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2.
残余奥氏体对GCr15钢强韧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轴承钢经不同温度奥氏体以后,在Ms点下等温,可得到不同数量和形状的残余奥氏体(AR);增加,钢的强韧性提高;块状AR在高应力作用下将大部分转变成马氏体,因而对改善钢的强韧性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3.
4.
5.
6.
7.
GCr15钢等温淬火组织冲击韧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试验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及等温淬火时间对GCr15钢冲击韧性(α_k)的影响,并对单一等温淬火和复合等温淬火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于860~880℃奥氏体化后进行充分等温淬火,比850℃油淬250℃回火能显著地提高其强韧性。 相似文献
8.
9.
合金钢,尤其是高合金钢一般不采用水淬。但当直径较大的合金钢工件用油淬保证不了一定的淬透性时,就应考虑用其它淬火介质。本文探讨了采用使用方便,没有污染的廉价的水作为轴承钢大尺寸工件的淬火介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11.
12.
借助差示扫描量热法、扫描电镜等检测分析手段以及JMatPro热力学软件,研究了等温球化退火的奥氏体化温度和保温时间对GCr15SiMo轴承钢碳化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GCr15SiMo轴承钢中碳化物趋于均匀化、细小化,且有利于GCr15SiMo轴承钢退火过程碳化物球化效果。在奥氏体化温度为800℃、保温时间为30 min的等温球化退火工艺下,GCr15SiMo轴承钢中碳化物数量多、尺寸小、弥散分布度高,且组织最为均匀致密,硬度较低,球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X射线衍射、显微硬度计及三维表面轮廓仪等对磨削加工后的GCr15SiMn轴承钢的显微组织、硬度、残余应力及物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磨削后GCr15SiMn轴承钢表面的硬度远高于基体,并且残留奥氏体发生分解,表面呈现压缩残余应力。试样表层组织存在由于塑性变形引起的几何必须位错密度(GND)增加的现象,这是轴承钢表面硬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将轴承服役过程以及磨削加工后的组织性能变化进行对比,发现有相似之处。磨削加工引起的表层变化可能是诱发裂纹在表面萌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分别采用3种不同镁含量的镁铝合金对GCr15轴承钢液进行了夹杂物变质处理,分析了实验过程中全氧值的变化,并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了试样中夹杂物的尺寸、形貌和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经镁铝合金处理后,GCr15轴承钢中的全氧值显著降低,夹杂物由大尺寸、形状不定的氧化铝颗粒转变为尺寸细小、球形的镁铝尖晶石颗粒。含镁量为16.55%的3。镁铝合金夹杂物变质效果最明显,钢中夹杂物多为镁铝尖晶石和氧化镁,其中96.23%的夹杂物直径小于3μm。因此,镁铝合金夹杂物变质处理有利于改善轴承钢浇注和提高轴承钢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球化退火态、球化退火+淬回火(Q&T)态GCr15轴承钢进行电化学氢渗透试验来描述氢扩散行为,并分析了微观组织以及热处理状态对氢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球化退火态试样,碳化物的分布情况对氢扩散行为影响很大。氢在带状碳化物中扩散最快,而沿晶界分布的网状碳化物作为氢陷阱,可以捕捉更多的氢原子。Q&T试样中,氢在带状未溶碳化物中扩散最快,且随着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的增大,有效氢扩散系数减小。球化退火试验钢的氢扩散系数远高于Q&T钢。Q&T试样中残留奥氏体的存在使氢陷阱增加,导致氢的渗透更难进行。 相似文献
17.
18.
19.
采用微观组织表征的方法对比研究了GCr15轴承钢在传统工艺和控锻控冷工艺下的组织和网状碳化物分布的演变规律,并统计和分析了不同工艺下的晶粒度和残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GCr15轴承钢经控锻控冷工艺处理后,GCr15钢中粒状珠光体组织相对更细小,淬回火组织基体中的C元素分布更为均匀,同时洛氏硬度提高0.7 HRC;残留奥氏体含量降低;碳化物颗粒尺寸细化,平均颗粒尺寸减小40%以上,同时抑制粗大碳化物网状的形成;可使奥氏体晶粒度细化2级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