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深层搅拌复合地基的设计有4个方面,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复合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给出了这种计算方法中的假想基础底面压应力验算公式,对复合地基的沉降进行了理论计算,分析了沉降规律,进行了沉降预测。  相似文献   

2.
针对公路软基沉降预测这一技术难题,对影响沉降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利用带偏差单元的神经网络模型对软基公路王后总沉降进行预测的新思路。通过实例验证,该模型预测精度高、简便易行,为软基沉降预测和计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堆载预压法需要分级加载,处理时间较长,工程中需要在达到满载后使用恒载期数据对地基最终沉降进行预测,以观察处理效果和估算工期。该文结合某填海造地项目的实测数据,使用三点法、浅冈法、双曲线法对沉降进行预测,重点分析了计算的起始时间、监测时间长短、数据间隔时间对于预测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计算的起始时间对于三点法、浅冈法有较大影响,对于双曲线法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小;监测时间长短对于三种计算方法均有影响;数据间隔对于三点法、浅冈法有影响,而双曲线法不受其影响。建议工程中根据监测时间的不同情况,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可提高预测精度,减少偏差。  相似文献   

4.
基于"组合预测"思想,提出了一种对多种常用预测模型进行熵权法计算权重的组合预测方法,从而可根据有限的沉降实测数据预测沉降发展。工程实例分析表明,基于熵权的灰色沉降组合预测模型能够充分挖掘各模型的有用信息,大大提高了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5.
软基路堤最终沉降量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托广肇高速公路软基试验路段,通过对实测沉降、分层沉降、孔压、侧向位移等资料的分析,掌握了软土路基变形的实际性状。由于软基塑流的复杂性,要准确计算塑流引起的附加沉降有相当大的难度,本文采用灰色理论进行最终沉降量预测,用三次B—Spline函数将原始沉降数据进行等时距处理,并用缓冲弱化算子的概念,以消除友色预测模型的无限增长性,提高长期预测精度。通过比较说明:灰色预测精度较双曲线法和三点法要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随机介质理论进行地铁隧道建设的沉降预测时难以考虑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本文基于正态分布累计函数及随机介质理论,建立了考虑时间效应的三维地表沉降预测模型,分 别推导了考虑时间效应的单隧道及双隧道的三维地表沉降预测公式、地表沉降三维倾斜率及三 维曲率的计算方法。 以北京地铁七号线东延豆各庄站—黑庄户站区间工程为背景,对沉降监测 数据进行了反分析预测研究。 结果表明:沉降-时间模型与监测数据较为吻合,验证了本模型的 科学性;根据不同时刻的预测沉降曲面可以计算三维倾斜和三维曲率,获得了地表差异沉降及地 表沉降曲面的形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米丽倩  查剑锋  王新 《金属矿山》2012,41(8):138-141
采用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结合老采空区残余沉降的非确定性过程,视矿区变形为一个随机动态系统,研究并建立了老采空区残余沉降的集合卡尔曼滤波预测模型,并通过实例将集合卡尔曼滤波预测值和原始实测数据序列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集合卡尔曼滤波能够在减弱沉降数据中含有的随机噪声干扰的同时进行有效的数值计算,模型预测效果良好,为老采空区残余沉降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该文首先对固结度及沉降计算的常用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结合工程实例对双曲线法和三点法计算固结度和沉降预测做了对比分析.得出在真空预压处理软土地基时,运用双曲线法计算的固结度较三点法偏小,两种方法所得沉降预测曲线与实测曲线均吻合较好,三点法对工后沉降预测计算结果较小.因此,不同计算方法运用时应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京沪高铁某试验段中桥梁两台一墩进行的堆载沉降测试数据为基础,分析其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原因,通过对沉降-时间曲线的拟合,采用灰色理论预测法外推了墩台基础的最终固结沉降量,且相关系数达到0. 95以上。为了解现行常用的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适宜性和可靠性,通过不同的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93-2017)计算的沉降值,偏于安全,用于高速铁路桥梁摩擦桩基础的沉降计算是可行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和《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2010)法计算结果比实测值小很多,不适合于桥梁桩基沉降的计算。  相似文献   

10.
Usher模型在某原油储罐地基差异沉降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某原油储罐地基差异沉降实测数据的深入分析,引入Usher沉降预测模型,阐述了利用Origin软件求解非线性模型参数的新方法,并与双曲线模型和指数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该原油储罐地基沉降的预测,Usher模型精度高于指数模型和双曲线模型.在该工程实例中,利用Usher模型得到的最终差异沉降量与实测结果非常接近.该文方法跟规范方法相比,无需通过试验获取计算参数,简便易行;且基于Origin软件的模型参数计算方法简便快速,便于工程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真空堆载预压加固法是一种加固软土地基的有效方法,具有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的双重效果,可以很好地解决软基的沉降和稳定问题,并能缩短工期,介绍了真空顶推预压法及工作原理,通过实际工程分析了真空顶推预压法在软土路基中的施工,通过施工后长期检测,结果表明真空顶推预压法加固软土取得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樊晓东 《地质装备》2007,8(4):36-39
本文着重介绍了某机场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设计的方法.详细叙述了软土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措施,包括加强软基处理施工质量控制、加快软基处理施工进度、加强软基地段路基沉降观测与分析等,对该机场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13.
结合理论推导和对工程实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对天然场地和存在邻近建筑物时2种情况下的墙后地表沉降形态进行了对比分析,采用上海软土地区墙后地表沉降经验公式,对存在建筑物超载情况下的地表沉降曲线进行了良好的拟合,直观地表示出地表沉降槽的大小及形状、墙后最大沉降点的位置等。结果表明,邻近建筑物的存在能显著改变天然场地的地表沉降曲线形态,是否考虑建筑物存在的影响,将影响到对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状态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   

14.
应用灰色理论 ,建立了不等时距的地基沉降预测GM ( 1 ,1 )模型 ,并可对结果进行修正。利用该模型对某 1 2层住宅地基沉降进行预测 ,预测结果精度高于常采用的双曲线模型推算结果。  相似文献   

15.
利用灰色理论对地基沉降进行不等时距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徐州电业局科技综合楼和徐州白云大厦股份公司二期工程 2项钻孔嵌岩扩底桩施工实践 ,介绍了施工设备 ,成孔、成桩工艺 ,常见事故的预防、处理措施等。 2项工程均取得较好效果 ,初步显示了基岩钻孔扩底桩成孔、成桩工艺用于建筑桩基础施工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软土路基在外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在时序上常表现复杂的非线性,本文采用抛物线模型预测软基的沉降趋势。针对简单遗传算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改进,改进后的遗传算法能有效克服传统方法易陷入局部极小的缺陷,大大提高算法的搜索效率、精度和稳定性。实践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沉降预测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某试验区吹填软基处理工程监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真空预压法处理大铲湾港区一期工程闸口吹填软土地基工程中的监测数据,通过理论分析对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基过程中地表沉降、真空度、孔隙水压力等的变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结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高压旋喷桩加固后的软土地基沉降规律, 以天津滨海地区某软土地基加固工程为例, 基于两相多孔介质弹塑性本构模型对高压旋喷桩加固处理的软土地基沉降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 软基加固前地表沉降形式呈“锅底”型, 与实际观测情况相符, 沉降量随时间呈对数函数增长;高压旋喷桩加固软基效果明显, 可以有效减少软基地区的地表沉降;加固处理后的地面实际监测得到的沉降量小于数值模拟所得预测值, 加固效果良好, 高压旋喷桩可作为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变形与位移的角度来考察基坑稳定性可以避开繁琐复杂的理论分析和计算工作,快速有效地对基坑工程的稳定性进行预测。建立了预测基坑周边地表沉降量及基坑稳定性的BP网络模型,并推导了求算基坑周边地表沉降量的估算式。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建立的网络模型和推导的估算式进行了验证,并对两类方法的求解条件、预测精度及适用范围等进行了比较说明。  相似文献   

20.
大面积堆载作用下滨海吹填软土地基变形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大面积堆载场地设置地表沉降监测仪器,进行历时3年的现场监测,对大面积堆载作用下滨海吹填软土地基的沉降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大面积堆载作用下软土地基变形特性不同于常规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变形特性的规律,总结了大面积堆载条件下软土地基变形沉降的规律,利用数值计算方法模拟了地基沉降变形规律,分析了地基破坏模式,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有着较好的一致性,在400 k Pa堆载力的作用下,最大沉降值约为1.6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