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为了探讨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在窖泥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试验从泸州老窖浓香型白酒发酵窖池窖泥中分离纯化得到l株细菌。经菌落特征观察和镜检后,由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鉴定为Bacilluscereus/thuringiensisB(蜡状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B)。 相似文献
3.
解淀粉芽孢杆菌BW-13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 ylolique aciens BW-13抗真菌活性物质的产量,本实验首先用单因素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对BW-13产生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影响,并使用均匀设计法对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玉米粉和低浓度的Mn2+对BW-13产生抗真菌活性物质的促进效果明显.最佳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为:玉米粉32 g/L,蛋白胨9 g/L,氯化锰5 mg/L,初始发酵pH5.0,装液量30 mL,接种量为4%,培养温度28℃,摇床转速200 r/min,培养时间144 h.优化后5 μL BW-13发酵液抑菌圈提高到28.5 mm,比优化前提高了28.94%. 相似文献
4.
一株高产乳酸细菌的分离鉴定与发酵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食物垃圾中分离到1株乳酸高产菌株TD175,该菌株在含100 g/L葡萄糖的发酵培养基中,经72 h发酵,可产生78.56 g/L的乳酸.根据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将菌株TD175初步鉴定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sp.)的细菌,其16S rDNA序列与乳杆菌MR2菌株、植物乳杆菌(L.plan tarum)和戊糖乳杆菌(L.pen tosus)的相似性最高,均达到99%.菌株TD175经过耐酸选育得到的新菌株TD175-1的乳酸产量提高了10.7%.菌株TD175-1能促进食物垃圾的乳酸发酵,厌氧发酵48 h,产生29.65 g/L的乳酸,比不接种的自然发酵高34.3%. 相似文献
5.
一株光合细菌的鉴定及其处理大豆加工废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明晰从土壤中提取的一株光合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并实现利用其处理污水、达到资源化的目标,对此株光合细菌进行了菌种、形态以及生理生化鉴定,并考察了其在不同条件下降解人工配制的大豆加工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此株菌为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sphaeroides,命名为Z08).在初始COD质... 相似文献
6.
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验证了高层半固体琼脂试管法比固体琼脂平板法更具有良好的厌氧性能,能准确地对酪酸梭状芽孢杆菌进行活菌计数.通过对发酵培养基中不同碳源、氮源、生长因子进行单因素研究,L9(3^3)正交实验进一步优化得到最佳培养基组成为(g/L):胰蛋白胨10,葡萄糖8,酵母膏4.用此培养基在37℃培养24h,活菌数可达4.1×10^8mL^-1.培养基中添加K2HPO45g/L、MgSO4-7H2O0.2g/L、MnSO4·H2O0.2g/L、CaCO31g/L培养32h时,酪酸梭状芽孢杆菌芽孢转化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的产量,以本实验室筛选出的产BC菌Komagataeibacter rhaeticus TJPU03(K.rhaeticus TJPU03)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响应面法设计实验优化BC的生产条件.将优化内容分为两部分:培养基组分和外部因素.利用软件Desi... 相似文献
8.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34-38
耐酸耐高温α-淀粉酶具有耐酸和耐高温的双重特性,可以进一步提高淀粉糖和相关行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近来其研究和应用受到广泛重视。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枯草芽孢杆菌液体发酵产酶的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包含碳源、氮源、金属离子和产酶促进剂等。经过优化后的主要培养基组成为:麦芽糖10%、玉米淀粉2%;胰蛋白胨1%、尿素2%;0.4%的硫酸锰;0.1%的吐温80。经优化后的耐酸耐高温酶α-淀粉酶酶活由43.13 U/m L提高到了89.15 U/m L,发酵酶活提高了一倍左右。 相似文献
9.
光合细菌作为环境友好型有益菌,具有生物修复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的功能,在环保领域被广泛应用.本文将光合细菌中球形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H菌株)、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N菌株)和深红红螺菌(Rhodospirilliumrubrum,M... 相似文献
10.
针对取自某工厂的一株未知乳酸菌种进行菌株的培养条件优化及菌种鉴定。以乳酸菌在不同固体培养基中的菌落数、菌落大小及溶钙圈大小为检测指标确定乳酸菌分离培养基为最优乳酸菌固体培养基。在此基础上,对其固体和半固体形式中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半固体培养较固体培养更适于乳酸菌生长。通过对乳酸菌生长曲线、pH-t曲线的绘制,了解了此种乳酸菌的生长特性。通过菌落形态观察以及生化鉴定实验,如:吲哚试验、接触酶试验、运动性检测、糖发酵试验等鉴定出此种乳酸菌为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 相似文献
11.
刘云国;李婷婷;曾光明;郑伯红;徐卫华;刘少博 《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2016,23(11)
A novel adsorbent named magnetic humic acid/chitosan composite (M-HA/Cs) was synthesized by decorating humic acid/chitosan composites with Fe3O4 nanoparticles.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M-HA/Cs was 1.5 times that of MCs. The effects of solution pH,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Pb(II) ions and adsorption temperature on Pb(II) removal were examined in a batch system and further optimized using Box-Behnken analysis. The recommended optimum conditions are initial Pb(II) concentration of 139.90 mg/L, initial pH of 4.98, and temperature of 43.97 oC. The adsorption processes could be well described by pseudo-second-order and Elovich models. Isotherm studies reveal that the adsorption process follows Sips and Temkin models. The thermodynamic study indicats that the adsorption process is spontaneous and exothermic.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Pb(II) on M-HA/Cs at pH 5 may be surface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coordination and hydrogen bonding. 相似文献
12.
从炼焦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分离出了光合细菌(PSB菌),对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了静态处理,并对炼焦废水进行了动态处理,同时对PSB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PSB菌在pH为7和有氧的条件下对大部分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有机物去除效率在90%以上,脱酚效率达96%以上,氰化物去除率高达92%,氨氮去除效果在68%以上。 相似文献
13.
王晓华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7,3(1):47-50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地下空间不断得到充分利用.本文针对地下工程排水的特点,对地下工程的排水系统、排水管道布置以及污废水的抽升设计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硫酸盐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综述了国内外硫酸盐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的沿革和最新进展.20世纪90年代前国际上大多采用单相厌氧工艺处理硫酸盐废水,但常常运转失败.多数研究针对此问题,探讨硫酸盐还原菌(SRB)对产甲烷菌(MPB)和其他厌氧微生物的初级抑制作用和次级抑制作用机制以及改进措施.90年代以后,国内外开发出多种硫酸盐废水生物处理新工艺,重点介绍了单相吹脱工艺、硫酸盐还原与硫化物光合氧化联用工艺、硫酸盐还原与硫化物化学沉淀联用工艺、生物膜法工艺、两相厌氧工艺、两相厌氧与硫化物生物氧化联用工艺等.简述了每种工艺的要点和研究成果.同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硫酸盐废水处理工艺效能的要点. 相似文献
15.
光合细菌在我国食品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光合细菌在我国食品工业废水(柠檬酸废水、味精废水、酒精废水、淀粉废水、豆制品废水及乳品废水等)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利用光合细菌处理食品废水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系统地总结了混合菌群利用有机废水提供的底物合成PHA的相关研究进展,一般来说,混合微生物群在好氧瞬时供料和厌氧/好氧活性污泥工艺这两种模式下合成PHA.国内研究着重于探索反应器的运行条件,包括驯化过程和积累过程,以及从混合菌群中分离可合成PHA的微生物等.国外研究着重于探索各种可用作碳源的有机废水,分离鉴定各种能够大量合成PHA的微生物,以及不同种类底物对PHA产量和单体组成的影响.基于一些技术性突破,PHA合成模式可扩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生产.根据现有合成方法进展,提出发展方向是分离鉴定出更多的合成PHA含量高的微生物,透彻分析其在PHA驯化积累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使废水中各类有机物比例均衡,最后进行条件优化,实现PHA产量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应用响应面法分析磁絮凝工艺处理微污染河水的影响因素和去除效果.以聚合氯化铝(PAC)、磁粉(MP)和聚丙烯酰胺(PAM)的投加量为因素,利用中心组合设计(Box-Behnken)和响应面法(RSM)分析了3个因素对响应值(浊度、正磷酸盐(PO43--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的影响,并通过拟合回归模型来描述河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磁絮凝工艺处理微污染河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AC为51.31 mg/L、MP为176.47mg/L、PAM为0.10 mg/L.在该条件下,浊度、正磷酸盐和COD的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96.80%、86.25%和51.00%,与模型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小于2.12%.建立的统计学模型确信可靠,同时表明磁絮凝工艺具有较高的河水污染物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18.
改进型上流式反应器及其三相分离器的模糊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 R R VAN DER MEER等人提出的上流式反应器废水厌氧处理的数学描述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改进结构的UASB反应器有机质转化率及工艺操作条件与反应器结构尺寸之间的稳态关系,根据反应器结构模糊优化模型求解。在此基础上对其三相分离器进行优化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用该模型可以求出反应器及三相分离器的最佳结构尺寸及有关的工艺操作条件,从而为厌氧反应器及三相分离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套完整、有效的方法,同时为过程的运行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传统粒子群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后期多样性差,得不到最优解.在原有无功优化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基于细菌趋化的粒子群改进算法.通过算例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粒子群算法的缺点,优化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0.
化纤企业的生产废水成分复杂,属难降解的有机废水。采用由4株高效菌组成的混合菌体对一种化纤废水进行处理,探讨了正交法对废水处理的工艺条件,获得最佳工艺条件为:进水pH 9.0,废水进水质量浓度700 mg/L,菌体质量浓度3 g/L,摇床转速150 r/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系统出水ρ(COD)=27.65 mg/L,COD去除率为95.77%。4株高效菌其中6-81和3RE15菌株由本实验室保藏;降解乙醛的A572菌株和降解二恶烷的D-21菌株是本次实验从自然界中分离获得,初步鉴定为醋酸单胞菌(Acetomonas.sp)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s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