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宝玉石》2020,(1):130-133
手镯起源与新石器末期的玉礼器——玉璧与玉琮.扁形手镯源于玉璧与玉璧的变形玉器如玉瑗、玉环,厚大的手镯则源于玉琮.璧是一种扁体、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说:"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肉"指扁圆形的实体部分;"好"指中央的孔.  相似文献   

2.
手镯     
正手镯起源与新石器末期的玉礼器——玉璧与玉琮。扁形手镯源于玉璧与玉璧的变形玉器如玉瑗、玉环,厚大的手镯则源于玉琮。璧是一种扁体、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说:"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肉"指扁圆形的实体部分;"好"指中央的孔。  相似文献   

3.
玉环与玉玦     
正何为"环"?中国古代玉器中,有外观相似的环、瑗、璧等,均为圆形器物,中有孔,汉《尔雅·释器》中定义: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宋《尔雅疏》中注,"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即边宽大于孔半径者称玉璧,孔半径大于边宽者称为玉瑗,孔半径与边宽相近者称玉环。  相似文献   

4.
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几十年来一直对玉璧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收集有关资料和不断深入地调查研究,获得了一些新认识,并在此作一些简要介绍,以飨读者。1什么是玉璧玉璧是玉器的一种。玉器在古代无疑是礼仪、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说文》中曰:"玉,石之美者也"。古代人认为玉是宝石之首。玉文化被有些人誉为古代"文化之神"。《尔雅》曰:"其璧则内有孔谓之好,外有玉谓之肉,肉倍好谓之璧"。  相似文献   

5.
漫谈酱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酱在中国古代烹饪中占据重要地位,“酱,八珍主人也;醋,食总管也。反是为。恶酱为厨司大耗;恶醋为小耗。”(《清异录》)由此可见古人把酱看作是调味的统帅。故孔夫子说:“不得其酱不食。”疏云:“不得其酱不食者,滑鱼脍,非得芥酱则不食也。” 酱在中国古代的含义比较广泛,据《说文解字》中说:“酱,醢也,从肉酉。”段注(一)从肉酉:“从肉者,醢无不用肉也。”由此分析酱字是指肉酱。其实,古代不只有肉酱,也还有用米、麦、豆、果、鱼等制成的各种酱。《周礼·膳夫(打  相似文献   

6.
酒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战国策·魏策二》 :“昔者帝女令仪狭作酒而美 ,进之禹、禹饮而过之”。故后世有“仪狭造酒”之说。酒与医药关系密切 ,从“医”字、从酒(酉)可明之。中医有“酒为百药之长”说。在商代已有药酒出现 ,由单味或多味药材浸泡酒中而成。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考黑出》解释 ,“鬯者 ,以百草之香 ,郁金合而酿之成鬯。我国最早的药酒酿制见于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中。古人重视用酒防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用酒醪治疗肠胃疾病 ,“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该书中有两例以药酒治…  相似文献   

7.
鲍:海洋动物。学名:Haliotis gigantea.俗称鲍鱼,也称大鲍。古人称其为“鳆”、“石决明”。《周礼·天官》载其为周天子常膳用料;《汉书·王莽传》称其“鳆鱼”。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梨是甜美爽口的果中佳品。可是,在中国古代食疗典籍里,这水果却被赫然冠以“有毒”,二字,如,著名的《千金·食治》即云其“味甘,微酸寒、有毒”。不仅如此,有许多个人并不认为有毒的食物,在食疗古籍中也被标上“微毒”、“有小毒”之类提示语,例如:桃,“微甘,有小毒”(《食鉴本草》卷上);胡瓜(黄瓜),“甘寒,有小毒”(《本草纲目·菜部》);肉(猪肉),“味辛、平,有小毒”(《千金·食治》);莴苣菜,“性冷,微毒”(《饮食须知》卷上),等等。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9.
关于宝玉石的概念及其品评,长期以来人们有不同的认识。关于宝玉石的广义与狭义概念也有不同的层次。我国古代认为玉是宝石之首。汉《说文解字》记载:“玉,石之美,有五德者”。古书中还有“君子比德如玉”之说。古代玉有着礼仪、随葬、装饰美化生活的作用。古人将玉人格化为  相似文献   

10.
始见于东汉,盛行于清代。是一种雕琢有多种精美图案的长方形、圆形或不规则的圆形玉制薄片。插放于按器型制作好的木座或玉石座上。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中出土的玉屏,由上下两层四块玉片组成,有镂空的支架。上层玉屏板雕琢盘膝高坐的东王公形象,周围雕琢人物及  相似文献   

11.
韭菜满话     
人们什么时候开始利用韭菜,说法很多,但我们从“韭”字的来源考查,是否可以说,韭菜在中国文字出现以前就已被人们熟悉甚至利用了.韭字下面一横代表地面,中间二竖和三小横是表现韭菜的叶子向上生长,向四外开张的状态.历代对韭菜有着详尽的记载.公元前一千多年,古书《尔雅》曰:“一种久而生者,故谓之韭,韭者懒人菜”,这是古人对韭菜多年生的解释.又曰:“稻曰嘉蔬,韭曰丰本”.可见古人很早就把韭菜和稻谷相题并论了.《诗经》也曾说:“四之曰献羔祭韭”,这在先秦之时,古人已把韭菜当作高雅的祭品  相似文献   

12.
食用警诫线     
《饮食科学》2011,(2):45-45
鳝鱼与狗肉不宜同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鳝鱼不可合犬肉犬血食之”。犬肉、犬血,都有温热动火,助阳之性,黄鳝甘而大温,同时,古人还认为“黄鳝性热能补,时行病后食之,多复。”即指能使旧病复发。同时,古人还认为二者同食,温热助火作用更强,不利于常人;且黄鳝有腥气,更不能与狗肉同煮。  相似文献   

13.
蕃茄调味源于西餐,国菜中也有不少菜用蕃茄调味,如苏州名菜“松鼠鳜鱼”、杭帮名菜“蕃茄虾仁锅巴”、徽帮名菜“玛瑙肉”、粤帮名菜“咕老肉”等。为何说它姓“西”?这从品名中就可知,“蕃茄”名中之“蕃”,古就是“外国”之意,《周礼·秋官·大行人》有载:“九州之外,谓之蕃国”,我们知道“九州”泛指“中国”,可知“蕃茄”是舶来品;“蕃茄”又名“西红柿”。有趣的是带“西”的物品,不少是舶来品(当然带我国地名如西安、西湖等物品除外),西菜、西装这不容多说,被谓为“解暑瓜果之王”的“西瓜”,是不是舶来品,当然也是。据载,最早发现“…  相似文献   

14.
狗肉古今谈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我国养狗有着六七千年的悠久历史。古籍上有关狗的记载很多。《礼记·王制》写道:“士无故不杀犬豕”《墨子·非攻》云:“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文子·上德》载:“犬豕不择器而食。” 这些记载反映了我国古代养狗的普遍性,如果仅仅就“犬豕”这两个字的先后顺序而言,似乎古人把狗看得比猪还重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人类是怎样生活发展的呢?一、狩猎生活 上古的人为了生存,是以狩猎禽兽鱼虫为食,生吃。有首《弹歌》说:“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见《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抓住禽兽茹毛饮血,还需果木草实充饥。《淮南子·修务训》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个时候,人们生食禽兽肉,人口增多,禽兽不够吃,只有以谷、麦、黍、稷、菽为食,开始了农业生产。陆贾《新语·道基》说:“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人食五谷。”人类发展到神农时代,仍无烹饪可言,如《礼记·礼运》说的“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只是生活向多样化发展。“饥则求食,饱则弃余。”(《白虎通义·号篇》)  相似文献   

16.
有一种小草,常被栽种在住宅北面的堂屋前。春来抽枝长叶,夏秋间开漏斗状黄、白、红、紫等颜色的花,它就是我们常见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萱草。尽管在众多的花草树木中并不起眼,也难言名贵,但早在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就有了关于它的记载。《诗经·卫风·伯兮》写一个女子思念她远去打仗的丈夫,其中有两句说:“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古人的注解说,谖草令人忘忧;背指北堂,古代多为母亲所居。而“谖”字据《尔雅》解释,原本就有忘怀的含  相似文献   

17.
我国各类型酱腌菜起源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腌菜和酱菜的古名,我国先民通常用腌菜、腌渍菜、淹渍菜、沤菜等称呼。例如三国魏·张揖《广雅》记载:“腌,也”,王念孙疏正:“腌之言淹,渍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记载:“水浸日渍,说文解字:渍,沤也”。由此可知,古人所说的“腌渍”’指的正是包括制做腌菜和酱菜的工艺方法。从广义上说:这种方法的起源最初可能是为了贮藏蔬菜,后来因为得到的恰是美味食品,所以这种酿造工艺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对它加以发展。在食品科技史上,这种科学贮藏蔬菜的工艺方法在我国问世很早,但是各类酱腌菜的出现时代不同,兴衰情况不一样。所以本文不可能以蔬菜的  相似文献   

18.
羊枣不是枣     
高启新 《美食》2006,(2):63-63
公孙丑问孟子:“脍炙和羊枣哪样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啦!”此事见于《孟子》。在中国,脍是很庞杂的,诸如鱼肉、牛、羊、鹿肉,皆可为脍,《论语&;#183;乡党》里有一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名言。后来,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脍是细切的肉;《汉书&;#183;东方朔侍》则认为生肉为脍;总之,脍是肉切细罢了。脍炙就是烤肉。  相似文献   

19.
2010年4月,《四川烹饪》刊发了笔者的拙作《探析腌料的奥秘》,随后很多读者朋友和网友纷纷来电来邮,希望我能更详细地介绍腌料方面的知识,于是笔者又忙里偷闲写下了这篇文章。一我们现在所说的"腌",在古时是指保存食物的一种方法。《说文解字》曰:"腌,渍肉也。"什么是"渍"呢?《说文解字》曰:"渍,沤也。又浸渍也。"将肉浸入水中能起到保存作用吗?不能,得浸渍在盐水中才行。《广韵》曰:"腌,盐渍鱼也。"这恐怕是腌的最佳解释了,在《广韵》中,醃与腌的解释是相同的,也许古人认为用"酉"字旁  相似文献   

20.
困惑美味     
眼下诱惑人的东西真是太多,衣有华服、吃有美味、住有豪宅、行有“宝马”。如何面对?确实是一门学问。例如自古列入珍馐的燕窝、鲍鱼、海参、鱼翅被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煊染得天花乱坠,大有“不得珍味、死不瞑目”的架势。清代袁枚《随园食单·海鲜单》记载: “古八珍(即《周礼·天官》及《礼记·内则》所记的淳熬, 淳母等八种珍馐),并无海鲜说。”而如今的世俗习惯, 把燕、鲍、翅、参也列为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