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煤加压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煤科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在加压固定床气化—包括Φ650mm中试和Φ100mm小试技术,Φ100mm和Φ300mm加压流化床气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情况,重点介绍了典型中国煤种在上述固定床和流化床气化炉试烧时的气化特性。指出做为国内唯一的固定床加压气化小试装置和少有的加压流化床气化小试装置,今后将在煤种气化特性评价、煤化工多联产规划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简要阐述了加压气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正> 水煤浆加压气化法(德士古煤气化法)是国际上80年代实现工业化的第二代煤气化工艺。化工部化肥工业研究所在“六五”期间建立了一套水煤浆加压气化中试装置,“七五”期间成功地进行了七个煤种的试烧,主要工艺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煤气化技术的水平,该所与美国德士古开发公司于1990年4月14日在北京签署了利用该气化装置合作试  相似文献   

3.
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技术加压大型化研发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技术历经20余年的研发和工程化放大,低压气化技术已日趋成熟,并用于氮肥企业原料气改造和新建甲醇合成厂。该气化技术可使用不同灰含量和灰熔融性温度的煤,过程效率也较高,符合我国资源特点。为此在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支持下,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和山西晋煤集团合作成立的“山西省粉煤气化工程研究中心”正在建设3.0MPa加压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中试平台,2006年年底已建成,预计于2007年3月进行加压气化试验,2007年完成加压灰熔聚流化床煤气化工业装置设计软件包的编制,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适应中国煤炭特点的大规模加压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技术。本文介绍了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过程,指出它的优点、缺点、适用范围、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并对加压灰熔聚气化中试技术进行了简介。  相似文献   

4.
加压粉煤流化床气化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套日处理5t煤的加压流化床粉煤气化技术试验装置建成并投入试验运行。进行了5种原料的气化试验。试验采用螺旋和喷嘴两种加料方式。气化炉内的灰团聚与灰选择性分离技术相结合使气化灰渣含灰达90%,煤气冷凝液中无焦油类物质。气化炉产生的煤气供低热值煤气燃烧试验和燃气轮机叶片磨蚀试验之用。介绍了加压流化床气化的工艺试验内容,煤种试验结果及环境特性数据。连续运行试验基本验证了该加压流化床气化系统的工艺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水煤浆加压气化制合成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煤浆加压气化是一种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三废易处理的新型煤气化法。国外研究开发了30多年,于80年代初实现工业化。国内于60年末就进行过探索试验,起步较早。从1979年起本所进行此项工作。目前模试已告结束,中试于1985年下半年完成化工试车及装置修改。1986年完成了设备结构和工艺条件试验、喷嘴评选试验,完成了为期8天的连续运转考核试验,已取得第一个煤种(陕西省铜川长焰煤)的试验数据。今后将完善中试装置,改进渣水处理等,提高计量精度和装备水平,使之成为该气化法国内第一套煤种评价装置。  相似文献   

6.
《煤化工》2016,(1):3-6
分析了可用于煤制天然气的气化技术特点,介绍了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自主开发的新型多段分级转化流化床煤气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现状,包括工作原理,气化炉结构,备煤、进料、气化、除尘、废热回收等单元系统,并介绍了多段分级转化流化床煤气化工艺中试平台和加压中试情况。最后对该气化技术在煤制天然气项目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 1983年底,一座内径为650mm 的固定床干态排灰加压气化中试装置在煤炭科学院北京煤化学研究所建成并顺利投入运行。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地对我国五种不同煤进行了半工业规模的加压气化试验。我所在试验中考察了该装置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及数据的重现性,论证了其中四种煤作为加压气化生产原料的可行性。黄县褐煤、蔚县长焰煤、依兰长焰煤的气化试验结果已分别由相应的三个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流化床煤气化炉的碳转化率和处理能力,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对已有的灰熔聚流化床煤气化技术进行了升级,集成快速流态化技术,开发了多段分级转化流化床煤气化技术.该气化炉分为下部浓相射流段和上部快速提升段两部分,下部浓相射流段保留了灰熔聚气化技术的特征;在上部快速提升段,通过强化细粉循环以提高气固接触和细粉停留时间,并采取分段给氧方式以提高气化温度和细粉转化效率.通过基础研究,获得了煤加压热解特性和高温高压气化反应动力学规律;获得了加压气固流态化行为特征,分析了操作参数和关键结构对气固流场、浓度场分布的影响;完成了操作状态下气化炉内气固流动行为的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二次风对提升段流场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建成了3.0 MPa、日处理煤量100t的中试装置,并开展了1.0MPa~2.8 MPa压力下的神木原煤及其热解半焦氧气/蒸汽鼓风中试试验研究.中试结果表明:在试验压力范围内实现了平稳长周期操作;可以直接气化热解半焦;带出细粉碳含量明显下降,气化碳转化率最高可达到95%;气化指标达到同类型气化炉先进水平.进而完成了千吨级工业示范装置的工艺软件包设计和经济评估.  相似文献   

9.
加压喷动流化床煤部分气化数值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加压喷动流化床部分煤气化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对流动分区法和化学反应速率法进行计算,模型考察了设计参数、运行工况、煤种特性对煤的气化影响,研究了在喷动流化床中压力对煤气化影响,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系统压力、反应温度是影响煤部分气化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水煤浆加压气化煤种评价模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模型是按照动力学及热力学的原理,建立在水煤浆加压气化实验室试验、中间试验和工业化生产操作基础上的经验模型。能用于工业化生产装置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煤种的选择、煤种的更换和气化炉工艺操作条件的优化,并为新建水煤浆气化装置的PDP编制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模型计算结果希望能取代煤种试烧。  相似文献   

11.
高能量、高强度发射药配方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一种高能量、高强度发射药进行了探讨,确定了以混合硝酸酯增塑的聚醚聚氨酯作为发射药网络结构的主体。研究了发射药的基本配方,并初步测定了燃烧性能、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聚醚聚氨酯发射药具有较高的能量(火药力高于1251KJ/kg),同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特别是良好的低温力学性能。对该发射药的加工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摸索,用挤压成型方式制成了多孔发射药。可以预见,此类发射药会成为一类具有应用前景的高能、高强度发射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短玻(GF)增强聚丙烯(PP)中添加聚烯烃弹性体(POE),并用马来酸酐对PP进行接枝交联的方法, 制备了高冲击韧性GF/PP复合材料。在该材料中,短切玻璃纤维的加入大幅度提高了材料的拉伸、弯曲强度,而POE 则通过产生形变等方式,提高了材料的冲击韧性;在其中加入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增加界面结合力,可使GF/PP/POE 复合体系表现出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为51.9 MPa,弯曲强度为68.1MPa,冲击韧性为44.2 kJ/m2。  相似文献   

13.
对大功率变频装置的结构、技术性能、控制方式及适用工况进行分析,并就其工程实施及合理选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以新型高温混合材料作为铠装热电偶的绝缘材料,通过大量试验验证了封装后的热电偶传感器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长期热电势稳定性、高绝缘性和较短的热响应时间,能够满足高温、高响应性测量要求。在1 000℃的情况下测量,其性能不亚于以氧化镁作为绝缘材料的产品,因此可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15.
新型高能高强度JMZ发射药的燃烧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混合硝酸酯增塑的聚醚聚氨酯黏合剂体系的新型发射药的燃烧性能,通过密闭爆发器常规实验和高压实验.研究分析了JMZ发射药在不同压力范围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JMZ发射药在低压下的燃速压力指数较大,具有高含量RDX硝胺发射药的共同特征,但在高压下的燃速压力指数逐渐变小,与制式发射药相当,在燃速压力指数的变化过程中不存在明显的转折现象。另外,JMZ发射药在起始阶段表现出了良好的燃烧渐增性,对身管武器的应用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6.
叶丞  汤振英  张聪丽 《聚氨酯工业》2022,37(2):34-36,40
以甘油和固体山梨醇为混合起始剂,环氧丙烷、环氧乙烷为主要原料,采用不同聚合工艺,分别合成了官能度4.5,羟值约为28 mgKOH/g的高官能度高分子量高活性聚醚多元醇JQN-6628,讨论不同聚合工艺对聚醚多元醇理化指标的影响,并进行了醛含量的对比.结果表明,采用磷腈盐类催化剂合成的聚醚多元醇的理化指标、醛含量明显低于...  相似文献   

17.
高强度高模量玻璃纤维开发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玻璃纤维本身物化性能的角度,结合其专利情况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各种高强度高模量玻璃纤维进行了较全面的汇录。高强度高模量玻璃纤维以其高强度、高模量、高耐热性、高耐腐蚀性等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兵器、舰船、化工等对复合材料性能要求更苛刻的领域。详细对比分析了高强度高模量玻璃纤维的化学组成、机械性能和作业情况。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苯基磷酸phenyl-P/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HEMA)丙酮底剂和用1,2-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5—10)调湿剂在湿粘接时对调湿牙质表面的综合影响。实验结果预示,藉此将得到高粘接强度和高特性的杂化牙质层。  相似文献   

19.

A variant of the Vienna DMA (Winklmayr et al. 1991 Winklmayr, W., Reischl, G. P., Lindner, A. O. and Berner, A. 1991. A New Electromobility Spectrometer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erosol Size Distributions in the Size Range From 1 to 1000 nm. J. Aerosol Sci., 22: 289296. [CROSSREF][CSA][Crossref],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Reischl et al. 1997 Reischl, G. P., Makela, J. M. and Necid, J. 1997. Performance of Vienna Type Differential Mobility Analyzer at 1.2–20 Nanometer. Aerosol Sci. Technol., 27: 651672. [CSA][Taylor & Francis Online],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with inner and outer electrode radii of 25 and 33 mm, and a conventional trumpet inlet diameter of 97 mm has been tested. It incorporates a reduced pressure drop sheath gas exhaust system that enables reaching flow rates approaching 4000 L/min. Several new additional flow features are included to delay the transition to turbulent conditions. A cylindrical geometry with a DMA length L of 97 mm (distance between the aerosol inlet and outlet slits) is seen to keep the flow laminar up to the highest Reynolds number achieved, though showing slight signs of flow quality deterioration at about Re = 20,000. An equally long DMA with an inner electrode shaped as a 5° cone caped by a spherical dome remains stable up to the highest Reynolds number achieved. It is expected to continue this trend to considerably higher flow rates. Both these long configurations exhibit line widths close to the ideal Brownian diffusion limit, reaching FWHH of 4% for a particle mass diameter of 1 nm. A short DMA with an axial length L of 18 mm and an inner electrode shaped as a 5° cone caped by an ellipse of 3/2 aspect ratio remains also laminar at the highest speeds attained, and exhibits FWHH as small as 2.4%. It departs moderately from ideal behaviour at small flow rates, presumably due to its non-cylindrical geometry. More serious departures observed at high Reynolds numbers may perhaps be due to flow unsteadiness radiated into the working section by sound waves from the turbulent exhaust region.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 DMA capable of excellent resolution at 1 nm, yet with a sufficiently wide and long working section to enable (in principle) covering the size range up to 100 nm.  相似文献   

20.
光伏背板玻璃的丝网印刷工艺是背板玻璃生产的重要环节,现市场对背板玻璃的需求急剧增大,为满足市场要求,提高丝网印刷的效率和精度,设计了一种高效率、高精度的丝网印刷传动装置,该装置设计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