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综述了在食用植物油中掺入其他食用植物油或非食用油的主要鉴别方法,包括电导率法、红外光谱法、太赫兹时域光谱法、拉曼光谱法、色谱法等,并对上述方法在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了归纳,最后对食用植物油掺假检测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酸值是衡量食用植物油中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含量的指标,也是其重要的氧化和质量指标。目前食用油酸值测定方法中最常用的是滴定法,该方法简单、易行,对多数油脂的检测是有效的,但对酸值较低、颜色较深或存在除FFA外干扰成分的油脂检测误差较大,光谱法、电化学法、比色法、色谱法等仪器分析方法可以作为其替代方法,且仪器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准确性。为了进一步拓展和创新食用植物油酸值检测的技术与方法,实现各种植物油酸值的快速准确检测,分析比较了食用植物油FFA的产生途径、酸值检测方法的特点、现状,以期为酸值检测方法的改进及新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食用油掺入废食用油脂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综述目前食用油脂掺入废弃食用油脂现状及涉及食品安全问题;概述目前应用检测食用油掺入废弃食用油脂方法,主要是理化检测和仪器分析检测;最后对检测方法及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阐述了食用植物油掺伪的现状,综述了理化方法、色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的检测原理,以及在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中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应用最广泛的色谱法,它主要通过对脂肪酸、甾醇、生育酚等物质的测定来进行掺伪鉴别.同时,对核磁共振波谱法、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在油脂掺伪检测中的初步应用进行了归纳.对掺伪检测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方法,包括光谱法(近红外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和二维相关谱技术)、稳定同位素技术、基于脂质组学的质谱法和基于特征标志物的检测方法等,并对上述方法在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了归纳,最后对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油脂检测工作和食品安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动物油脂是动物脂肪组织经提取精炼而成的油脂。动物油脂因资源丰富,具有独特风味,广泛应用于食用油、起酥油、制备肉味香精,同时也是生产肥皂、甘油和饲料的重要原料。因动物油脂成本低廉,不法商贩受利益驱使在食用植物油或高价动物油脂中掺加低价动物油脂,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法与拉曼光谱等光谱法、气相色谱与液相色谱及其质谱联用技术、实时分析质谱、低场核磁共振等技术应用于动物油脂掺假鉴别技术研究。本文对主要动物油脂掺假鉴别技术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动物油脂的掺假鉴别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山茶籽油是一种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富含油酸、亚油酸等功能性成分,具有抗衰老、提高免疫力、预防肥胖等作用。近年山茶籽油因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备受人们关注。然而,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在山茶籽油中掺入低价食用油欺骗消费者,扰乱其市场秩序。因此,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山茶籽油的良性发展,研究者必须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鉴别其真实属性。本文综述各类检测方法在鉴别山茶籽油真实属性中的应用现状,如理化分析法、光谱法、色谱法、电子鼻技术等,并根据当前鉴别方法存在的缺陷,对未来分析山茶籽油真实属性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食用植物油的掺杂掺假检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食用油脂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 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地沟油、转基因油脂等食用油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其相应的检测技术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另一方面, 现有的油脂质量检测技术存在着操作繁琐、耗时、有机溶剂消耗大、对人体和环境影响大等缺陷, 难以满足现代分析快速、便捷、绿色、环保等要求, 也无法实现油脂加工过程的动态监控, 因此具有快速检测和监控能力的近红外检测技术等逐渐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本研究对目前关注度较高的油脂常规质量检测指标的快速检测、油脂中转基因检测技术和地沟油检测方法进行简要概述, 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为食用植物油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离子色谱法鉴别地沟油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地沟油样品水萃取液中阴离子组成及含量,从而定性分析食用油脂中是否掺杂地沟油。试验结果表明,在地沟油样品的水萃取液中检测出一定量的乙酸根离子,而在合格食用食物油中未检出;当食用植物油中掺杂5%(质量分数)以上的地沟油时,就能很明显在色谱图上观察到乙酸根离子的峰,并且其含量与地沟油的掺杂量呈线性增加。因此测定食用油水萃取液中阴离子的种类及含量是鉴别食用植物油是否掺混地沟油的重要检测依据。  相似文献   

10.
食用油脂鉴伪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地沟油事件多次引起人们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担忧。由于缺乏有效的食用油脂中地沟油鉴别检测技术,制约着相关方面的食品安全监管和预警体系建设。由于地沟油通常是作为一种添加物掺入食用油脂中,更有甚者,地沟油渣直接冒充正常油脂流向餐桌,因此食用油脂鉴伪技术研究对地沟油的检测有较大借鉴作用。基于此,该文对近几年来食用油脂鉴伪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旨在为广西贵港市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采用GB 5009.22—2016中的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法测定2018—2022年从贵港市不同地点采集的625件食用植物油样品的黄曲霉毒素B1(AFB1)含量,并应用人群肝癌发病风险法和暴露限值(MOE)法对AFB1的暴露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625件食用植物油样品中,AFB1的检出率为96.80%,超标率为20.00%,其中定型包装油均合格,散装油超标率为31.97%;花生油中AFB1的检出率为97.04%,超标率为24.70%,其他食用植物油均合格;采集自油坊、杂货店和街头摊点的样品的AFB1超标率较高;食用植物油中AFB1的日膳食暴露量为5.26 ng/kg, AFB1致肝癌发病风险为0.236例/(年·10万人),其中散装油为0.581例/(年·10万人),花生油为0.416例/(年·10万人);食用植物油的MOE值为76,其中散装油为31,定型包装油为...  相似文献   

12.
食用植物油的品质检测和掺伪鉴别对于保障其食用安全性以及消费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分析方法由于操作繁琐、耗时较长,因此不能满足大量样品的实时快速检测要求。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由于可以实现快速、无损、在线和多组分同时检测,目前已快速发展成为一种应用于食品分析领域的新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植物油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包括在食用植物油品种定性鉴别、掺伪检测、品质检测及其在煎炸等热加工过程中的理化指标检测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植物油检测中的检测原理、影响因素、准确度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对目前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今后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旨在为河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供参考,对河南省市售的205份食用植物油中3-氯-1,2-丙二醇酯(3-MCPD酯)和2-氯-1,3-丙二醇酯(2-MCPD酯)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205份食用植物油中,3-MCPD酯污染水平高于2-MCPD酯,其中3-MCPD酯检出率为79.0%,均值为1.83 mg/kg,中位值为1.30 mg/kg;大豆油的3-MCPD酯检出率最高,为93.3%,中位值为1.72 mg/kg,其次是花生油,检出率为89.2%,中位值为1.06 mg/kg,橄榄油的3-MCPD酯和2-MCPD酯污染水平最低;2021年食用植物油中3-MCPD酯、2-MCPD酯检出率均高于2020年;城市、农村人群经由食用植物油摄入3-MCPD酯健康风险较低。不同食用植物油氯丙醇酯的污染水平差别较大,虽然居民经食用植物油摄入3-MCPD酯健康风险较低,但需要继续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4.
杨朝慧 《中国油脂》2021,46(12):69-78
保障食用油质量安全一直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基于2015—2020年2 701 份我国食用植物油抽检不合格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不合格植物油的品种、包装规格、产地和产业链主体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对植物油不合格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过氧化值和酸值超标、苯并(a)芘超标、黄曲霉毒素B1超标、溶剂残留量超标、非法添加乙基麦芽酚和脂肪酸组成不合格是导致我国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风险因素。运用交叉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分别识别了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在不同植物油品种、包装规格、产地和产业链主体中检出频率和检测值的差异,旨在为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应对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风险,进而提高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保障食用植物油的质量安全,基于分子生物学理论建立的分析方法以其准确、快速、操作简单和灵敏度高的特点广泛应用于食用植物油的转基因成分和掺假检测。从DNA含量极少且完整度较低的食用植物油中提取到高质量DNA是影响基因检测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食用植物油中DNA的不同提取方法和基因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食用植物油种类的快速无损识别,为公安实战中打击“食药环”犯罪提供参考,借助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不同类别、品牌食用植物油进行了多层次分类识别工作。采用标准正态变换(SNV)和一阶导数预处理消除基线和其他背景干扰,使得重叠峰发生分离,从而提高检测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利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提取特征波长,结合基于布谷鸟搜索算法优化的极限学习机(CS-ELM)模型对不同种类和品牌的食用植物油进行分类识别,同时对比随机森林模型与CARS-CS-ELM融合模型在食用植物油快速分类检测方面的准确率。结果表明,基于CARS-CS-ELM融合模型对3类植物油样本总体进行分类,其分类准确率达到85.19%,其中小磨香油、花生油、玉米油样本训练集的品牌分类准确率依次为92.5%、100%、96.7%,测试集品牌分类准确率均为100%,而随机森林模型的9个品牌食用植物油分类准确率仅为80%。综上,CARS-CS-ELM融合模型对食用植物油快速分类识别效果较好,可为食用植物油的无损快速检验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