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悉心研究相关学科 创造小康居住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建筑师为创造品质优良的室内外居住环境,需要悉心研究人体工程学、行为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从调查居住者的生活习惯、居住需求入手,尽量采用灵活可变的潜伏设计,为用户再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提供方便,在精心创造人工环境的同时,借助有形无形的自己环境,使内外空间融合一体,实现明显改善和提高居住条件的小康水平目标。  相似文献   

2.
现代建筑的天然光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覆泰 《华中建筑》1999,17(2):53-57
文章指出现代建筑强调创造天然光环境,论述天然光创造的空内光环境,对天然光环境设计及玻璃幕墙设计提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现代居住环境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代琳 《山西建筑》2005,31(19):41-41
分析了现代居住环境对创造文明居住行为的重要性。从自然环境、居民的室外活动空间、建筑小品等方面介绍了居住环境的设计,指出应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建筑来整体设计环境,创造出文明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4.
引用黄河水塬.特别是与南水北调工程配套,建设平原水库作为供水水源将是今后保证城市供水的主要措施。济南市鹊山水库工程建设采用了综合防渗技术,创造了平原水库建设的一个范例。不仅防止了坝外农田浸没现象的发生,为以后的运行管理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并且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经验,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探索性及验证性因素分析在地下空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保勇  束昱 《地下空间》2000,20(1):14-22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人们习以为常的地面环境相比,地下空间环境是明显不同的。要创造良好的城市地下空间环境,就应该对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进行科学地分析,找出规律,在获得更全面,深刻的结论。本文通过问卷设计,对影响城市地下有人空间环境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出了影响城市地下有人空间环境的12个主要不利因素,最后采用验证性  相似文献   

6.
乡土建筑空间环境中的教化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定坤 《华中建筑》1996,14(4):22-26
文章认为:中国乡土建筑的空间环境,以具体的物质空间形式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念,社会规范和传统的民间信仰。在特定的乡土蓉间环境中,采用了具有中国传统道德教化性特征而又能直接诉诸人们感觉器官的建筑元素和装饰图案,其效果常胜过语言的教化作用。所创造出的教化性建筑空间环境,更能表达空间环境意义上的诉说力。  相似文献   

7.
高层建筑形体创造需要考虑城市自然人工环境等显性实体因素的要求,还要考虑城市规划,设计导引,大众化心理等隐性因素的作用。本着重阐释了后对高层建筑形体创造的影响,提出积极利用城市规划的限定条件,考虑化心理,既要维护城市环境的整体和诣,也要创造具有城市特色的高层建筑形体。  相似文献   

8.
一、人创造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整个生物圈,它形成效32×108年前,在漫长的年代中,环境只是按照自然规律而变化,大约300O万以前,当时由环境是自然,人类本身也是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同一关系。后来人类逐步变成了非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体,而环境则变成人的对象,于是人与环境的同一性关系发展为对象性关系。二、环境也创造人人类世世代代的创造活动,有一种积累的效果,环境变得越来越美好,美好的环境反过来又对一代代的人起作用,促使人类的审美意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中国古代有“钟灵流秀”之说。钟,聚集;硫,孕育。只有…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当今中国“欧陆风”和“自我表现风”盛行的现象,剖析其深层原因和不良后果。文章旁征博引多位建筑大师的理论,详细阐述建筑创作源于环境的观点,提出有机环境秩序主义应取代偏执理性主义;文章提出对环境文脉不能食古不化,而应采用符号创新、组合变异等手法进行现代演绎:文章结合厦门洪塘市民中心创作实例,探索采用发掘提炼、转换变异的方法,创造出贴切环境、简约而内涵丰富的清鲜建筑形象。  相似文献   

10.
崔海洋 《新建筑》2000,(5):33-36
在尊重自然、创造环境原则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利用地形,通过对比与统一的手法使重庆黔江北门片区规划设计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密切贯例创造出优质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1.
建筑节能与室内装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节约能源与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是现代室内装饰中普遍存在的一对矛盾。本文从技术和非技术两个层面,分析了当前室内装修中存在的不利于节能的因素,指出宜人的室内环境与节能可以相互促进,提出了旨在改善室内装饰耗能状况与室内环境品质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呼和浩特市城区老旧多层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以EnergyPlus为计算核心的DesignBuilder软件对其在原有情况下的室内温度、热舒适度以及建筑能耗进行分析,并对不同房间、不同楼层的室内热环境进行分析。根据内蒙古地区最新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部分围护结构改造。以原有建筑能耗做对比,分析不同改造措施的节能效率。分析在采用节能改造措施后的住宅室内的温度、热舒适度及能耗的改善情况,提出呼和浩特市乃至内蒙古地区老旧多层住宅的热环境及节能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云南一些传统民居朴素的综合利用再生能源观的初步考察和研究,提出高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途径,以改善传统民居的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时保护我们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回顾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历程,分析现代建筑业发展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探讨面向未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提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分析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加强专业宣传的重要性,并提出强化专业宣传的方法与途径。论述专业教学理念应由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能力培养。阐明将大数据等创新技术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提出利用互联网教学软件解决各课程之间知识点交叉衔接的问题。阐述构建完善的专业实训教学及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出以毕业设计为抓手,分层次多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辛孝明 《山西建筑》2008,34(4):255-256
从地理气候、热环境和建筑用能三方面介绍了吕梁市的现状特点,结合吕梁市的产业状况,详细分析了吕梁市建筑节能工作存在的问题,指出吕梁市应尽快组织编制全市建筑节能专项规划,以便于指导和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中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在此机遇下,传统的工科专业亟待改革。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建环专业的特色,介绍了建环专业"新工科"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并对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能源情况、建筑用能居高态势及其对环境影响的问题,阐述了新能源和新能源建筑的含义,解析了太阳能建筑.风能建筑、生物质能建筑、地热能建筑以及综合性新能源建筑及其技术,提出了实施新能源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是建筑界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Electrochromic (EC) windows for building applications are a major issue with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scientist community. A building envelope equipped with electro-optical glasses makes it possible to improve both its energy performance and the visual environment of the occupants. EC windows act as active components which can modulate the solar light flux input in order to attain energy saving. They also provide a better visual environment and a sensible cut of glare phenomena.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广州能源资源、能源消费现状及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了该地区拥有的有利条件和优势。介绍了部分国家能源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应对措施。针对广州存在的能源利用效率低、清洁能源比例小、大气环境质量差等问题,提出了广州能源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技术理念的旧城区既有多层住宅环境改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城区某居住小区环境改造研究为例,提出应基于建筑物理环境因素基础上的技术改造理念,以节能和节约资源为原则,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对既有多层住宅从日照、通风、热工要求等角度入手解决居住区规划、建筑室外环境整治的综合改造思路,提高居住者的居住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