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给出松花江漫滩地区采用综合调节系数法估算静压PHC管桩沉桩阻力所需要的综合修正系数;找出数值分析的静压PHC管桩沉桩阻力与估算的沉桩阻力及实测压桩力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松花江漫滩地区具有代表性工程的静力触探数据和实测压桩力,对采用综合调节系数法估算的静压PHC管桩沉桩阻力与实测压桩力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代表性工程的静压PHC管桩的桩土相互作用进行数值分析.结果松花江漫滩地区采用综合调节系数法估算静压PHC管桩沉桩阻力所需要的综合修正系数为α为0.5—1.0、β为0.6~1.0;数值分析的静压PHC管桩沉桩阻力与估算的沉桩阻力及实测压桩力之间存在一定误差,但变化趋势是一致的.结论静压PHC管桩沉桩过程与静力触探过程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采用静力触探数据估算静压管桩的沉桩阻力是可行的;针对松花江漫滩地区相似性质的土层,采用给出的综合修正系数,得到静压管桩的沉桩阻力,从而合理地选择施工设备,降低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静力压入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沉桩机理及适用范围.根据沈阳市典型地区的试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现场静载试验的结果,得出了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极限承载力,建立了沈阳地区桩长在7~14m范围内,桩端持力层为中粗砂和圆砾情况的极限承载力与施工终压力的关系,并给出了典型试桩的Q-s曲线、s-logQ曲线和压桩力随入土深度变化的曲线.给出了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静压管桩施工终压力与单桩极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指导辽沈地区静压管桩工程实践.方法通过对辽沈地区不同地质条件下大量静压管桩的载荷试验研究,依据Q~S曲线等试验成果给出单桩极限承载力,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终压力和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不同地质条件、不同桩长的静压管桩终压力与单桩极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依据实验结果及辽沈地区两者关系的效应系数,提出在静压管桩的施工中应采用设计标高和终压力双重控制.结论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静压管桩的承载特性明显不同,辽沈地区静压管桩的终压力和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关系与南方地区有很大的差别,工程实践表明:在辽沈地区静压管桩的施工中.施行设计标高与终压力双重控制是适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单桩静载荷试验确定静压管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进而对工程设计进行优化,促进辽沈地区静压管桩技术的推广应用.方法通过对静压管桩的载荷试验研究,依据Q~S曲线等试验成果给出单桩极限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根据上部结构及地层情况结合终压力和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依据试验结果,经分析确定了静压管桩的桩长,实现优化设计,既保证了工程安全又产生了明显的效益.结论为指导工程实践、优化静压管桩基础的设计,在施工前进行试桩具有重要意义.工程实践表明:试桩既可保证工程安全、又可优化静压管桩基础的设计,还可为施工中的双重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桩)的桩顶、桩端及各节桩接桩分界面粘贴应变片的精细静荷载试验,研究了沈阳地区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分析了侧阻力、端阻力的变化规律,实测了压桩力与入土深度的相互关系.考虑到沈阳地区土质特性,PHC管桩在本地区呈摩擦端承型,而不是南方地区的摩擦型桩.  相似文献   

6.
泉州市区PHC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泉州市区6根现场试验桩的实测资料,对PHC桩上拔荷载-桩顶位移曲线进行拟合分析。基于1stOpt操作平台,选用Levenberg-Marquardt结合Universal Global Optimization-UGO的拟合方法,选用双曲线模型、幂函数模型和双曲线幂函数组合模型对6根现场试验桩的拟合。结果表明双曲线幂函数组合模型的拟合精度最高,相关系数R超过0.9999,基于该数学模型的PHC桩上拔荷载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一般为-0.48%至0.55%;相对于试验报告给出的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为1400kN,根据拟合曲线预测的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高达59.13%。  相似文献   

7.
基于PHC管桩在老黏土地区作为竖直承载桩的成熟应用,考虑到PHC管桩对工程地质条件适应性强、施工速度快、现场无污染等诸多特性,通过运用FLAC3D有限差分分析软件对PHC管桩在老黏土地区水平承载力的数值分析,研究了水平荷载对桩身水平位移、水平应力、弯矩的影响,分析了土体的塑性变形,得出了PHC管桩在老黏土地区的水平向承载力性状规律,为PHC管桩在老黏土地区作为水平支护桩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通过ABAQUS三维有限元程序分析确定管桩的破坏形式,模拟复合荷载作用下的桩来研究竖向荷载对桩基水平承载力的影响,观察其滞回曲线,分析其抗震能力,总结相关规律,探求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利用现行规范公式计算PHC管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值存在结果偏低的问题,根据竖向静载荷文献资料,基于灰色理论GM(1,1)模型和Usher曲线模型预测单桩的极限承载力,并采用MATLAB软件实现预测模型算法.工程实例分析表明:灰色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与竖向静载试验数据级数选取、预测距离有密切关系;Usher曲线模型对桩极限承载力的预测精度大大高于灰色模型,此结果可为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PHC管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预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PHC管桩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A—BP神经网络,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以淤泥层和残积粘性土层为主的福建某地区桩侧土层,承载性状为端承摩擦型的PHC管桩实际工程,进行PHC管桩单桩承载力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因素的敏感性排序为桩径、桩侧摩阻力加权平均值、休止期、桩长、入土深度、渗透系数和终止压桩力;桩径和桩侧摩阻力值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贡献最大,其次是休止期,影响也很显著,因此工程上不宜盲目提前试桩时间,否则将影响试桩结果。  相似文献   

11.
根据基桩的现场竖向静载试验结果,身分布规律、竖向承载性状和桩身侧阻发挥特性,施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结论.分析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基桩的荷载传递特点、荷载沿桩得出了一些在洞庭湖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对桩基工程设计和  相似文献   

12.
嵌岩桩竖向承载力规范计算的商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桩基规范中有关嵌岩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合理之处.同时,根据桩与岩石接触方式和作用力呈顺序传递的性质,进一步证明了其不合理性,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一种新型桩基础——钻孔压浆混凝土预制管复合桩的成桩工艺、工作机理和单桩竖向承载力,为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提供合理的设计依据.方法通过桩的静载试验,并结合桩的工作机理,得到桩在黏性土和砂类土中的侧摩阻力和端阻力提高系数,建立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计算公式.结果桩周土层为黏土、细砂、中砂时,桩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提高系数分别为1.1~1.3、1.6~2.0、2.2~2.4.桩端持力层为细砂、中砂时,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提高系数分别为1.2~1.6、1.6~1.8.结论钻孔压浆混凝土预制管复合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较现行规范中经验公式算得的承载力数值有明显提高,研究成果对桩的设计和施工有一定指导作用,对这种新型桩基础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倾斜群桩被广泛应用于码头建设、桥梁基础等工程中抵抗横向荷载。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竖向承载特性也正引起学术界关注,如何评价倾斜群桩的竖向承载特性及群桩效应一直是工程中的难题。为此,结合厦门-深圳客运专线韩江特大桥桩基选型项目,就倾角为0°~12°周边倾斜的群桩基础分别建立五种桩间距分析模型,对其承载特性及群桩效应进行模拟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就不同桩距群桩基础竖向承载特性而言,群桩的最合理倾角为8°左右;竖直桩基的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倾斜桩基呈“陡降型”;沉降量在桩间距达到4 d时骤然减小,且竖直桩基骤减值大于倾斜桩基;倾斜桩基地基土变形场的影响范围大于竖直桩基,随着荷载及桩间距的增大,桩间土竖向变形显著减小,桩间土夹持作用减弱,桩侧上部侧摩阻力在应力作用下逐渐增大;竖直群桩轴力为角桩>边桩>中桩,倾斜群桩轴力为中桩>角桩>边桩,轴力变化速率随桩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各基桩桩顶荷载分担随着群桩倾角及桩间距的增加趋于均匀;倾斜、竖直群桩群桩效应系数在桩间距为4 d之前增长较快,在4 d之后增长变缓慢。竖直桩基桩间距在5 d时群桩效应系数达到稳定,倾斜桩基在6 d时达到稳定,不同桩间距下均是8°倾斜桩基群桩效应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15.
桩周摩阻力、桩底反力与位移和土质有关.通过桩的静栽试验和对桩周摩阻力,桩底反力测试,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基桩的荷载传递特性,桩土作用特点,桩周摩阻力及桩底反力发挥特性.在此基础上评估桩的承栽能力,可作为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桩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可以进一步了解嵌岩桩的承载特性,获取设计参数.该文结合工程实际,给出桩基试验流程,并分析了试验结果.静载试验结果可为合理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竖向荷载作用下超长群桩的模型试验数据,分析了黏性土中桩距为6d的高承台超长群桩的承载性状和群桩效应.结果表明:按理论公式计算得到的群桩效应系数与试验值较吻合,理论值对实际工程中超长群桩承载力的计算是偏于安全的,可为今后超长群桩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