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透视中国当代建筑的窗口和探讨当代建筑问题的前沿阵地,<时代建筑>杂志对不断涌现的中国年轻建筑师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2005年第6期杂志曾以"中国年轻一代的建筑实践"为主题,推出了一批当时30岁左右的年轻建筑师如张斌、张轲、祝晓峰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张永和、王澍、刘家琨这批明星建筑师之后其设计实践开始受到建筑界的关注.如今,这批建筑师已逐渐成熟并活跃在建筑界.本期杂志再度聚焦中国年轻建筑师群体,即那些正在以实践和观念的探索得到建筑界关注的新鲜面孔.  相似文献   

2.
《时代建筑》计划在2012—2013年这两年时间的3期杂志里,以10年为剖切面,对"50后"、"60后"和"70后"3个中国当代建筑师群体(以下简称"50、60、70年代生建筑师")进行系统且整体的梳理与研究。这批建筑师经历了中国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参与了中国30年城市快速扩张背景下的大规模建设,成就了无数的新城新区和高楼大厦,也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无疑,这是一群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正在发生影响的一线建筑师。我们不仅会对这批建筑师进行群体研究,而且会对其中的优秀代表进行个体分析,关注他们30多年来的成长,关注他们对当代中国建筑问题的思索,关注他们的建筑实践。  相似文献   

3.
《城市建筑》2013,(21):6-15
本次沙龙关注当代建筑展览,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建筑展览发展现状及其具有哪些特征,与国际的建筑展览领域有着怎样的差异和差距,建筑展览的体制和机构设置的状态如何,建筑展览和理论、批评、建筑实践的关系如何,它是否能够为建筑实践总结经验和指明方向,策展人的机制和目前建筑策展人的学术水准如何,未来中国建筑展览的前景如何,如何建立建筑文化的机构如博物馆、文化中心、基金会,从而推动中国建立自己的建筑文化历史,理论、批评、出版体系。沙龙邀请了上海的一组学者,策展人和执业建筑师围绕以上的话题展开讨论,他们将结合自身策展或参与国内外重要建筑展览的经验,为我们呈现建筑师和策展人眼中的当代中国建筑展览的"现实"和"未来"。  相似文献   

4.
刘大莉 《新建筑》1997,(2):65-65
对建筑的一点思考刘大莉读了贵刊1996年第3期《北京青年建筑师畅谈建筑文化》一文有些感想。的确,今天年轻建筑师很幸运碰到当代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有干不完的工程项目。但当今社会上新建的建筑又令人感到不安,包括建筑师在内,人们对许多新建工程不满意。甚...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在中国大陆年轻建筑师中曾经出现过参加日本《新建筑》杂志设计竞赛的热潮。这是中国建筑师学习和参与国际建筑讨论的一个渠道,也是中外建筑交流的特殊形式。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建筑状况的历史性变化以及中国社会和建筑实践与国际越来越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话王兴田     
彭礼孝:2011年,UED杂志承办了"天津大学第18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暨首届UED中国建筑节",邀请了3位院士、6位大师、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以及中国的70余位知名建筑师。请问您怎么评价本届论坛?王兴田:本届论坛是论坛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很多优秀的建筑师、学者都参与其中,特别是来了不少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建筑师。  相似文献   

7.
徐甜甜     
《世界建筑》2014,(4):67-67
<正>B.19751992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DnA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2009美国《建筑实录》设计先锋2009英国ICON杂志评选为世界20位最具影响力的年轻建筑师2009美国城市设计委员会评选的2008建筑事务所2008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2008 WA中国建筑奖佳作奖  相似文献   

8.
沈彬 《建筑师》2005,(3):120-120
2005年5月14日,“地域&原创“论坛在杭州举办。论坛活动由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师,《世界建筑》杂志主编王路博士主持,主要演讲人为当代中国新锐建筑师张雷、齐欣、吴钢与柳亦春等四人。建筑学术权威杂志《建筑师》主编黄居正、《时代建筑》杂志副主编彭怒、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地域学研究专家单军以及二十多名浙江省内著名建筑师参加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简讯     
《世界建筑》2011,(12):14-17
"年轻的不同"青年建筑师论坛 由建筑学报杂志社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文化传播中心共同主办的"年轻的不同"青年建筑师论坛于2011年12月1日在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总院举行(图1)。论坛邀请了文兵、张彤、梁井宇、吴朝晖、叶依谦、祁斌、褚冬竹、华黎、王刚这9位知名青年建筑师进行演讲,他们分别来自设计院、高等院校和独立事务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最近20年来的建筑实践,为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成长提供了绝无仅有的发展舞台。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巨大的建设量和超快的建设速度,更重要的是如此大规模的建造对中国城市文化的改变,以及由此再度引发关于如何设计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的思考。适逢这史无前例的城市变革中的年轻建筑师,正面临着文化思想和职业水准双重的考量。本刊秉持一贯的学术精神,始终关注着年轻建筑师的进步,本期的努力就是集中介绍和推荐一批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年轻建筑师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