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探讨外源褪黑素处理对采后甜樱桃褐变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萨米脱’甜樱桃为材料,分别以蒸馏水、100 μmol·L?1外源褪黑素浸泡处理甜樱桃果实5 min,于0±1 ℃下贮藏,定期取样进行褐变和品质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外源褪黑素处理能够显著(P<0.05)抑制褐变指数上升,降低了33.3%腐烂率,并显著(P<0.05)延缓了硬度、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和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褪黑素处理还显著(P<0.05)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P<0.05)抑制了脂氧合酶活性、O2?·产生速率、H2O2水平、丙二醛含量和相对膜透性的上升。同时,褪黑素处理显著(P<0.05)延缓了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上升,并显著(P<0.05)提高了多酚含量。这些结果表明,外源褪黑素处理抑制甜樱桃果实褐变可能与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保持细胞膜结构完整性和抑制褐变相关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外源褪黑素处理对采后荔枝褐变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本研究以“妃子笑”荔枝为材料,分别以清水、不同浓度(50、100、200 μmol/L)的外源褪黑素浸泡处理荔枝,于4℃下贮藏,定期取样进行活性氧代谢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外源褪黑素处理均可降低荔枝的失重率、褐变指数和细胞膜通透性,保持果实较好的色度(L*:明亮度),降低果实中超氧阴子离(O2-)产生速率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减缓丙二醛(MDA)及过氧化氢(H2O2)的产生和积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维持荔枝果实细胞膜的良好完整性。尤以50 μmol/L的外源褪黑素处理效果最佳。结果表明黑素处理可以通过调节采后荔枝的活性氧代谢而延缓其衰老进程,为褪黑素的应用及荔枝采后保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究茉莉酸甲酯结合氯化钙对红托竹荪贮藏品质的影响。本实验以红托竹荪为试材,研究不同处理(对照组为采前喷施蒸馏水(CK);采前喷施3%氯化钙(S1);采前喷施0.3 mmol/L茉莉酸甲酯(S2);采前喷施0.3 mmol/L茉莉酸甲酯结合3%氯化钙(S3))在温度(1±0.5)℃条件下对红托竹荪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组比较,不同处理组均能够抑制红托竹荪失重率和呼吸强度的上升,降低红托竹荪剪切力和丙二醛含量,保持红托竹荪游离氨基酸含量、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和黄酮含量,维持红托竹荪SOD活性、CAT活性和POD活性。在贮藏期12 d时,CK组、S1组、S2组和S3组的红托竹荪腐烂率分别为32.56%、28.32%、19.85%、14.64%,失重率分别为5.62%、3.89%、2.89%、2.21%。综合比较,茉莉酸甲酯结合氯化钙能够显著推迟红托竹荪的劣变进程,延缓红托竹荪贮藏品质的下降。因此,采前用茉莉酸甲酯结合氯化钙处理红托竹荪最好,能够更好地保持红托竹荪的贮藏效果。本研究可为红托竹荪的保鲜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过氧化氢(H2O2)纳米雾化熏蒸处理对黄豆芽贮藏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 以黄豆品种“绥农53号”萌发的豆芽为试材,分别采用体积分数为0.5%、1.0%、1.5%、2.0%的H2O2雾化熏蒸5 min,无熏蒸处理作为对照组(CK),置于2℃,相对湿度为85%环境中贮藏,每隔2 d测定1次黄豆芽的失重率、硬度、脆度、菌落总数、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H2O2积累量、总酚含量及褐变数和褐变相关酶活力相关指标。结果 与CK组相比,在贮藏第5 d, 1.5%H2O2纳米雾化熏蒸黄豆芽的失重率、菌落总数、褐变指数、MDA含量及H2O2积累量分别减少57.9%、22.6%、35.7%、31.0%和25.8%,硬度和脆度较CK组分别提高了25.6%和33.3%。总酚含量减少26.3%,1.5%H2O2纳...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适宜的过氧化氢(H2O2)熏蒸浓度,为生产过程中小白杏的保鲜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以库车鲜食小白杏为试材,分别采用体积分数为1%、3%、5%、7%的过氧化氢(H2O2)对小白杏进行5 min熏蒸处理,以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CK)组,于0 ℃保鲜库中贮藏,每隔7 d测定果实贮期品质及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H2O2熏蒸处理均不同程度地保持了小白杏的贮藏品质,其中,3% H2O2熏蒸处理组较对照(CK)组和其他处理组,推迟了小白杏果实色泽转黄的时间,在贮藏第42 d时比CK组发病率降低8%,呼吸高峰推迟7 d,减缓了果实硬度的下降速度,降低了果实细胞膜的通透性,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在贮藏末期,较CK组分别提高了25%和38%。3% H2O2熏蒸处理组,较其他处理组和对照,丙二醛(MDA)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得到有效抑制,提高了果实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其中5%、7% H2O2熏蒸处理使个别果实表面发生了褐变,影响了小白杏的品质。3% H2O2雾化熏蒸处理组更有助于保持小白杏贮藏期间的品质和风味,在小白杏防腐保鲜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褪黑素处理对采后金针菇低温贮藏品质和褐变的影响,该研究以金针菇为原料,分别采用50、100、200 mmol/L褪黑素溶液浸泡处理(以清水浸泡为对照),于4℃下贮藏12 d,每3 d取样并测定相关理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处理均能显著降低金针菇褐变度和失重率,显著抑制呼吸强度的升高,显著抑制可溶性固形物和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维持较高的总酚含量,增强金针菇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降低·O2-、H2O2的产生和积累,显著抑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减轻褐变的发生,从而维持金针菇较好的贮藏品质。其中,以200 mmol/L褪黑素处理金针菇的效果最优,该研究可为金针菇的贮藏保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过氧乙酸(peracetic acid,PAA)、次氯酸钠(sodium hypochlorite,NaClO)和二氧化氯(chlorine dioxide,ClO2) 4种常用蔬菜清洗剂对鲜切萝卜的清洗抑菌及保鲜效果。方法 对鲜切萝卜进行6种处理:未清洗处理(CK1)、清水处理2 min(CK2)及4种清洗剂处理2 min,并于4℃贮藏12 d。对比不同清洗方案下鲜切萝卜产品的质构、颜色、感官及微生物指标变化情况,最终筛选出抑制鲜切萝卜腐败变质,维持其感官品质的最优清洗剂。结果 相比于H2O2和ClO2处理,PAA和NaClO处理能更好的抑制细菌、霉菌和酵母的生长;H2O2处理的鲜切萝卜感官评分最高、色泽最佳,其次为NaClO和ClO2,PAA最差。25 mg/L H2O2、15...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赛买提’杏为试验材料,探究外源褪黑素对采后杏果实黑斑病抑制效果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将杏果实分别置于50、100、200μmol/L褪黑素溶液进行减压(0.05 MPa)处理2 min后,常压状态下浸泡8 min,以蒸馏水同样处理作为对照,自然晾干后的杏果实转入温度(0±1)℃,相对湿度90%~95%条件下放置48 h后,损伤接种互隔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于相同条件下贮藏,定期测定杏果实接种发病率和病斑直径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酶活力,及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O2-·)产生速率、细胞膜渗透率、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处理显著延缓了杏果实发病率的上升(P<0.05),抑制了杏果实病斑...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外源腐胺(Put)处理减轻黄皮甜瓜果实采后低温冷害的调控机理,本试验以‘新密3号’黄皮甜瓜为试材,研究了0(CK)和2.0 mmol/L Put处理对其5±0.5 ℃低温贮藏期间果实冷害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诱导条件下,2.0 mmol/L外源Put处理可使黄皮甜瓜果皮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保持较高的水平,使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在贮藏21 d(严重冷害)时较CK分别提高2.3倍、1.6倍和1.2倍,达到30.06、2.46和39.14 U·g?1 FW,显著抑制了贮藏28~49 d果皮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过氧化氢(H2O2)的积累及脂氧合酶(LO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从而减轻活性氧自由基对细胞膜的伤害,使‘新密3号’黄皮甜瓜果实采后冷害发生症状减轻,发生时间推迟7 d,至贮藏结束时,冷害指数仅为0.27,显著低于对照处理。可见,外源腐胺(Put)处理减轻黄皮甜瓜冷害与其果皮组织活性氧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表油菜素内酯(EBR)和过氧化氢(H2O2)对低温胁迫后烟草幼苗生理和生长特性的影响。  方法  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研究低温胁迫后喷施外源表油菜素内酯(EBR,0.01 mg/L)和过氧化氢(H2O2,340 mg/L)对烤烟苗期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MDA)和生物量的影响。  结果  (1)烟草苗期低温胁迫(CK1)4 d与正常生长(CK2)烟株相比SOD活性降低,POD、CAT活性升高,MDA、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上升,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生物量降低;(2)低温胁迫结束后,喷施外源EBR(T1)和H2O2(T2)相比低温对照(CK1),恢复生长12 d烟苗SOD、POD、CAT活性分别提高61.87%和47.37%、239.06%和193.11%、168.07%和139.63%,MDA含量分别降低60.00%和50.00%,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生物量显著增加;(3)喷施外源EBR(T1)和H2O2(T2)与正常生长(CK2)烟株相比,在恢复生长8 d和12 d时SOD、POD、CAT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差异,MDA含量降低,脯氨酸含量显著上升。  结论  喷施外源EBR(0.01 mg/L)和H2O2(340 mg/L)能加快低温胁迫后烤烟K326幼苗的生理和生长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11.
探究采前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结合采后1-MCP(1-methylcyclopropene)处理对李子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以李子为试材,研究采前SA(1.0 mmol/L)结合采后1-MCP处理(1μL/L)对李子贮藏期间腐烂率、失重率、硬度、丙二醛、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含量、H2O2含量...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二氧化氯对仔姜保鲜效果的影响,以新鲜仔姜为试材,在室温条件下,用80 mg/L二氧化氯处理,以去离子水作为对照,分别浸泡10 min,自然风干后在4 ℃条件下贮藏28 d。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处理显著降低了仔姜在整个贮藏期内的呼吸速率和腐烂率,延缓了可溶性固形物(TSS)的下降,明显降低了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同对照组相比,二氧化氯处理明显增强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以上结果说明,二氧化氯通过增强抗氧化能力保持仔姜贮藏期间品质。  相似文献   

13.
漆蜡涂膜对鲜莲蓬采后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鲜莲蓬为材料,在常温(25±1)℃条件下,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先进行漆蜡处理鲜莲蓬适宜质量浓度的筛选,并研究质量浓度为3 g/100 mL的漆蜡涂膜处理对鲜莲蓬采后褐变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 g/100 mL的漆蜡涂膜处理对鲜莲蓬采后的褐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有效抑制鲜莲蓬贮藏期间的呼吸强度,延缓莲子褐变度、丙二醛含量和O2 - •生成速率的上升,维持莲子内部较低的过氧化氢H2O2含量,降低莲子贮藏期间的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以及贮藏后期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同时,漆蜡涂膜处理维持了莲子较高的总酚含量、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和O2 - •清除能力及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这些结果表明3 g/100 mL的漆蜡涂膜处理可延缓采后鲜莲蓬的褐变,从而维持其品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仿刺参抗氧化多肽的酶解工艺,并研究其对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A.hy926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以酶解产物的水解度、体外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筛选出最适蛋白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温度、加酶量、pH作为影响因子,以体外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响应值,结合响应面试验优化酶解工艺条件;进一步探讨酶解多肽体外抗氧化活性。以MTS法检测低、中、高剂量组的仿刺参抗氧化多肽对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以MDA含量、SOD活力测定细胞氧化及抗氧化水平。结果:动物蛋白水解酶为最适蛋白酶,酶解工艺优化条件为:料液比1:20 g/mL、酶解时间2 h、酶解温度50℃、加酶量7000 U/g、pH7.5,该条件下制备的仿刺参多肽体外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68.81%,与模型预测值(68.35%),相对误差为1%,回归模型可靠。酶解多肽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ABTS自由基(ABTS+·)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是9.01、0.63、10.89和20.53 mg/mL,说明其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选取200 μmol/L浓度H2O2建立细胞损伤模型,与H2O2组相比,中、高剂量组仿刺参抗氧化多肽能明显抑制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降低MDA含量,提高SOD活力。结论:采用动物蛋白水解酶酶解优化工艺制备的仿刺参抗氧化多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并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活性氧(ROS)与蜡样芽孢杆菌菌膜形成的相关性,以市售原料奶中分离的蜡样芽孢杆菌分离株为目标菌,以细菌中NADPH氧化酶介导产生的ROS为主要靶点,用外源ROS补充剂过氧化氢(H2O2)、ROS清除试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NADPH氧化酶抑制剂二苯基氯化碘盐(DPI)处理蜡样芽孢杆菌,测定分析ROS变化与菌膜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0.01 μmol/L H2O2、1 μmol/L H2O2、100 μmol/L H2O2处理组平均菌膜形成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菌膜形成量(P<0.05),0.1 μmol/L H2O2、10 μmol/L H2O2处理组平均菌膜形成量与对照组平均菌膜形成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H2O2浓度的升高,ROS逐渐下降。NAC各处理组平均菌膜形成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菌膜形成量(P<0.05),随着NAC浓度的升高,ROS逐渐下降。DPI浓度≤1 μmol/L时,随着DPI浓度的升高,平均菌膜形成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菌膜形成量(P<0.05),ROS逐渐下降;DPI浓度>5 μmol/L时,随着DPI浓度的升高,平均菌膜形成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平均菌膜形成量(P<0.05),ROS含量升高。表明在不影响蜡样芽孢杆菌生长和细胞活性的前提下,一定浓度的H2O2、NAC和DPI处理菌株能够诱导ROS减少,增强蜡样芽孢杆菌菌膜的形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具有更强的染色效果,呈现红色的网络结构,而未经处理组呈现松散的结构和更少的菌膜生物量,这表明ROS对蜡样芽孢杆菌菌膜的形成存在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