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台山县海宴公社春场大队,1976年在海滩咸围田新种了120亩秋植甘蔗,并在甘蔗行间套种蔬菜的试验,结果表明间种蔬菜能起到除咸防咸,获得甘蔗蔬菜双丰收。甘蔗平均亩产6.5吨,蔬菜亩产6,000多斤。过去,我们在咸田种蔗,常因干旱咸气上升,造成甘蔗死苗现象。针对这些情况,我们  相似文献   

2.
为认真落实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1975年春,我所进行了春植蔗指标亩产二万斤的栽培试验,最后称产获得了亩产20,595斤的高产纪录。从实践中,使我们懂得,只要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采用综合性技术措施,是获得高产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广西来宾县春季气温低,2、3、4月,平均气温分别是:12.1℃、16.5℃、21.1℃。由于气温回升慢,春植蔗萌发率低,亩有效苗数、有效茎数少,产量低。试图通过地膜覆盖栽培方法,提高土温,促进春植蔗萌发,提高发芽率,确保有效苗数及有效茎数,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秋植蔗中间套种别的作物,已在印度一些地区适应下来,尤其是当一些田块赶不及春季下种时更是必要,这种耕作制度提供的收入较一般收获了一造冬作后的正常春植(2~3月)或晚春植(4~5月)为高。冬作物如山黎豆、芥子及马铃薯在土壤适宜和排灌方便的地区用作间套种。最近采用矮杆小麦品种作间作物,对甘蔗不良影响极少(因杆短)且产量  相似文献   

5.
甘蔗育苗移植对耕作制度的改革和技术革命有着深远的意义,是甘蔗节种、增产的重大措施之一。我县广大干部、贫下中农,科技人员在毛主席的科研路线指引下,排除林彪、“四人邦”的干扰,坚持科学实验,先后在沙窖公社北村、西村、平步大队,否坛公社逢简、双麻、龙潭大队,勒流公社裕冲、江村、锦丰大队进行试验,经过多年的实践、试验、示范、推广,摸索出秋育冬移、秋育春移、冬育冬移、冬育春移、春育春移、春育夏移等均比焗芽下种或直接下种节种和增产的成功经  相似文献   

6.
在抗旱技术下,对甘蔗下种量,行距,施肥量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试验,建立产量函数模型,试验表明各因子对产量有显著作用,影响顺序是氮〉下种量〉钾〉磷〉行距,下种量和种植行距,施氮水平和下种量,施氮与施磷,施磷与施钾等交互作用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应用产量回归数学模型,结合蔗区自然条件和耕作水平,制定约束水平,通过模拟运筹,制定出旱地蔗区的高产优化模式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云南蔗区自然气候条件的分析,形成旱地甘蔗丰产综合技术,在此基础上,对影响甘蔗生长的下种量、行距、施肥量采用5元2次正交旋转通用组合设计进行试验研究,分析重要可变量技术措施对甘蔗产量和生长的影响,进一步形成适宜各地推广的综合栽培模式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8.
我们大队地处闽南平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在农业学大寨运动推动下,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搞科学实验。1976年我大队农科组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在地县科委,农业局的支持下,在省蔗麻研究所的指导下,破除迷信,  相似文献   

9.
桂中柳州地区的新兴农场,位于东经109°25′,北纬24°14′。近年来,这个地区秋植蔗的推广是成功的,但从产量高低的角度来看,秋植蔗季节性很强,增产与否,关键在选择植期,现将植期试验情况介绍如下:1.植期试验结果根据我们1977年进行的秋植蔗植期试验,出苗情况是:9月12日下种到10月8日就齐苗,从下种至齐苗需26天;9月22日下种到10月21日齐苗,需29天;10月2日下种的直到11  相似文献   

10.
抽苗断龙造成甘蔗基本苗不足是限制霜冻蔗区春植甘蔗高产的主要因素。耕作习惯、施肥水平、品种结构、栽培模式等都通过影响甘蔗的产量构成因子(有效茎数量和单茎重)而影响甘蔗产量。本文还就对制约我区甘蔗高产的瓶颈因子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市地处广西东南部,属于南亚热带,年平均温度21.8℃,年平均日照1815.6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583.6毫米,气候条件好,适宜甘蔗生长。根据我们几年生产实践,推广地膜覆盖冬植蔗,是一项新的栽培  相似文献   

12.
种好冬植蔗     
华南蔗区每年在“立冬”至“立春”都栽种一部分冬植蔗。根据我县蔗区多年实践,冬植蔗栽管得好,它比春植蔗增产10—20%。但应看到冬植蔗是在冬季雨量偏少,气温较低的不良条件下播种,种苗受干旱、低温、病害的影响,发芽率比秋植蔗低。要种好冬植蔗,争取高产丰收,必须根据上述气候特点,采取以抗旱保温和种苗防病为中心的一精二早三抗四防五多六补七管的栽培技术措施,才能使冬植蔗早出苗、出齐苗和长壮苗。  相似文献   

13.
东莞县附城公社主山大队大井头生产队,地处丘陵,水源缺乏,土地瘦瘠,保水力差,种下的甘蔗、木薯常受干旱威胁,产量低而不稳定。1973年前甘蔗、木薯平均单产分别徘徊在5,000斤和1,500斤的幅度。随着农业学大寨运  相似文献   

14.
我县是甘蔗新产区,于1970年开始利用新围垦海涂发展起来的。1973年冬季,我们学习外地甘蔗冬植的经验,在两个大队进行了试种,74年产量分别比春植蔗高20%和25%。这两个大队试种冬植蔗成功,打破了人们对甘蔗只能春植的因循守旧思想,得到了各级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受到了蔗农的欢迎,从而冬植蔗在我县逐步推广开来。粉碎“四人邦”后,冬植蔗发展更快,1978年全县新扩种甘蔗3,618  相似文献   

15.
冬植蔗在广西各地已经普遍种植,但在桂北,由于霜冻所致,冬植蔗在桂北长期以来一直成为禁区。但是,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认真总结冬植蔗在桂北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因地制宜地采取技术措施,使冬植蔗能在桂北安家落户。特别是近年来,桂北的荔浦、平乐、临桂、恭城、永福、阳朔等县栽培冬植蔗,一年比一年多。如1976年冬荔浦县在二七0锰区开荒的万亩甘蔗基地种植了几千亩冬植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由于近年推行甘蔗耕作制度改革,改春植为秋、冬植蔗,秋植蔗及冬季用塑料薄膜育蔗秧移栽已逐步成为我省植蔗的主要栽培制度。10月上旬以后广东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旱季,而10月上旬至翌年3月底是蔬菜生产季节,为充分利用土地,不少地区秋、冬植蔗田间蔬菜发展很快,增产增收效果很好。经试验及  相似文献   

17.
豆类作物微量营养元素铁锌含量遗传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豆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膳食营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概述了豆类微量元素铁、锌含量的鉴定和遗传评价研究的主要进展。大豆铁、锌平均含量不同,国家间差别较大,铁含量范围为61~152mg/kg,锌含量31.6~51.5mg/kg;品种间存在较大遗传变异,其中铁变异系数可达19.3%,锌14.40/0;铁与锌两个元素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菜豆品种间铁含量54~96mg/kg,变异系数15%~17%,锌含量21~54mg/kg,变异系数约14%;铁、锌含量遗传主要表现为数量遗传特点;利用数量性状作图技术,已发现26个QTL位点,铁、锌各13个。其它豆类铁、锌的含量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针对我国豆类微量元素的现状,提出了今后我国铁、锌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要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甘蔗高产,大量施用有机质肥料是很重要的。有机质肥料的来源是很多的,但由于各地的情况和条件不同,其来源难易也有不同,但种植绿肥为土壤提供有机质肥料是比较易行而有效的。绿肥压青不但能提供大量的有机质肥份,而且含有丰富的氮、磷、钾三要素肥份。所以种植绿肥,对改良土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不少地区的甘蔗都是以施用化肥为主,造成土壤缺乏有机质,地力衰退,影响甘蔗单产的进一步提高。为解决此问题,必须广辟肥源,增加复种指数,大搞有机质肥,积极而合理地进行蔗地间套种豆类作物则是一  相似文献   

20.
新植蔗栽培耕作技术对宿根蔗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新植蔗9种不同栽培耕作技术对宿根蔗产最和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植蔗不同栽培耕作技术不仅对新植蔗的产量和品质有显著影响,而且对宿根蔗的产量和品质也有较高程度的后效。新植蔗处理横直深松再覆盖地膜和处理横直深松再覆盖蔗叶,有利于促进宿根蔗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有利于有效茎数和单茎重的增加,有利于糖分的积累,从而提高宿根蔗的产量,改善宿根蔗的品质,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