建立起原始"指纹"图版,并与混采原油中的色谱峰值进行对比,计算出不同层位的原油对单井的贡献,从而为油井生产措施的调整和方案的制订提供可靠依据,也可了解不同层位的原油动用程度,为下一步挖潜提供指导。同时,介绍了应用色谱法开发出的计算软件,给出了锦16区块锦2一丙5-215、锦2-6-307两口井在混层开采过程中主对油层组对单井产能实际贡献率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9.
辽河稠油中非烃化合物类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辽河油田的冷43块北部的雷家场地区、牛心坨油田的茨榆坨地区及高升油田的高Ⅰ区和高Ⅲ区沙一段到沙四段的10个稠油样品中的小分子非烃化学组成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辽河稠油中的非烃化合物以含氧化合物为主要成分,含氮、硫化合物甚微,未检出磷化合物。酸性馏分均占总可溶性非烃馏分的47%以上,其中直链脂肪酸占气相色谱可检测总酸性化合物的96%以上。其余的含氧化合物类型包括开链脂肪族酮和醇、五环三萜酮和酸、不饱和甾醇、单甲基支链(iso和anteiso)脂肪酸、芳构有机酸和酚。此外还检出了四对高丰度的未知同分异构体和大量低含量的未知物。多类含氧化合物的存在和分布特征表明一种征象,即辽河稠油经历过较强的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并接受了近期的菌藻类有机质输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